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那個‘‘孱弱’'的宋

靖康之變,宋徽宗和宋欽宗都被金人虜走,徽宗皇帝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僥倖脫身,旋即逃往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當年(1127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南宋政權,改年號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時年二十一歲。他是宋朝的第十位皇帝,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史稱宋高宗。

說一說那個‘‘孱弱’'的宋

宋太祖當年,改元建隆。趙構改元建炎從字面上看應該就是,建設新宋,以火克金。即是斬斷靖康之恥,亦是一種克金的期待。不過後來很快就又改年號為紹興。

在南宋尚未穩定下來之前,高宗被金兵追殺,江浙一路打卡式逃命。從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逃到揚州,從揚州跑到杭州,再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

三年之後,公元1130年,即南宋建炎四年春天,橫掃大江南北的金兵終於決定從江南撤兵。這裡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說來自東北的女真人無法適應江南的潮溼氣候,另外江南地形也不利於他們策馬奔騰。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五百年後,這批女真人的正宗後代努爾哈赤野心和眼界都上了一個臺階。南宋這一屆的女真人確實不太行。不過這是後話了。

金兵一路追殺高宗不成,乾脆另立偽政權大齊。這時高宗意識到屬於自己的新時代開始了。改元紹興時高宗所在地越州,地名隨之也改成紹興,即今浙江紹興。紹興這個年號用了三十二年,足見在高宗心目中的特殊地位,紹,繼承之意,興,則是崛起興盛。

總之高宗有了喘息的機會。紹興二年(1132年),高宗遷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在東南站穩了腳跟。

整個南宋一百五十多年,最亮的關鍵詞是岳飛。岳飛什麼罪名?莫須有。

說一說那個‘‘孱弱’'的宋

《宋史·岳飛傳》: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檜為什麼這麼說,哪怕編個理由呢?因為不是秦檜要殺岳飛,是宋高宗要殺岳飛,秦檜就是個執行者,在歷史中成為了背鍋俠。

南宋好不容易建立起比較強大的武裝力量,高宗卻失心瘋,果斷殺掉最受南宋百姓愛戴的猛將。但從宋高宗的角度出發,殺岳飛是深思熟慮的極其理智冷酷的最優選。“顧全大局”這種話也就是說給老百姓聽的,皇帝肯定是在為天下蒼生著想嘛。說到底依然只是為了保住皇權。

建立南宋最初三年,高宗一路被追殺,十分狼狽,逃亡期間還經歷了一次兵變。從1127年登基,到1141年處死岳飛,十四年間,大規模的叛變,高宗就經歷了三次。其中1137年夏曆8月的淮西兵變,因宰相張浚的一次人事安排失誤導致的結果是,劉家軍的高級將領酈瓊率四萬官兵(南宋總兵力的十分之一)投敵。損失極其慘重。

經歷過這些驚心動魄的高宗皇帝,無時不刻不想起太祖重文輕武,偃武修文的英明決策。整個北宋的治國方針,寧可讓軍隊效率低下,寧可花錢買和平,也不能讓手握兵權的武將叛變。對大宋政權而言,被外敵推翻和內部叛變篡位結果是一樣的,沒有哪個更能接受。

紹興八年(1138)二月初六,淮西兵變半年之後。五月,監察御史張戒對皇帝說:現在諸將的權力太重了。趙構答道:他們還不至於驕橫跋扈。兵雖多,聚則強,分則弱,分也不可行。當時南宋建立不過十二年,並無抵禦強敵的自信。此時此刻,高宗還需要強兵抵禦外敵,岳家軍很重要。

