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雲霧尋茗蹤


周寧:雲霧尋茗蹤||愚謙

周寧:雲霧尋茗蹤||愚謙

圖/鄭樹龍

雲霧尋茗蹤


前言

雲上故鄉,杯中茶香。清新閩東,周寧茶旅。

疫情還未過去,估摸著時間,再有些日子便是清明瞭,明前時節茶市繁榮,近幾日思緒頗為不寧靜,閩南這邊毗鄰安溪的茶基地喝過那邊的鐵觀音,我因為公司組織旅遊的機會也造訪過安徽黃山和宏村品嚐過那邊的猴魁,以及去杭州悠遊三西美景在西湖喝過那邊的龍井茶,去過我們福鼎的太姥山少不了喝白茶,在雲南虎跳峽側俯瞰茶馬古道品嚐普洱,在風花雪月的大理品嚐過當地的三杯茶(一杯苦、一杯甜、一杯淡,回味甘甜的茶滋味),甚至最遠去過貴州黔南喝過那邊的都勻毛尖,因為去參觀旅遊過的茶基地和茶園不少,我平素也一直以茶友自居,我的生活裡少不了茶。因為我就是土生土長的周寧人,知道我們周寧這地兒盛產好茶葉。所以我一直存了一個念頭,想讓外面的朋友知道我們周寧的茶葉,因為我知道家裡的茶好啊!

講起我和周寧茶葉的淵源,做過周寧茶葉貿易這方面的調研,甚至有想找個觀音閣附近的鋪面做茶的包裝零售生意,在外求學到工作的這些年,每年都會帶幾包茶葉出門。今年的春節臨出門拖親戚買了二十斤家鄉周寧的茶葉,拎著一行李箱的茶葉本想送客戶做贈飲,疫情耽擱了上班時間,乾脆留著自己喝了。

我時不時抓一小把,熱水沖泡,飲上一杯,聞一聞茶的香氣,睏乏了就端著茶杯湊著近一點,用氤氳的水蒸氣燻一燻眼,緩緩疲倦、鬆鬆精神,而這茶的茶湯清碧直把腸胃浴,頓覺舒爽唇齒留香。

趁著疫情禁足隔離的閒暇時光,我瀏覽《茶經》和了解茶聖陸羽的故事。茶聖煮水品茗天下茶,先聖識茶愛茶飲茶,能到如此境界,我輩自嘆不如,如何提筆行文撰稿,蒐羅筆墨苦思冥想,希望我的家鄉周寧疫情過去後茶文化、茶經濟能發展得更好,我沒有先拜訪其他地方的茶廠茶園茶基地,很期待家鄉同輩後輩能多出些茶博士,所以,又許了一樁心事讓外面世界的人多瞭解些我們的茶吧,就敘述一段高山茶旅、雲遊鄉土之情。這就是我為何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我們今天要講周寧官司茶的茶文化,不能孤零零的光去翻縣誌做文史調研,這是周寧人的文化。因為先聖的典籍唯心鬼神論的觀點還是有時代的侷限性的,我們要結合在一起,有機統一辯證歷史唯物的去研究本土的茶文化,這是做學術的端正態度。舉個例子,今天哪怕藉助《茶經》研究我們的茶,福鼎白茶和當時的古籍裡的白茶都相去甚遠,而我們綠茶的茶樹苗種甚至是由現代農業技術培養出來的,新品質的新品種自然是新口感,今人勝古人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種茶的生產技術在進步,茶文化也應該是進步的。

所以要講我們周寧的茶文化,要結合風土人情,也要講我們的鯉魚文化,要講我們的白銀文化,我們的楹聯牌匾文化,鹽鐵鑄造的工藝和運輸文化,周寧“三件寶”的土特產文化,甚至說我們的紅色革命文化,我不是專業的茶博士,調研這段文史報告,是希望讀到的人感受一下我們周寧的鄉土感情氣息。上個世紀末我們周寧人可以說說過足了苦日子,是地瓜當糧草,蓑衣當被倒,火爐當棉襖,父輩的年代又經過過幾次全國性地質災害的荒年,山頭都是荒的光禿禿的,我們又是高山縣城冬天還下雪,到了冬日要想法子去尋“桑麻刺”和枯黃的松葉枝來燒火爐燒炭取暖,我至今還記得爺爺面朝黃土地揮舞鋤頭在菜地鋤地滴汗的樣子,背後青布料藍襯衫的衣服結出白鹽一樣的汗漬。

現在,很多家鄉人走出周寧,我們很多鄉賢角逐上海灘掀起了浦東的鋼材貿易的熱潮,每年春節後都會大額的茶葉採購,送給江浙滬一帶的客戶,隨著我們周寧商邦闖入上海,無錫,崑山等市場,曾經藉由鋼材闖出過閩東鋼材商幫的稱號,打出了我們周寧人自己的招牌,雖然近年來收鋼貿貸影響,折戟沉沙鐵未銷,我們周寧在外打拼的人很多都反哺家鄉,除了納稅貢獻,捐款捐資,修路修廟、興教助學。周寧是我視若母親一樣的土地啊,強烈的生命內在的激流閃電激盪胸懷,強烈的責任感驅動著我迫切想為您展示這片土地的人們。我們周寧人是勤勞樸素的,我們也是艱苦奮鬥的,我們更是善良奮進的,我們也想走出山城,通過商貿,通過讀書,通過修路,通過蓋房子,通過建設新城區,提高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命運。

“茶哥米弟”是我們當地的俚語,開門七件事之首的茶,在我們生活社交活動裡扮演的地位很重要,我們走親訪友,鄰里串門,一定有人奉茶恭迎,主人家會習慣加一勺白糖,為客人奉茶,一杯憶苦思甜的糖茶,磨平稜角的山城歲月,用一杯茶安慰我們日子太苦了總要一絲甜,我們周寧人對茶的情感,不會遜色於任何中國任何一片產茶的土地。

紫雲山明前回暖,銀屏峰葉生髮機。

近生雲霧包繞村,殺青炒制香悠揚。

解衣磅礴發浩歌,我輩豈無茶博士。

歷盡奇峰萬事足,春秋一壺茶來道。

茶道,“唯有傾心品鑑,方知此中真趣。”

周寧:雲霧尋茗蹤||愚謙

圖/肖林盛

一.高山明珠,走進周寧

——戴雲破霧見茶青,魚龍演進浪淘金


周寧是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縣城,境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達288座,成就了其“高山雲霧出好茶”的閩東高山茶區的地位。周寧產茶,以工夫、銀針、綠茗這三種茗茶為主。銀針葉形似猴,白毫周布,清馨可競雨前,品絕妙!周寧的茶產業主要以綠茶為主,而在周寧最好的綠茶當推"官司雲霧茶"——條索緊細、渾圓光滑、呈銀灰綠,內質香氣高銳持久、顯慄香,滋味甘醇鮮爽,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翠綠、勻稱柔軟。從明萬曆年間開山種茶至今達400多年,茶質馳名,飲譽不衰,與“坦洋功夫”、“白琳功夫”齊名,官司雲霧茶,屬不發酵茶,因產於福建省周寧縣浦源鎮官司村而得名。這些年有些地方爭奪歷史名人的故里一樣,茶的歸屬地也有爭議麼?我們家鄉也能引進鐵觀音,烏龍茶,甚至不同白茶,紅茶的茶樹品種。可為什麼我們認證的茶葉品牌,會首先想到官司茶呢。

