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人生總是這麼痛苦嗎?還是隻有小時候是這樣。”
“總是如此。”


1994年,13歲的娜塔莉·波特曼在《這個殺手不太冷》初登大銀幕,和讓·雷諾飾演的殺手萊昂留下了這個經典對話。
每個在深夜高呼過“太難了”的人,都明白這個命題有多接近真理。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電影中的瑪蒂爾達和萊昂。/《這個殺手不太冷》
但和影片中遭遇滅門之禍的少女瑪蒂爾達相比,年輕人的體驗大多更幸運且漫不經心。人生的列車那麼漫長,學業事業、柴米油鹽、生老病死種種難題,多半還是錯峰而至。
直到,2020年將時代的灰塵輕輕拂下,那些還未來得及經營好小日子的年輕人,終於還是要匆匆挑起落在肩頭的重擔,去學著成為一個有模有樣的社會中堅。
有人說,“以前你們保護90後長大,現在90後保護你們”。
但是,保護彼此的年輕人又何止是90後。在這場席捲全世界的大考中,無數守在崗位上的醫護、警察和社區工作者,大都不過二三十歲的年紀。
有停課的學生趁著假期成為了志願者,有一線的護士在防護服上寫下“胡歌老婆”為自己鼓勁,付出生命的醫生髮出了“希望社會有不同聲音”的聲音……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胡歌在微博裡提到了這位女孩子,女粉絲都暗暗吃醋,但卻欣然地接受了。/微博截圖
熱血、衝動、天真和理想主義,他們揹負世界的方式有點幼稚,卻像極了梁啟超筆下的寄望:少年強,則中國強。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還沒長大之前,就在“垮掉”的路上
將時鐘回撥到10年前,80後們才剛剛和30歲扯上關係。


那時候,他們最正面的形象大概是離退役不遠的姚明,或者李想這一類稀有的創業明星。但整個群體和社會中堅這個身份的鴻溝,可能比韓寒和郭敬明之間的審美差異還要大。
更不用說,那些背在身上二十多年的標籤還未徹底撕掉。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貼滿標籤的少年。/圖蟲創意
要知道,在當時過度放大的輿論下,獨生子女甚至說不上一個褒義詞,基本上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沒什麼兩樣。


等他們再大一點,身上的標籤越來越多,網癮少年、非主流、火星文、追星族,全都可以成為離經叛道的證據。
2000年,央視一個欄目曾因為邀請叛逆少年韓寒和優秀學生黃思路對話火了一把。當時,兩位同齡的少年實現了友好對話,在場的大人卻忍不住想要將“對話”演成“對罵”:
“韓寒現象把握得不好,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從小皇帝、啃老族到叛逆少年,生活在放大鏡下的80後就這樣成為了被罵著長大的一代。2006年底,《中國青年報》甚至為此開闢過一個“80後是不是垮掉的一代”的專欄,為各路諸侯提供爭論的舞臺。
當年口誅筆伐的好事者們大概忘了,大家少不更事的時候都差不多。很多眼裡揉不下的叛逆,很可能是你跟不上時代的證據。
當然,即便80後已經不需要再為自己洗白,也沒有人會厚著臉皮出來道歉,他們正忙著故技重施地將炮火集中到90後身上:“唉,現在的90後啊……”
同為獨生子女,90後很快接過了被汙名化的大棒。你是不能自拔的網癮少年,她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垮掉的“又一代”什麼毛病都有,就是沒有光明的未來。
如果不是疫情給了90後一個表現的機會,誰又知道這樣的爭論還會否統治下一個十年?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既喪且佛的外殼下,年輕人改變了什麼
五年前,80後作家張悅然曾經感嘆:這代人是不是變得太快了,好像青春結束得太早了一點,一下子就進入了一種很委頓的中年狀態裡面。
中年危機很正常,人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只是條件不盡相同而已。就計劃生育而言,獨生子女年少時不一定無憂無慮,長大後卻大多要獨自面對父母的養老問題。


而最早一批80後大學畢業的時候,大學已經擴招,房子和工作包分配的政策成為明日黃花,眼前是更為現實的房價、就業和養老問題。
如果你不是土豪,一個問題就足以成為一座山。
因此,80後和90後初涉江湖的開局,事實上就要比改革初期黃金遍地的父輩們,難度係數更加大。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充滿壓力的一批8090後。/圖蟲創意


