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些得過諾貝爾獎的“可怕”發眀?為什麼“可怕”?

劉宇183


自1896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設立以來,享有盛譽的諾貝爾獎每年都會頒發一次。諾貝爾獎的設立是為了表彰那些在物理、化學、醫學和文學方面做出傑出成就的人,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將頒發給在前一年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然而,100多年以來,諾貝爾獎委員會經常作出了一些糟糕的決定,有些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包含事實錯誤,有些獲獎成就經不住時間的仔細檢查,而算得上可怕的,情況可能很少見,但還是存在,比如獲得194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腦葉切除術。

一般說來,治療方法在精神病學領域的發展要比在其他醫學領域晚得多。暴力的病人,對周圍非常危險,有時不得不被限制或長時間泡在浴缸裡。另一種選擇是使用阿片類衍生物或巴比妥類藥物進行深度鎮靜,然而,這些治療方法對精神病患者都沒有長期效果。

早在1891年和1910年,腦外科手術就已經在一些精神病病例中嘗試過,尤其是對躁鬱性精神病患者。這些試驗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但是在1935年倫敦的一次神經病學會議上,葡萄牙神經學家埃加斯·莫尼茲(Egas Moniz)展示了對兩隻黑猩猩的手術數據,這兩隻黑猩猩在接受白質切除手術後,不再變得好鬥。莫尼茲隨後在1935年11月邁出了大膽的一步,1936年,莫尼茲發表了他的第一份關於前額白質切除術的報告。莫尼茲的第一個手術是對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進行的,他在她的頭骨上鑽了兩個洞,並將酒精注入她的前額皮質。後來的手術則利用空心針取出前額皮質的幾個區域,即吸出部分大腦,從而切斷神經連接。所有這些手術都是盲做的,也就是說,醫生不會打開病人頭骨,看不到切割對象。莫尼茲只是在頭骨上鑽了個洞,根據推測應該在哪裡切割。

莫尼茲的手術比之前提到的試驗更容易被接受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發展了腦血管造影技術,莫尼茲的前20例手術均存活,未發生嚴重併發症 ,白質切除術很快在國際上獲得了良好的聲譽。莫尼茲堅信額葉手術損傷帶來的好處大於壞處,對於那些給家庭帶來負擔的病人,無論是暴力還是自殺,都通過手術得到了無法估量的平靜。

然而,弗里曼覺得莫尼茲的技術有點呆板,於是他開始在門診進行試驗,將一根冰錐插入患者眼窩頂部附近的大腦。一旦冰錐進入大腦,就扭動它,破壞白質,他甚至用錘子和鎬吹噓說,他能在10分鐘內做腦葉切除術,甚至不需要麻醉。


因此,當莫尼茲在歐洲利用腦葉切除術治療病人時,弗里曼開始在美國使用一種冰錐形狀的儀器,每天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進行多達25次的腦白質切除術,以至於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初,腦葉切除術成為精神病院的標準做法,弗里曼在美國進行了大約2萬例腦白質切除術。

在1949年獲得諾貝爾獎幾年後,腦葉切除術變得聲名狼藉。前額大腦負責太多腦活動,比如記憶、分析、思考,醫生和病人家屬抗議說,腦葉切除術只不過是把人變成植物人。患者不僅不再為他們的精神衝突而苦惱,而且似乎也沒有能力去體驗任何愉快或其他的情感體驗。1942年,弗里曼在紐約醫學院的一次演講中報告說,腦葉切除術後,病人有時確實變得懶惰或直言不諱,就像個孩子,他們比手術前快樂多了。然而腦葉切除術病人被護士和醫生描述為遲鈍、冷漠、無精打采、沒有動力或主動性、漠不關心、孩子氣缺乏自發性、沒有目標或目的和完全依賴他人,現在人們普遍認為腦葉切除術是不道德的。

然而,一種叫做顳葉切除術的類似腦葉切除術的手術正在興起,因為它是治療極端癲癇和其他癲癇性疾病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癲癇發作會導致無法彌補的大腦損傷,所以通常認為最好是切除大腦的前顳葉,這樣癲癇發作就不會再發生。十年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報道了一項對接受手術的癲癇患者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在這些嚴重病例中,顳葉切除術可能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科學閏土


科學發明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為人類造福,但若控制不好,那麼科學發明也會成為貽害人間的最有效最徹底也是最恐怖的殺器。

一位前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委曾說過:“我們不該為那個年代發生的這些事情感到憤慨,因為那時我們別無選擇。”那麼他為何會有如此無奈的感慨呢?原來,歷史上有那麼幾次發明曾被授予過諾貝爾獎,但這些發明被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後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發明並沒有最初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完美,甚至可以說這些發明是打開人類噩夢的一把鑰匙……



滴滴涕

滴滴涕(DDT)是非常有效的殺蟲劑,雖然滴滴涕在1874年就被首次合成,但它的殺蟲效果卻是在1938年才被瑞士化學家米勒發現,而米勒也因此在1948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滴滴涕的殺蟲效果特別顯著,它能快速有效的殺死攜帶病毒的蚊蟲,從而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並極大的減少由蚊蟲傳播所引發的瘧疾等疾病的病發率。所以基於此,滴滴涕自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運用,但隨著人類對滴滴涕的大量使用,科學家開始發現滴滴涕在自然環境下很難被降解,他們陸續發現各類動物中積聚了大量滴滴涕,而科學家深入研究後一致認為,滴滴涕會造成生物荷爾蒙分泌的紊亂,干擾生物的生殖能力,還有降低生物免疫能力,甚至是致癌等嚴重問題。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可以確切證明滴滴涕對人類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但滴滴涕對環境以及其他生物的危害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很多動物因此而遭到毀滅性打擊,比如美國的國鳥白頭雕,幾乎因為滴滴涕而滅絕,因為美國在二戰結束後曾大量使用滴滴涕,而白頭雕正是因為體內積聚了滴滴涕造成蛋殼變軟,無法進行正常孵化,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本土白頭雕僅有四百多對,瀕臨滅絕。

而美國白頭雕只是眾多遭受滴滴涕摧殘的案例之一,有鑑於此,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禁止使用滴滴涕。

核裂變

發現核裂變的是德國著名放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奧托·哈恩,他也因此於1945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如果說“可怕”,我想再沒有比原子彈爆炸更可怕的事情了吧?當年美國在日本接連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瞬間將兩座城市夷為平地,幾十萬人死傷,而當時原子彈的爆炸威力還遠不及今日原子彈,假如今天再爆發一場核戰,後果可想而知。

而製造原子彈最核心的技術就是“核裂變”,當時奧托·哈恩與同事致力於核裂變的研究,並不是為了造原子彈,雖然他是德國人,但他堅決反對德國納粹,他曾說過:“我對你們物理學家們,唯一的希望就是,任何時候也不要製造鈾彈。如果有那麼一天,希特勒得到了這類武器,我一定自殺”。

然而核裂變人工實驗的成功就意味著人類即將進入原子能利用的新時代,時代的轉變是一個科學家無力阻止的,德國人還沒有利用他的發現造出原子彈,美國人已經捷足先登了。


1944年他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但因為戰爭原因,當時並沒有為他頒獎,1945年11月,瑞典皇家科學院為他補發了獎牌和獎金,而此時距離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僅過去三個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