我將帶您走進我們天然空調城周寧,瞭解我們的官司茶的源采地,列位看官不要急,茶要細細品,不妨往下讀:

周寧茶地理推薦茶旅目的地:浦源鯉魚溪——領略紫雲山麓官司村的悠香茶韻,坐擁八百載鯉魚溪的無邊風情。帶您領略官司茶生長地周寧縣浦源鎮鯉魚溪,邀請您來感受這片土地歷史人文涵養的魅力,和鄉村自然景色風光之美。

相傳,寧德周寧獅城建城時,有個畫師,畫了一張地形圖。四個城門外的山峰取景時:北門獅子戲球,南門仙人騎鶴,東門九龜進城,西門五馬下槽。出獅城城區,下獅城鎮,折而南,極其巔,村墟映帶,鎮廛參差,悉赴眼底。轉赴禮門尋滴水巖。洞府窈冥,受千百人,群佛寶相羅列,儼啟法堂,疑入敦煌古谷!清泉一道,自巖尖滴瀝而下,狀若噴珠,掬嘗甘冽而厚,旱潦無改,絕佳飲料。東探方廣寺,在萬山中,空谷迴音,不聞鳥語,啟場於元,初祖平麓,肉身尚在。山水人文,有情天地,情人谷,蝙蝠洞,陳峭峰,美景山溪,田園古剎……魂牽夢繞,故土難離,這是我百年魂歸的地方。

而出獅城南門街,俯瞰獅城風水格局的參照範圍,舊址南門方位取景地的景點就是“人魚同樂”的鯉魚溪和“銀屏仙字”的仙鳳山,毗鄰官司茶的原產地。官司雲霧茶的茶基地,就在浦源鎮官司村到上洋村這段,位於周寧縣城西面約10公里處,村落西南面是古代寶豐銀場所在地聖銀樓山麓,這裡有明清的古茶園遺址。由此官司村生產出聞名周邊地區的“官司茶”,當時盛產“官司茶”名村稱“金渡頭、銀進登、銅桃嶺、鐵那坑”,稱茶山為“金山銀世界”,稱茶樹是“搖錢樹”。浦源就發源於紫雲山麓,山泉活水,溪畔古村,三山環抱一水人家繞,潺潺匯流成東洋溪,流域飄渺,時光荏苒,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峰迴水轉,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五彎六曲穿村緩流而過。溪流貫村而去,一水兩岸三山,溪中悠然遨遊著七、八千尾彩色斑斕的大鯉魚,“聞人聲而至 見人形而聚”,“竟相覓食 彩鱗翻飛”,承載了浦源村八百多個春秋,也孕育官司茶鄉這片淳樸淨土。“澗水拖蘭翠,遊鱗逐浪多,羨魚休唱釣魚歌。佇看樂時曾似,躍龍梭。噴沫驚芳餌,浮沉滾碧波,青鰭紅尾順行過,點破天機動靜,快如何!”這是清朝詩人王鴻在周寧遊覽鯉魚溪時所作的《南歌子》。它不僅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了溪中鯉魚的活潑與機靈,更是完美詮釋了鯉魚溪閒適愜意的和諧人居的範本——高山雲霧採茗茶,碧珠綠芽賽黃金,寓樂於魚趣,品茶於古鎮,馳名於海外,源遠且流長。

“官司雲霧茶”是福建省歷史名茶之一,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距官司村15裡的浦源村民,遷往綠林蒼翠的官司村,開始種植茶樹;清咸豐、同治年間周寧茶葉就遠銷西歐、南洋等地,官司茶曾作為優質茶暢銷歐亞20多個國家。而在明代萬曆年間所創制的“官司雲霧茶'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上乘名茶。周寧茶業的發展興於宋代,唐宋的茶葉記錄寥寥可品鑑,宋元雖有傳說也是雪泥鴻爪,周寧茶行茶商的生意是盛於明清,勢弱衰微於近代,是幾度盛行,又幾度衰敗,在長期的勞動勞動實踐中,我們勤勞的周寧人民,我們的茶商根據從建寧,壽寧習得製茶的經驗,摸索並創制了一套適合當地茶葉加工的手工製作工藝流程,即:鮮葉採摘—涼青—殺青—揉捻—初炒—烘炒,在清光緒年間,“官司雲霧茶”被周寧茶商攜往福州,恰遇外國客商,品飲之後對其品質讚不絕口,從此“官司雲霧茶"飲譽四方。

民國年間,周寧“廣源泰”商號到達鼎盛時期,“官司茶”在此階段也倍受青睞,1915年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曾經每擔(100市斤)價格高達1.4兩黃金。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名茶的光環逐漸淡去,高山深處的雲霧茶正如一位未出閣的大家閨秀素手描眉、對鏡貼花,養在閨中人未識。我們周寧人現在所付出的努力就是要振興周寧本地茶的品牌,讓世人更好的接觸瞭解我們的茶文化,愛上喝我們周寧出產的茶。

周寧縣之所以被譽“高山明珠”,因為在這個雲霧繚繞的山城裡群山綿延,其間聳立著幾百座千米高峰。據說,茶乃天、地、人和之尤物,最適合生長在海拔600米到1000米的高山之上,而周寧這座山城886米的主城區海拔,無疑具備了出好茶絕佳的地理優勢。

而我們的官司村位於周寧西北部,聖銀樓峰山下,這裡晝夜溫差大,空氣溼潤,雲霧繚繞,良好的小區域自然地理條件,極有利於茶葉品質的形成。官司茶,其他種植的源採場地海拔低,品種小而雜,不成規模的很多,而且茶園興廢更替,茶樹新品種也不斷退陳出新,能夠官方認可的就是我們周寧的官司雲霧茶。中國其他城市當然也有官司茶的茶樹甚至種類繁多,可人文底蘊和海拔地域就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優勢,茶葉遇上雲霧、海霧本就不可多求。我們不能說全國其他地方不能種我們的管司茶,可週寧在中國的版圖上,兼有歷史的底蘊,地域的自然優勢,我們最有資格去認證“官司雲霧茶”這個品牌,就像茅臺用的水取自赤水河,天然的地緣優勢,保護好我們的自己的茶葉品牌,保護髮展壯大我們本土的品牌,打響周寧茶葉的招牌,官司雲霧茶被世人所鍾愛,被我們周寧茶葉品牌所首推是有道理的。