說一說那個‘‘孱弱’'的宋

岳家軍?對,不是宋國軍“趙家軍”。靖康之難,南宋初年,徽宗欽宗被俘,高宗在逃亡。一片混亂之中,體制內外驍勇善戰者,均憑藉自己的才幹組織隊伍,發展壯大。帝國在邊境地區部分建立藩鎮,任命39個鎮撫使,授予軍政人財各項大權。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盜賊出身。最終形成當時比較突出的五支家軍: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劉家軍和吳家軍。這種局面對宋高宗而言喜憂參半,國內的軍事力量是強大了,但祖訓猶在耳,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高宗想不想收復失地?當然想。不僅僅是雪靖康之恥,也是歷朝歷代帝王的一種成就和榮耀。但是風險實在太大,被金滅不是沒可能。其次,前任皇帝也就是他的哥哥欽宗還在金人手裡,這對高宗的皇位合法性構成了威脅。朝廷就曾有過太學生陳東直言:聖上不該即位。試想,如果淵聖皇帝來歸,請問陛下將何以自處?高宗二話不說,就把陳東殺了。

那時早有“金人慾立淵聖(宋欽宗)於南京”的傳聞。趙構的這個擔憂完全合理,在數百年之後的明朝得到了紮實驗證。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胡人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被眾臣推舉為皇帝,是為明代宗。後來蒙古人又把明英宗給放回去了,這下讓朱祁鈺處境十分尷尬。總之很快英宗復辟。所以對宋高宗而言,光想到金人僅僅是把欽宗給送回杭州這件事,他都寢食難安。

所以,打,可能打不過,還可能因為對方手裡的前任皇帝這張牌而讓自己喪失皇位。因此對宋高宗而言,最理想的選項是,坐下來和談。當高宗想清楚了這其中的利害關係之後,岳飛離死也就不遠了。

這期間,宋金對峙形勢又發生重大變化,先是金主動要求和談。南宋議和的眾臣子彈冠相慶。但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表示堅決反對。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高宗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 高宗不聽,並且將朝廷內其他一堆主戰派紛紛罷免。

所謂“議和”實則“詔諭”,等於是把南宋作為金國的藩屬地位。對南宋而言奇恥大辱。趙構名義上也就不是皇帝了,需要行跪拜禮。這麼丟人的儀式只好讓秦檜代理。紹興八年(113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趙構跪在金使腳下,南宋皇帝接受金國冊封,每年向金國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兩國以淮河為界。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雖說完全是一次“喪權辱國”的屈服,但不妨礙宋高宗牽頭舉辦全國聯歡。只是風雲變幻,時事難測,剛歡慶一年,金國那邊又出事了:“及(完顏)昌誅,宗弼始得政,以歸地非其本,計決欲敗盟……而宗弼自將精兵十餘萬人,與知東平府孔彥舟、知博州酈瓊、前知宿州趙榮抵汴,至是犯東京。” 就是說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發動政變掌權的完顏兀朮廢除了對宋和議。

金兵又殺過來了,高宗又不得不請岳飛出來。

說一說那個‘‘孱弱’'的宋

但此次金兀朮敗了,決意放棄開封府,準備渡河北遁。就在這時有個北宋時的太學生卻要求進見,對兀朮說:“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且退矣!”兀朮忙問:“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精兵十萬,京師中外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太學生說:“不然,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以愚觀之,嶽少保禍且不免,況欲成功乎?”

“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古裝電視劇裡經常出現。這就是古代君臣遊戲規則。

緊接著朝廷連發十二道金牌命岳飛收兵:一日而奉金書字牌者十有二,先臣不勝憤,嗟惋至泣,東向再拜曰:“臣十年之力,廢於一旦!非臣不稱職,權臣秦檜實誤陛下也。”

岳飛在這時還在認為是“權臣秦檜實誤陛下也”。都不知道是史書的作者給宋高宗面子還是當時的武將確實憨厚。秦檜何德何能,只不過是給宋高宗幹髒活的。

金人也是完全無德無信,第二年,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完顏兀朮再度領軍南下。二月,岳飛領兵第三次馳援淮西。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參與抗金戰鬥。

虜自叛河南之盟,岳飛深入不已,檜私於金人,勸上班師。金人謂檜曰:“爾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且殺吾婿,不可以不報。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

