【以茶代酒】的背後竟然藏著這麼一個悲涼的故事!

酒桌上推杯換盞熱鬧都是屬於喝酒之人的,如果不喝酒的人想要加入這份熱鬧之中,端著杯子來一句“我今天不能喝酒,就以茶代酒敬你一杯”也能表達自己的想要加入酒局的願望。


“以茶代酒”其實是一句成語,雖然在現代的酒桌上,除了真正的茶水之外,各種飲料也會被當成是代酒的“茶”。說了這麼多,酒友們知道“以茶代酒”是怎麼來的嗎?


【以茶代酒】的背後竟然藏著這麼一個悲涼的故事!


“以茶代酒”出自晉朝陳壽《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中:“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茶的古稱)以當酒。”

講的就是在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


【以茶代酒】的背後竟然藏著這麼一個悲涼的故事!


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


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


【以茶代酒】的背後竟然藏著這麼一個悲涼的故事!


他的酒宴有一個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群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


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因喝不下酒難堪。


【以茶代酒】的背後竟然藏著這麼一個悲涼的故事!


在東漢時期,1升相當於現代的200ml,7升也就是相當於1400ml,大概3瓶谷養康糧食酒的容量。一個人一頓飯要喝3瓶白酒,這酒量實在驚人!


但其實,古代的白酒度數遠比現在白酒的度數低,一般在10°到20°之間,這樣算下來7升的酒量,在谷養康糧食酒的酒友群裡也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啦~

科普結束故事繼續,可耿直磊落的韋曜認為這樣下去,“外相毀傷,內長尤恨”,批評孫皓說他在酒席上總是“令侍臣嘲謔公卿,以為笑樂”。


【以茶代酒】的背後竟然藏著這麼一個悲涼的故事!


徹底墮落的孫皓不聽韋曜的勸阻,最終,引起孫皓對他的厭惡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處死。


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孫皓也做了俘虜,被遣送到了洛陽,受封的爵位是“歸命侯”,於四年後病故洛陽,時年42歲,孫皓以酒誤國,但是卻留下了一個“以茶代酒”的典故。


【以茶代酒】的背後竟然藏著這麼一個悲涼的故事!


孫皓讓韋曜以茶代酒本是出於好心,但是最後卻發展成了一個悲涼的故事。喝白酒有益健康,但也是建立在適量的基礎上,谷養康糧食酒也想趁機號召酒友們:喝酒本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如果以灌酒為前提的喝酒,就失去了好酒本身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