我們在具體得考察縣誌和茶文化的古籍地圖,核實嚴謹得重走周寧古官道,古驛站,古城堡,古城門,其實就是了解我們周寧的官司茶是怎麼被陸運運輸和海運出口的。我可以具體到告訴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官司雲霧茶的地理品牌的歸宿地在我們周寧,因為經過研究後,我們甚至可以告訴他們我們的古代先人怎麼運輸茶葉的路徑。我們在調研官司茶的運輸途徑時候,在過去古道陸運我們不能不提鹽鐵和白銀的運輸途徑,近代我們甚至要考慮茶葉海上的運輸途徑。

從上洋村到泗橋村的驛道上有一段翻越仙鳳山的山嶺,又長又陡,俗稱麻嶺,全程為石板路面,中間建有三個路亭。傳說唐末宋初,13歲的唐王李璟為避朱溫迫害,南逃入閩,19歲那年輾轉來到仙鳳山下,在親臣護送下倉皇南逃入閩,因避亂改稱"嶽王",改名為李璟。因為逃亡過程中,爬上嶺頭已臨夜幕,唐嶽王汗流全身,瞻前觀後,感到十分荒涼。便輕聲呤道:龍入淺水乏魚力,鳳落深山沒鵲威!當晚,這支的王室隊伍投宿在嶺頭底坪,從此該嶺頭底坪就成了"王宿"地。留下了王宿村和仕本村等幾脈遺支旁系。為福建省周寧縣一帶李氏開基始祖,後世裔孫尊為"唐皇始祖"。隱居東洋,“以馬代耕”,因此仙鳳山的山嶺舊稱“馬嶺”,後來改為麻嶺,專司官銀的運輸古道,當時甚至鑄造高牆堡壘,駐留有行政管理和武裝力量。元朝時期,麻嶺上就設立了巡檢司。明洪武元年寧德知縣王子景在原址重建麻嶺巡檢司,還在四周構築土城牆。同時,寧德縣在東洋裡設八蒲、周墩兩鋪,各派鋪兵1名,傳遞寧德與東洋官方文書。據乾隆四十六年《寧德縣誌》記載,白銀驛道麻嶺段曾設有巡檢司,這是周寧縣境內最早設置的官方機構,巡檢司“元時設,明因之”,“麻嶺司堡建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有塘兵十,此地離城(福寧府,現福州)一百八十里,與壽寧泗洲橋(今周寧縣泗橋鄉,古時由壽寧縣管轄)交界。麻嶺巡檢司轄當年寧德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相當於今周寧縣獅城、七步、浦源、李墩及純池蓮地、香洋、底源等地,辦公地點選擇在仙鳳山南坡接近山頂處,麻嶺在這段最為陡峭,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辦公的城堡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寬約20米,深約10米,四面山牆是亂毛石砌成的,厚約80多釐米,高4.5米,橫跨大門上的石板重約3噸。這不僅僅是最早的鹽鐵運輸的要塞,更是白銀運輸,茶葉運輸的古棧道。至今如果我們翻過仙鳳山尋著古道古蹟還能發現城堡的舊址痕跡。

我們官司茶的發展緊跟坦洋功夫茶的發展之後,咸豐五年(1851年),福安坦洋茶人在建寧茶客的傳授下,掌握了武夷紅茶(功夫茶)製法。同年坦洋“萬興隆”茶莊首先開始自制紅茶,次年製造日盛,輸出量日升月恆。據有關報道顯示,自光緒六年(1880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短短五十餘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就達3萬餘擔。我們要知道商人採辦茶葉貿易絕不是隻選一種茶葉,一手經銷商採購到福州,寧德,往往又分銷閩北武夷山的巖茶和閩東的太姥山的白茶。必然的,官司雲霧茶邂逅白銀礦業的遷徙而崛跡於閩東,從此聲名遠播於海外。

棲雲古道,亦稱福穆古道,是福安至周寧的縣際古道,由韓陽過棲雲渡、彭家洋、銅巖、龍首橋,經穆陽、蘇堤、渡頭、青草渡、上牛嶺入周寧縣境,再經柯坪、梨坪、七步接寧德至周寧古道而達周墩(獅城),全長100公里,曾經是福安連接閩北各縣的交通要道。不少古道從而成為當時人們依託的茶鹽古道,源源挑下以茶葉為主的山區農作物,盈盈運上以鹽為主的海產品等生活必需品。現今要考究我們家鄉茶葉批發零售的貿易動向,要重視和臨近周寧附近的產茶強縣的交流合作和經驗取經。

而提到我們官司茶的海運運輸這塊,不得不提寧德蕉城,因為這裡面海負山,水陸交通便利。茶葉外運,古代主要靠陸途,近代,在三都開埠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以海運為主。陸運的終點是省城福州。陸路從蕉城上福州,主要攀越白鶴嶺、硃溪嶺,經羅源、丹陽北上。從寧德至福州240華里,山高路遠,途間有山匪,必須結茶幫成行。上榀洋亦是政和高山區較為重要的交通要衝之地之一, 古道往東北通往富澄源、壽寧及浙南地區,往南通往周寧、穆陽、屏南、福州,往西通往鎮前、政和。澄源一富壠一郢地這段約35裡古道是重要的古道連絡線,北接政(和)壽(寧)官道,南連政(和)穆(陽)古道,在古代,也相當於“高速公路連絡線”, 這段古道僅存富壠至上榀洋間剩兩里路段。通往鎮前、政和的古道上榀洋至鎮前鄭源段約10里路大都還在,間有破壞,總體算是保存較好。近年來,隨著農村機耕道的開挖,許多古道遭到嚴重破壞。源於對古道保護的強烈意識,我這裡呼籲社會各界重視古道保護。周寧古道,舊時沿途經過重要的鄉鎮,現今的福安穆陽古道和寧德蕉城古道,已經荒廢,便捷蜿蜒的盤山高速公路帶你可以快速進入周寧境內,通往政和,福安,武夷山,寧德,霞浦,建甌等周邊臨縣。保護重點古道未曾拓荒的土地——就像《飄》裡說的一樣,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為之工作,為之戰鬥,為之犧牲的東西。因為,它是唯一永恆的東西。我們去挖掘歷史上的販賣鹽茶和針鐵的古道,是追溯先人的生產活動的足跡。

想到過去的先輩披荊斬棘,開拓耕地,才為現代的子孫留下福地,我們更應繼承先輩的志願建設好自己的家鄉。縱觀我們周寧很多村鎮在特定的爆發崛起的發展史,在每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我們周寧人總能抓住機遇實現跨躍式發展。明代為寶豐銀場提供物資換取白銀,清康熙年間興修水利取得農業大增收,清同治、光緒年間興辦茶業獲得商業成功,解放戰爭時期積極參加革命功績卓越,改革開放後挺立商海潮頭,現在又走在新農村建設前列。