金兀朮寫信給秦檜說,你們天天請求和談,而岳飛卻要圖謀河北,還殺了我的女婿,此仇是一定要報的。你們必須殺掉岳飛,然後和議才能成功。

這時宋高宗終於等到了他的最優選了,金兀朮在戰場上已經體現不出優勢了,可以真正地,雙方較為平等地坐下來和談。如今內部的憂患才真正擺在檯面了。正如宰相秦檜的養子秦熺所言:“主上聖明,察見兵柄之分,無所統一,乃密與檜謀,消尾大之勢,以革積歲倒持之患。”最恐怖的當然是岳飛的真正實力。岳家軍有十萬兵馬,佔全國兵力的四分之一強。而且,這支軍隊的戰鬥力極強,民間聲望極高。岳飛要反易如反掌。

宋高宗耳邊又響起了太祖的名言警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那麼宋高宗怎麼會冒著岳飛兵變的風險呢?哪怕這風險極低。沒有比讓秦檜殺掉岳飛更保險的事了。

為什麼非要殺呢?宋高宗為何不學習太祖好榜樣再來一次“杯酒釋兵權”呢?因為沒實力啊。太祖趙匡胤是軍閥頭子,威望素著,當然可以喝個小酒含蓄表達,不說破。彼時岳家軍戰無不勝,全國最強武裝力量,最穩妥的辦法還是下髒手,汙衊了殺掉一了百了。膽量是一個問題,更主要的是冒險從來都是需要資格的。宋高宗沒有這樣的能力去“杯酒釋兵權”。而且史書上還多次透露宋高宗是個陽痿!不過這好像沒啥關係。

岳飛死了,金人酌酒慶祝:“和議自此堅矣”。南宋百姓哭成一片,下至三尺童子,亦怨秦檜雲。沒人說一句宋高宗的不是。淳熙五年(1178年),為岳飛追贈諡號“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諡忠武。

岳飛死後南宋政權繼續存活了一百三十八年。不僅如此,還主動發起了兩次北伐,但都敗了。南宋的皇帝們應該也是醉生夢死,有詩為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後來金國被崛起的蒙古人滅了。大宋可能有巴結流氓的傳統,南宋再次上演“聯金抗遼”把戲,又跟蒙古人商談一起滅金,蒙古人一想,有這麼個孱弱的傻子助力挺好,先滅金後滅宋。

而金哀宗居然打算向宋求助,大意是,宋欠我們太多太多了blablabla,現在蒙古滅周邊,唇亡齒寒,我們一起聯合,為你也為我。結果宋不僅不搭理,還想趁火打劫。

金哀宗當然是對的,唇亡齒寒多麼簡單的道理,不過至今也有很各行各業的人不懂。雖然史書上說南宋人民抵抗之強烈歷朝罕見,在蒙古人的戰馬下也苦苦支撐了四十五年。但也有說僅僅是因為蒙古人戰線太長了,騰不出手來,正在橫掃亞歐大陸,全球征戰。總之,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陸秀夫揹著跳海而死,十萬將士緊跟其後,南宋滅亡。

慘烈的崖山海戰裡有個南宋的小兵陳氏活著回到老家。據說陳氏活到九十多歲,陳氏的二女兒給他生了個外孫,這位外孫在四十歲的時候趕走蒙古人,建立大明王朝,陳氏外孫叫朱元璋。

張朝唐和楊鵬舉上前拜見袁承志,說起自己並非袁督師的舊部,只是曾隨孫仲壽、應松等人上過聖峰嶂。袁承志道:“啊,是了。那日張公子為先父寫過一篇祭文。‘黃龍未搗,武穆蒙冤;漢祚待復,諸葛星殞’,這十六字讚語,先父九泉之下,也感光寵。”張朝唐想不到自己當日情急之下所寫的這十六個字,袁承志居然還記在心中,也自歡喜。

《金佗稡編》卷八《鄂王行實編年》

《系年要錄》卷八

《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

《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李亞平

《碧血劍》金庸

《續資治通鑑》畢沅,卷一百六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