於是,很多人習慣了在表面上當個佛系青年,或是用喪文化消解眼前的焦慮,維持著不太走心也不太失望的樣子,對世界抱以溫柔的抵抗。
但,這種極容易被“恨鐵不成鋼”的做派,終歸只是埋頭奮鬥的外殼。事實上,年輕人對整個社會經濟、文化與創新力的推動,遠比喪和佛要更深。
你看,韓寒放下筆,也能拿起導筒拍出平均水準以上的商業電影;比他小1歲的張一鳴,成了第一個有能力挑戰BAT的年輕創業者;比他小10歲的李佳琦,靠著勤奮和拼命的直播成為了“口紅一哥”。
拓寬邊界、挑戰格局、打破壁壘……成為社會中堅的過程,歸根到底就是一個顛覆舊秩序與繼承老傳統的博弈。
今年春天,國家英文媒體《中國日報》與商務時尚男裝品牌利郎首次跨界聯合,將現代中式文化融入服飾時尚美學當中,用賦有現代國風神韻的元素重新講述中國故事。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對於中國原創設計來說,傳統文化向來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創作母題。但是,從顛覆老舊傳統到擁抱年輕審美,這個選擇並不好做。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傳統文化的復興浪潮向來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殘酷一面,要麼進博物館成為標本,要麼在年輕化的路上適者生存。
許多年輕力量都是在這樣的挑戰中,推動觀念、審美和價值取向的進化。


《中國日報》與利郎男裝的聯名,便在傳統文化之外,呈現出了新商務男士積極向上的七個秉性——“文化自信”“國際視野”“協同合作”“健康生活”“有正能量”“不斷學習”“注重衣品”。
這意味著,對於以“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為宗旨的《中國日報》來說,這個與當下中國青年天然契合的積極形象,已可被視作中國文化自信的體現。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新力量在向上,總有人正當年輕
管理思想家烏麥爾•哈克曾在《新商業文明》中提到過,企業以犧牲環境、社會、大眾、後代的利益為代價,從而獲得高額利潤的行為,違背了商業精神的實質。
而利郎男裝摒棄單純的利潤追求,轉而探索更實際的價值創造的做法,則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的新商業文明。
十年前,利郎男裝的定位還是成功人士的商務休閒服裝。如今,這種略顯“高高在上”的訴求,已經順應都市男性的心態發生變化。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年輕化的元素和富有人文價值的內涵。
因此,利郎男裝主動探索一股全新的商務力量,擁抱起新職場青年,在設計中植入更多年輕化的元素和富有人文價值的內涵,重新定義“新商務”的內涵。
當下,在創意行業、傳統行業、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這種追求已經是一種普遍的奮鬥語境。在偏見者還未來得及摘掉“垮掉”的有色眼鏡時,年輕人已經用積極向上的力量,吹響了打臉的號角。
賺錢很重要,賺錢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更重要。這就是當下中國年輕人從垮掉的一代到成為社會中堅的路上,真正顛覆的舊秩序。
80後的餃子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將《封神演義》改編成具備當代精神的“魔童降世”,而不是像部分前輩一樣靠山寨騙補貼;
90後的武磊願意放棄國內俱樂部的高薪待遇,在職業生涯中後期轉會到歐洲,踏上更高水平的競技平臺;
00後的易烊千璽沒有在最好的年華揮霍資本,而是一頭扎進劇組接受錘鍊,將頭上的偶像光環換成演員自覺。

非要等年輕人成為社會中堅,你才相信沒有垮掉的一代

武磊是中國足球在歐洲五大聯賽留洋的“獨苗”。/微博截圖
這一切都和以往不大一樣。他們的奮鬥、理想與知識,正賦予中國一種更長遠的目光,以更自信和精準的態度,迎接更深入的改革。
但也正如利郎男裝品牌總監王俊宏所言,年輕化本身只是這個時代的一張入場券,你必須有高度的包容心,敢於去打破以往的成就。
“未來還有很多我們想象不到的變化會發生。你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在下一次的浪潮中,及時調整自己。”
很大程度上,這決定的甚至不止於中國未來的商業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