周寧:雲霧尋茗蹤||愚謙

圖/鄭樹龍

二.興於宋元,盛於明清

——多少鄉賢棲居地,幾度興廢總多嬌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河南滎陽鄭氏先祖朝奉大夫鄭尚受害避世向南方遷徙隱居,被周寧浦源的鳥語花香以及清澈的溪流深深吸引,遂在此開荒種田,安居下來。周寧歷史上很多先輩的發跡歷史就是一部中原貴族的逃亡後再開拓基業的歷史。浦源村“三山環抱,一水彎行”,不但景緻清幽,而且這“一水”也成為全村人的“生命之河”。為防止飲用水源被汙染或投毒,聰明的鄭氏祖先就在溪中放養鯉魚,一則去汙澄清,二則預防外人投毒。這魚兒便成了村人飲用水的哨兵和守護神。為保護溪中鯉魚,鄭氏先人費盡苦心,一邊給全村人講著神仙魚的由來,為護魚推波助瀾,一邊立下族規:誰捕殺一尾鯉魚,就出錢給魚祭葬,並請全村人吃祭葬酒三天,請戲班到祠堂開三天戲,請祖宗和鯉魚仙姑看戲。延續福澤八百多年的浦源,誕生了三個唯一的漁祭文化,放眼世界都獨一無二的“鯉魚魚冢,鯉魚祭文,鯉魚葬禮”,區別於周寧其他的茶基地,歷史歲月沉澱的魅力,沐浴鯉魚溪文化的滋潤,官司茶天然就攜帶一份茶文化人文底蘊。我們不能孤立的去做茶文化的調研,因為中原地區的貴族才有飲茶的習慣 ,平民百姓不是說沒有資格,而是那時候戰亂的年代能顧上溫飽就不錯了,茶是奢侈品,士大夫階層帶來了飲茶的習慣,也帶來了茶樹種植技術的引進,文化沒有平白無故產生的,茶文化在一些地區也都是有歷史空窗期的。能打破貧瘠和技術瓶頸,一定是有外部引進和根據我們周寧高山的環境再培育的因素在裡面。我們不能孤立的去做周寧本地茶的樣本研究,而忽略名人和歷史的影響因素。

明萬曆8年(公元1580年),十五華里之外的浦源村民鄭增八看中這遍野的林木和肥沃的土地,舉家遷往官司,營管竹木資源,同時開荒種植野生茶樹,製作茗品。陸羽《茶經》稱:“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紫雲山麓的茶土壤條件介於“上、中、者”之間。所以獨特的土壤造就了官司茶獨特的山場氣息!整個茶葉產區海拔1000—1200米,年平均氣溫13.3攝氏度左右,年降雨量約2155.5毫米,霧日多達130多天,茶園系灰黃壤土,土質疏鬆,有機質含量達4.1%,PH值約為6.0。閩東土壤,偏酸宜茶。山地、坡地、盆地,屬上蒼恩施;紅壤、黃壤、紫壤,富含有機質。汲之精華,翡翠有加;浴之競秀,處處皆茶。茶葉據此土壤而育,油然芳芽。這就是我們周寧官司村茶葉樹的種植的起源。

但是,我們漫步周寧歷史長河的海灘拾貝,追溯茶葉種植的源頭,赫然發現管司茶的興衰與白銀開採的源頭緊密相關,因為這干係到我們白銀家族的崛起故事。所以我們講官司茶,不能撇開鯉魚溪的文化,也不能撇清和白銀家族發跡崛起時期的白銀文化。

宋代,中國白銀的最大產區在福建,中國最大的銀礦在周寧。要知道,七步鎮郭洋村的寶瑞銀場是周寧境內最早開採銀礦的地區,被標入《福建省歷史地圖·宋福建路》,這是周寧境內第一個被標入《福建省歷史地圖》的村落,由此說明周寧境內銀礦的開採不晚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北宋元豐年間,福建每年需交納的白銀礦的歲課額6.9萬兩,佔全國白銀礦歲課總額21.5萬餘兩的32%(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三三有關數字統計),遠遠超過其它各路,福建各地的銀礦又以寧德縣郭洋的寶瑞銀場產量最多。根據福州宋代方誌《淳熙三山志》卷14的資料,北宋熙寧十年(1077),寧德縣交納的商稅總額是1877緡,寶瑞銀場稱得上是北宋時期中國產量最大的銀礦。白銀的開採,幫襯了周寧這個行政地域在當時為執政者所知。

靖康年間(1126-1127),寶瑞銀場的白銀開採由盛而衰,郭洋村礦脈漸稀而轉移至芹溪村一帶,寶瑞、寶豐銀場也一起合併為寶豐銀場。而我們的寶豐礦產區分佈於海拔1499米的聖銀樓山脈,南起李墩鎮芹溪村北至浦源鎮西家瀨村,全長四十里的範圍內。寶豐銀場幾度興廢,有文獻記載:明洪武十九年(1386)寶豐銀場恢復開採,年納稅銀36兩;永樂元年(1403)增至1950兩;明正統九年(1444)寶豐銀場年納稅銀達3090兩,因課額負擔沉重,引起千名礦工起義,聲勢浩大。寧德七都人林聰時任刑科給事中數次上書減免課銀,明政府終於接受林聰建議,罷寧德銀稅,民困得解。明洪武四年(1371年),福安坦洋村胡成德培育“坦洋菜茶”,並最終試種成功。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寶豐銀場的開採進入鼎盛時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明萬八年(1580年),周墩(今周寧)官司村村民,開始種植茶樹,並選育出了“官司茶”。此時,茶農依然採用菜籽播種繁育後代,成為代代相傳的有性群體。我們注意時間線索,其實是想大家留意,種茶是富農的經濟途徑,而有了白銀的開採為依託,我們藉此白銀往外運輸的路徑,將我們的茶葉銷往全國各地。據《通志》載:時,東南部有倭寇侵擾,北方有韃靼攻襲,內憂外患,國庫空虛。嘉靖廿九年(1550年)浙江籍新科狀元唐汝楫奉旨到寧德縣十七都二圖七甲上洋村,向當地首富張彭八借銀兩。彭八公賞識唐汝楫才華,就把所有銀兩全部捐獻給朝廷。唐汝楫為張彭八的行為感動,就拜張為義父。後來唐汝楫回京,為了回報張彭八,向皇帝轉奏了張彭八重開寶豐銀礦的請求,獲奏準:“官司東南西北橫直十里界內,給付福建省福寧州寧德縣十七都二圖七甲上洋村恩賜耆賓張彭八任意圍城造府掌管,開坑鑿礦,駐軍保護(今圍城裡又叫煽銀樓,後將這座山頭改為‘聖銀樓’)。煽鍊金銀,護應對上富國恩光,若人今圖官吏到此兢煽者,稟明即押懲辦,如有刁棍妄生詭謀,混入界內,偷鑿銀砂,私爐覓煽等事,擒拿送案治罪雲。”

據芹溪譜序載“銀場、井下三千採礦工,井上一萬過路客”,記錄了當時銀場的規模和繁華情景。1551年,浙江新科狀元唐汝楫奉旨第二次親臨上洋村,公幹之餘興致勃勃地與張彭八公一起登上仙鳳山,唐狀元觸景生情,詩興大發,即興寫下七律一首:“雙潭濯足有真仙,兩寺祥光燦九天。二嶺蜿蜒呈峻秀,一輪噴薄奉誠虔。薰風縹緲祥心沁,甘露晶瑩俗慮蠲。輾轉爛柯無覓處,清泉不息自潺湲。”

自公元1551年,浦源上洋村首富張彭八獲得重開寶豐銀場壟斷權的“恩旨”,如魚得水的彭八公,當即招募能工巧匠,在浦源圍城底找到富礦脈,很快就煉出很多銀子,又向朝廷捐獻了很多銀子。白花花的銀子源源不斷地從麻嶺古道運往京城,為國建功立業,麻嶺古道從此被世人稱為白銀驛道。在圍城底村採礦煉銀,朝廷派官員到官司村督煉,還派兵建圍城保護銀場,官司、圍城底兩村因此得名。官司茶的地理行政村的來源就是這麼來的。

張彭八20年來所生產的金銀,上填國庫,下濟危困,為國為民作出卓越貢獻,皇上欽賜“恩光”金匾至今仍懸掛在上洋祠堂。清嘉靖三十三年(1554),皇上欽賜彭八公冠帶,並授“恩光”金匾,以表功績,此後還多次進行嘉獎。大明萬曆十四年(1586)張彭八百歲大壽,華亭新科狀元唐文獻,親臨上洋村祝賀百歲壽辰,並遊覽了恩龜溪同時撰詩賦詞讚美:“秀水名村蕩暖風,印雲未散雪初融。仙溪岸柳春前綠,古屋牆梅雨後紅。灘畔萬千龜自在,橋邊數十柏蔥蘢。地靈人傑恩光照,報國救生百歲翁。”銀礦的開採曾經帶動了圍城底、官司兩村的發展。由於礦脈枯竭、礦難頻發,1557年,明政府福建省撫按兩院下令封礦,客商、礦工紛紛撤離,官司村一時冷清了許多。這是礦業和茶葉在周敦縣誌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衰退時期。

而為何獨獨我們的官司茶沒落的最為嚴重。一是因為戰爭原因,而是因為稅收原因。

我們學過近代史就知道,中國的近代史就是屈辱的救國圖存史。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對外貿易處於半封閉狀態,洋商想要在中國做買賣,只能通過廣州的十三行商,在這種狀態下,對外貿易的質和量都是難以保證的,普遍情況如此,茶葉也不例外。雖然這個時候茶葉在西方國家已經得到了認可,英美俄等過對於茶葉都有著較大的需求量,但是受限於清朝對於貿易的限制,五口通商極大的促進了洋商從中國進口茶葉的力度。但是,在出口量大增的同時,茶葉的單價也在直線下降。在鴉片戰爭之前,每擔茶葉平均價格約40兩以上,而到了鴉片戰爭之後,由於五口通商,茶葉不需要再運到廣州出口,而是可以選擇就近出口,大幅降低了運輸費用,再加上由於出口量增加,使得國內大規模的種植,使得茶葉出口價格大幅下降。鴉片戰爭除了對於中國茶葉出口的量與價有著明顯的影響外,同時也促進了通商口岸的變化。隨著行商制度的廢除,福州得益於更加靠近茶葉產區的原因,得以藉助茶葉貿易崛起,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我們的茶商因為接著地緣優勢,接著臨近寧德和福州的優勢,茶葉出口這種畸形的繁榮一直持續到清末,可卻又歐戰也就是第一次世界戰爭的爆發而終止了勢頭。而後國內戰爭的爆發都嚴重影響我們周寧茶業,甚至百業的興榮。

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稅收問題。光緒十年(1884年),福州將軍穆圖善偕同閩浙總督何璟、福建巡撫張兆棟所上奏摺。從摺子內容可以看出,光緒年間,清政府曾採納這幾個官員的奏請,將寧德稅關遷往水陸咽喉福寧東衝,另在福安白石司(今福安下白石鎮)設驗卡。也就是福寧五縣船隻、貨物出境必須要在東衝口徵稅,而後在白石檢驗單據。“光緒十年,城東稅關移置霞浦之東衝,升為總關。城東仍設分關。”很明顯,總關改設東衝口不是明智選擇。由於福安、壽寧西北山區盛產茶葉,尤其近代以來,“北路產茶逐年增旺,非獨福安一縣,統計福寧所屬五縣,處處皆有茶商運茶”,這些地方“不由東衝經過”,且商人們畏稅如虎,更不會捨近求遠,不走白石一路,改經寧德縣飛鸞嶺出境,因此“於稅課猶多疏漏”。短短几個月,官員們就感覺稅收大受影響。於是東衝口委員佐領金生、寧德縣知縣朱寶書接受上級委託,實地勘察,認定“得離福寧府二百二十里之飛鸞地方,為北路茶商進省必由之路。”隨即由福州將軍穆圖善為首上書朝廷,請求將稽徵所遷移飛鸞渡,這樣既可方便茶商,也為官府衙門爭取到更多經濟利益。清末國力衰弱,財政入不敷出,自然很快就得到朝廷批准。在飛鸞設立稅關後,茶商可以直接納稅,直接查驗,方便快捷。

飛鸞嶺官道作為當時福安、壽寧到福州的必經之路,為坦洋工夫和官司茶,白茶的銷售與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兩縣的茶葉銷往福州,會通過海路拖運到飛鸞渡,徵收茶葉稅後,再僱工人肩挑背扛,翻越飛鸞嶺艱難跋涉進入福州,而後經過設於馬尾的“閩海關”轉銷國內外。這就有了寧德、福安、壽寧三縣茶商重修飛鸞嶺的舉動。這種熙來攘往的壯觀場面一直延續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三都澳開埠為止。

縱覽官司茶是三起、三落,一起一落是隨著白銀家族崛起而銷往外地,卻又隨著銀礦的停採而衰落,二起二落鴉片戰爭開啟了外貿出口,卻又隨著一戰和國內解放戰爭而衰退,至於這第三落和這第三起嘛,我們接著往下看。


周寧:雲霧尋茗蹤||愚謙

圖/鄭樹龍

三.馳名中外,茶商雲集

——曾經茶旅渡遠洋,重整弱翅待沖霄


茶學界泰斗"張天福在品飲"官司雲霧茶"後,讚不絕口,為之寫下"高山明珠,茶中珍品"八字讚詞。講這第三落和第三起,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周寧茶命運沉浮,清末達至鼎盛,上世紀90年代則陷入低迷。我們必須要有遺憾啊。因為曾經我們周寧的茶葉是一種作為原料場地來採購的,這在當時是為了生存,依附於市場行情決定的,但放在現在來看,誰來感受我們的悲哀,和無奈,因為在過去,我們周寧的茶,一直沒有官宣打造出自己大品牌,甚至我們代加工被採購走最優質的茶葉資源,還不能留下我們自己源采地的署名。

茶葉一直是周寧的大宗農產品,也是農村支柱產業。我們周寧的“官司茶”於2000年,在中國國際茶博會上獲得金獎,北京市茶葉質檢中心質檢人員欣然稱讚“周寧官茶司”是茶葉檢測中含茶多酚最多的茶葉。2010年6月14日,"官司雲霧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申注成功,成為寧德市繼"坦洋工夫"之後,第二個以村級地名命名的地標。

據《周寧文史資料》記載,周寧縣種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光緒二十六年(1900),則是舊時周寧茶葉最為鼎盛的時期。彼時,周寧茶行遍佈全縣,以周敦、萌村、七步、浦源、端源為最,連偏僻的竹下村也有茶行,鄉村到處開墾茶園,全縣年精製茶葉逾萬箱。寧德縣是茶鹽古道的主要中轉地,寧德屬閩東系之肥沃縣邑,舊隸福寧府。自三山航海進三都澳,一夕便達。遵陸而北由琯頭逾青芝,過連江,經羅源,達飛鸞,即入寧德界。東望三都,一葦無阻,東衝一角,吐煙雲,瞬息萬狀。放帆北去,福安、霞浦盡納澳中。列島煙螺,廣灣雲水,風景如天開圖畫,極目縱橫,孤懷澄豁。出東衝則巨浸接天,渺漫無際,北至沙埕,近在咫尺矣。其南飛鸞,實扼寧邑海衝陸險,西入寧德縣治,不過數十里。街宇修潔,可以比美會垣。可能會有看官會說怎麼我們周寧茶葉經營,版塊跨度放大了寧德市的層面來說了。周寧的茶葉,是閩東的茶業品牌,也是寧德的產業支柱,因為我們立足八閩來看,寧德是巧匠能人打造的鳳頭簪皇冠,那麼我們周寧就是鑲嵌於八閩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

清光緒年間,官司茶名揚中外。據茶學界泰斗張天福同志回憶錄記載,清代中後期是閩東茶葉全盛時期,福安“坦洋工夫”、福鼎“白琳工夫”、周寧“官司茶”、寧德“天山清水綠”、霞浦“福寧府綠”等優質茶暢銷歐亞20多個國家。民國年間,周寧“廣源泰”商號到達鼎盛時期,“官司茶”在此階段也倍受青睞,“自清末至民國中後期,據調查,寧德縣有茶莊、茶行、茶棧、茅茶行、花茶行、茶葉店等共有100多家,其中較大的城關有10家、八都3家、九都1家,霍童13家,洪口1家,赤溪3家,石後2家,洋中21家,虎鄁4家,飛鸞2家”至今。從中可見當時的西部、西北部大山區的佔了近一半。還有不少臨時合夥經營的小茶行。

民國三年(1914),國民政府頒發《商會法》,之後,寧德縣工商界按行業成立“同業公會”。最大的為“茶業公會”, 清同治年間任雲南按察使的蔡步鍾之嫡孫蔡祖德(又名仁峰)任會長。為了協調茶葉外銷事務,當時的寧德縣還曾組建了《寧德縣茶葉輸出業公會》,1949年間的常務理事為陳有熙。1950年間,彭瑞珍、姚福同、蔡毓光3人組建“南自茶莊”,在城關小東門蔡家(今改建為“都市商廈”)及泗佛兜的一座大宅院(現小東路13號),收購茶葉,進行精製,然後銷往福州,約一年多後,在當時政治、經濟的大形勢下關閉。

《洋中村志(1996年版)》稱:清末至民國,洋中街有“茶莊”或兼營“莊茶”的商店幾十家,茶販百餘人(不含周邊村莊),還有人在寧徳城關、福州等地設點專營茶葉經紀業務。主要銷路有三:一銷華東、華北一帶;二輸福州為花茶原料;三出囗歐、美等地。洋中村周玉敬於清同治、光緒間(1862——1908年)採購毛茶運銷青島等地,所得茶銀又在上海、福州購買布匹、百貨、食雜,及本縣海產品,在西鄉出售,獲得大利潤,成為當時洋中村首富,光緒五年(1879年),他一舉構建三座佔地1000平方米的新屋,同時上樑鋪瓦,轟動西鄉。目前已知的,民國元年至十一年(1912—1922年),洋中村同泰店、合興店等都曾經營莊茶到福州的業務。其後,合記、聚成頤、同仁、恆新、新珍等十幾家茶莊,也開張經營茶葉。

清同治丁卯(1867年)前後,山東、天津一帶的茶商(俗稱“京邦”),每年茶季即在洋中村一帶設茶莊收購茶葉,內銷華北,外銷南洋,其中,山東茶商謝某在鞠多嶺頭建房設“全祥茶莊”的遺址尚存;民國間,有傳教士曾到茶區購優質名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洋中鄉莒溪村籍茶商馮傑(曾任美國華僑總商會會長的美籍華人馮近凡之父)收購天山名茶運銷臺灣、香港、美國等地。

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後,隨著外需市場的大發展,周寧茶葉在產量和質量等方面都迎合了市場發展的需要,加之周寧商人的誠信經營,茶葉產銷迎來了大發展。從事茶葉和其他民間貿易的商號,到達福州時,有專門的茶行及客棧交接。終民國時期,寧德會館和小橋頭的“德安棧”是這些商人和挑夫們都曾經落腳過的地方。寧德會館,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會館由霍童人繆蘭成、鄭實圃倡議,由四位霍童商人和四位周墩(今周寧縣)商人合力籌建。其地址在福州臺江區鋪前頂附近。在周寧從寧德縣分出之前,稱為“寧週會館”。這個會館在長達近百年的時間裡,是寧德人在福州的主要聚集地。在民國初的1915年到1938年,會館還購置了輪船,往返於福州到寧德之間,在會館內還建一幢三層洋樓。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會館舊建築仍然大部存在,近年已被現代建築替代。

新中國成立後,周寧茶業有了很快發展。《周寧縣志》記載:1978年的種植面積、總產量分別為4.512萬畝、884噸,是1949年的3.5倍以上、3.3倍以上,80年代前多以本地菜茶為主,佔比70%,平均畝產幹茶80公斤,且茶園多以籬笆式種植,初制以手工為主。改革開放後,茶園改為標準種植方式。80年代中期,周寧開始推廣福雲六號等新品種,政府一邊鼓勵茶農擴大種植規模,一邊成立了周寧縣茶葉精製廠,職工達200多人。群眾也開始加工花茶,茶葉初制由原來的炒綠改為加工烘青綠茶為主,手工加工也被機械取代。

官司茶產業在清朝中後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後卻又逐漸衰落下來,及至銷聲匿跡。其原因是多重的,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主要原因如下:

(1)市場消退。隨著民清政府國勢日趨衰弱及國內國外戰爭的蔓延,許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來買茶,更沒有閒心喝茶了,市場購買力的消退,打擊是致命的。

(2)銷路受阻。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實行領土、政治、經濟的多重盤剝。失去了市場的溢價價值,甚至失去了議價權。

(3)民族衝突、土匪戰爭、福安等地頻發水災,瘟疫疾病,山林火災的原因。

(4)階級鬥爭,以糧為綱、茶葉統購統收和茶廠招工、茶青採摘不適應市場的對口銷路,只做原材料粗加工等政策也是造成茶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周寧慢慢淪為異地茶葉品牌的原料產地。屢為他人做嫁衣,被別人穿上外衣後,就成了別人的品牌。

(5)三無品牌,“三無產品的官司茶”,無明確的市場估計,無品牌歸屬地溯源,無組織紊亂產供銷,到二十一世紀後才確立官司雲霧茶的品牌,茶葉零售市場供過於求,良莠不齊,行業三角債嚴重,部分茶商另謀他業。據統計,1998年外貿茶銷量僅220噸。此外,茶農盲目追求產量,逐漸忽視茶葉品質。

我們是背靠著寧德發展的,就決定了開發周寧的進程速度,就是改革開放寧德的速度。茶葉的發展也依賴地緣上寧德的提綱挈領的總指揮作用,我們甚至藉此開拓寧德到福州等地的茶葉海上運輸貿易。現今研究打通閩北到閩東的高山茶旅的旅遊路線,研究茶旅文化,不僅有利益於現今的全域旅遊的開發,也能讓閩東的茶產業恢復衣襟帶水的海上絲綢之路,利用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更好的恢復“一路一帶”中高端的海外貿易市場。


周寧:雲霧尋茗蹤||愚謙

圖/鄭樹龍

四.自強自立,振興茶業

——而今識得東風顧,報與茶花一段香


而現今和平發展,建設我們美麗周寧的高山縣城特色的全域旅遊,要考慮從樓坪古村落,經芹溪村宋、明時期古礦業遺址,圍城底冶煉遺址,官司村明代茶園,上洋張彭八故居由浦源鯉魚溪進入縣城,將沿途的古村落、自然景區、火山地貌、古礦業遺址連為一體,與國家4A級旅遊景區鯉魚溪·九龍漈、國家3A級旅遊景區陳峭、景緻奇異的蝙蝠洞、後壠大峽谷、芹溪石門山等一批景區融為一體,有利於我們縣做好全域旅遊的旅遊線路設計,振興我們茶品牌和茶業。這就是調研周寧茶旅文化的重要意義所在。

為了走出窘境,周寧縣提出“保持原有三分之一、改植三分之一名優茶、新植三分之一烏龍茶”的三三制結構;制定了《周寧縣2005—2014年茶產業發展規劃》《關於扶持茶葉支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加快建設無公害茶園和現代標準生態茶園步伐,著力打造高山生態茶葉品牌。我們也講講這些年周寧茶葉品牌的興起和茶葉重點種植渠道取得的成績。

首章村和茶葉變遷印證了周寧縣的茶業發展之路。如何進一步破解傳統茶業經營分散、效益不高的問題呢。周寧的首章村牽頭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對茶園實行採摘、施肥與用藥“三統一”,一改過去粗放式的生產模式,茶葉加工推行清潔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並設定最低保護價,銷路則由村在外茶商負責,產銷一體,大大提升了抗風險能力。還苦練“內功”,引導企業、農戶樹立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制定出臺政策激勵茶企走生態有機之路;並通過手工製茶能手展示比賽、茶產業懇談會、鬥茶賽等茶事活動,提高茶葉的種植、製作等工藝水平,提升市場競爭力。

周寧的瑪坑鄉茶園基地是周寧茶業的縮影,依託良好的生態,深入挖掘整合茶葉資源與旅遊資源,將品種改良、茶園改造與旅遊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茶旅一體化”,延伸茶產業鏈。茶園坐落於瑪坑村與首章村之間,登上觀景臺,憑欄遠眺,腳下的層層茶田,如同漣漪,圈圈圓圓地盪開,直到遠處綿延的群山。依山就勢而造的茶園,是茶農在山林間的傑作。當茶園邂逅古剎,可以美麗,也可以佛系。與觀光茶園同屬瑪坑鄉環形旅遊圈的方廣寺也是經典的打卡勝地。方廣寺始建於南宋,它深藏於山,周遭茂林修竹掩映,是一處清幽的心靈棲息地。所產之茶,除滿足消費需求外,更大的價值還在於“眼球經濟”。若從“上帝的視角”看,層層疊疊的茶園更像一枚枚印在大地上的指紋,婉轉生動,這片茶園面積是周寧最大的,稱得上瑪坑乃至周寧的範本。

周寧七步鎮充分發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龍漈景區的品牌輻射效應,深度融入全縣全域旅遊戰略佈局,因地制宜將現代農業與休閒旅遊融合發展,著力打造農旅結合精品,積極推動茶旅基地、多彩後洋、梧柏洋紅色旅遊等景點的規劃和開發,帶動全鎮旅遊和當地特色農業產業全面發展的同時,興村富民淋漓盡顯。七步鎮蘇家山採取“公司+支部+農戶”的模式,村集體投資10萬元入股蘇氏立體農業,每年分紅收益1.2萬元,同時也帶動周邊400餘名群眾脫貧致富。而蘇家山的玻璃棧道也興建了茶園,這始於鄉賢愛鄉愛茶的情懷,在政府扶持下開墾了村裡一度荒廢的擁有如梅佔、金牡丹、紫玫瑰等高香型茶樹良種,來製作符合市場需求的名優茶。

周寧祖龍村原來叫粗壠、初壠,屬壽寧縣管轄。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馮夢龍在任壽寧知縣時,所著《壽寧待志》就有記載“三甲,南門,離城五十里,住初壠,軍戶,出細茶,民淳,耕績。”對祖龍的茶就有做過記載。野茶樹品種是屬於小種茶,本地菜茶,也是和武夷山正山小種一樣小種茶,茶品質優秀,香氣濃郁芬芳,入口順滑,一直以來深受群眾喜愛。純池最吸引人的不僅僅是古村古宅古廊橋,而是前溪村的荒野茶。荒野茶,原是人工栽培管理的茶樹,因被拋荒而回歸自然生長的狀態。少了人為的介入,強大的頂端優勢讓它們一個勁地向上瘋長,足足有兩人多高!於是,當茶農採摘茶葉拾階而上時,彷彿步入了一個奇幻的秘境。相鄰的茶叢間,繁茂的枝葉交錯生長成天然的拱門,把天空遮了個嚴實,只有些許陽光從枝椏間漏下,滿地碎影。較之常規茶園,採荒野茶不只是要仰望,還要“扳倒”,也就是要用手把枝條扳下來才能採得到,福鼎的茶農把這樣的茶形象地稱之為“扳倒茶”。荒野茶原屬前溪村村民,茶園面積共有四百多畝,均為一九七六年前後所植,品種多為福雲6號、福安大白茶,是適制紅綠茶的良種。一九九九年,因修建芹山水庫,村民們都遷走了,茶樹無人看管,就成荒野茶了。像前溪村這樣成規模、樹齡在四十年以上的老茶樹,在整個閩東地區都不多見。更重要的是,獨特的高山小氣候,天然的原生態,使此處的荒野茶具有難以複製的醇厚甘爽。

因時而謀,成為種茶產茶的富饒強縣,因地制宜,打造高山特色旅遊的文化,這是我們周寧摸索的富裕之路,我們摸著石頭過河自己闖出來的路,弱鳥當先飛,滴水可石穿,目前我們周寧已發展茶園10.7萬多畝,茶農人均茶葉年純收入約8000元,帶動全縣70%的農戶增產增收,發展茶葉企業95家、茶葉專業合作社36家,打造國家地理標誌2枚,茶樹品種“官司菜茶”“湯家山菜茶”“祖壠野生茶”等被列入福建省茶樹優質資源保護品種。我熱愛家鄉的故土,我們依然要看到差距,發展經濟任然高度依賴農副作物產品,我們沒有強心針一樣的支柱產業,希望帶您感受我這份草根的樸素之情,尋根故鄉的土壤破譯出茶葉的財富密碼,進而求索三農問題的解決之道,孕育我們周寧獨特的茶業創業的基因。


周寧:雲霧尋茗蹤||愚謙

圖/鄭樹龍

五.一品一縣,潤心如初

——茶田古道茶事盛,洗茶靜待八方客


我夢見鯉魚溪一池子的鯉魚過,我們像鯉魚溪的鯉魚穿過龍門,一躍幻化成九曲騰龍,群龍騰飛多壯闊啊,凌霄的氣概。

我很希望您來周寧做客,遠方的客人啊。我想邀請您過來喝一品雲霧茶。

周寧這片土地的人民愛茶愛鄉,我們對茶葉的情懷很淳樸,一曰飲品,二曰補品,三曰藥品,茶是離不開我們的生活的。善飲茶者首先善於泡茶。泡茶,是飲者必備的技巧。泡茶,更是品嚐官司雲霧茶的開始,花間提壺,月下焚香,也是一種清心淨慮的享受過程。泡一品雲霧茶,而是一種藝術。首先,茶器應備好。在中國文化裡,萬事俱備是為和諧,茶品六如,恬然自安,我們品茶表演茶藝時拿穿衣搭配舉個例子,就以穿衣而論,豐腴女孩以宮裝為美;細瘦女孩旗袍在身,跌宕有致;身著長裙的女孩,打著一把傘在浦源明清古鎮的青石板街,走在彎曲的丁香雨巷裡,自是詩中的意境。茶器配茶,也是如此。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茶勺,茶寵等這類飲茶器具。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如何,是選擇時的另一個重要標準,飲用花茶,為有利於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昧,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而不適合鯨吞牛飲,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後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優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

然後是投茶。投茶的茶量,根據喝茶人的濃淡調配,喜愛喝濃的,多放,反之少放。這就如聽歌,有的愛聽南屏晚鐘的輕唱,就去春雨桂花聽福州的白話評彈。有的則相反,喜歡聽鐵板琵琶錚錚然反彈之聲,就得去塞外邊陲。洗茶後,再行沖茶。一品雲霧茶最宜於用白瓷,滾開水煮沸靈魂般緩緩注入到瓷杯,暈染茶湯翠華,如三杯兩盞酒後佳人的醉靨。玻璃杯也不錯,茶湯在杯中,將杯子也映襯成翡翠色。希望您愛上喝我們的周寧的茶。因為官司茶屬於不發酵的綠茶,我們一般不建議用太多水洗茶,因為為了避免茶多酚隨著洗茶流失掉,潤洗茶葉也不是為洗,茶極淨,一塵不染,何用洗?準確地說,洗茶是為了浸潤逼出茶香。滾水入茶,逼出茶香。

然後換水入茶,恰好茶香出來,與水充分交融,如靜影沉璧,花香在山,滿月在水,茶醉在情,拘一泓泉水入喉嚨,遣水源清澈慰我情懷。我樂意分享給您泡茶的方法,茶友,這廂有禮了。今天的周寧縣城,依舊是高山上的熠熠生輝的璀璨明珠。每天清晨,陽光沐浴著醒獅之城,東洋溪的兩尊石獅子,彷彿無形的守護神一樣,說不定有天像神話裡似的,兩隻石獅子活了一聲巨吼叫醒這方山城的人,我堅信周寧是可以實現商業銳變成高山旅遊業發達的縣城,哪怕隨著社會流動,我們打工在外面也好,讀書在外面也好,都希望家鄉的人過得好。

茶道里有一期一會的一字禪語,意指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夠和對方見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對待對方。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每一個自然之物都深有茶的禪意。天為幕、地為席、粗石為幾、草木相對望、蟲鳥伴和鳴,鯉魚聞聲至,周寧風景為伴,這大概是在周寧飲茶之樂的理想家園了。以布茶道的心分享,人生如茶,呷一口清茶,品一脈悠然,飲罷半生緣,才覺茶緣深。閩東有如此多的好茶,我當在這山麓之西,東海之濱,引山澗泉清,採清風明月,煮茶半盞,只等歸客、緩緩來矣。

八百年鯉魚溪遊,三分眷戀,光餅拋落,唼唼魚,密密隨,淺淺聚食。

九龍瀑布驚鴻過,一點漣漪,亦匆匆起,漸漸平,碎碎波,翩翩翔鷺。

魚龍延後福,周寧歡迎您,一品茶湯香,一場茶旅歡。

周寧:雲霧尋茗蹤||愚謙


愚謙,周寧人,原名周亮亮,周寧作家協會會員,起點,簡書等平臺更新作品,文學網站和雜誌月刊約稿的潛力簽約作家,更新有《愚作》、《疫料之WHY》等文章,喜好網文、詩歌創作,考究詞韻,擅古體詩,座右銘“既嘆行路難,又做逍遙遊"。現居廈門。


封面書法:倪進祥

主辦單位:周寧縣文聯

周寧縣文旅局

承辦單位:周寧縣作協

圖:鄭樹龍、肖林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