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

檸檬精M


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就是一個控制慾望和放縱慾望的交替過程,這樣說有些抽象,也有些殘酷,如果說是理性與感性的交替好像好一些,但被理性剋制的內容大多是控制自我的慾望,被感性的內容大多是一個“情”字,當然包括很多的情感,不同的情感。

一般理解上我們中國人是已感情為紐帶的,我們是以儒家的規範推己及人的,從我們自身的直系親屬到旁系,到遠親,再到同鄉,同學,同事,朋友等等,都是以感情建立的聯繫,而且親疏有別,層次分明,小到一個家庭,大到國家也是一樣,省與省之間,叫兄弟省,單位與單位之間叫兄弟單位,都是會以感情為基礎建立聯結,這是我們東方的習俗更是智慧,但如果從儒家的內容上講,這種感情聯結是外在的,內在是先要修身,修身有成自會齊家,何為齊家,齊家就是全家會以你的標準為標準,會以你的修身有成體現的道德境界為榜樣,這就是齊家的內涵,如果全家都已你標準,自然也都有修身的行為,看在其他人的眼裡,你的家人是有道德境界的,自然願意與你家親近,並且信任,也就具備了為鄰里親戚代言的資格,這也是古代選用官員的標準之一。當然後來建立了科考,科考更為公平,但科考對修身的重視,也只是在文章裡體現,對現實的人的修身行為卻無法全面的考察,也是科考的缺陷之一,但可貴的是科考公平,

讓更多底層人民有了向上的希望,也是穩定社會的需要。說這麼多,是為了解釋修身與感情聯結的關係,也就是理性與感性的關係,沒有理性的修身那麼感性的聯結就會出問題。各個小團體,各個小勢力,皆以感情為紐帶,只重感情,不重社會整體公德,那麼國家是分裂的,有了理性的修身標準,各個團體內部以有修身的人物為中心而運作,以修身的道德為標誌,這與國家總體以修身的人物為中心而運作的規律是一致的,這也就是以德治國的基礎,各個小團體與各個小團體之間就有了共性,會互相尊重,會保準一致,也就是文化相通,思維相融,這也是社會穩定的需要。

那麼,回到關於控制慾望的問題,我們時時都在有控制慾望的需求,但也有放縱慾望的動力,這是一對矛盾,但可以統一,統一的是我們的社會標準,也叫規則,我們在社會中生存,是按照我們大家共同認可的社會規範來運作的,違反規範是不會被接受的,在規範當中必然要剋制自我過多的慾望,否則,很難和社會打交道的,也不會被認可,不被認可,不好生存的,所以,即便是被動控制自我的慾望,也要控制,但控制的同時有時也會故意的發洩,避免不了,因為畢竟不少人控制慾望是被動的,

他有一個不想控制自我,而任由自我為所欲為的動力,當然,他們也知道為所欲為是不被允許的,是會破壞社會根基的,所以大多時候是會控制自我的慾望的,當然是被動的控制慾望,或者說是規則在控制個人的慾望,或者是說是社會規則規定我們每個人,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修身,以維持社會正常穩定運轉,畢竟穩定才是大多數人安身立命的基礎,還是要為大家,為大眾,有時是要控制一下自我的慾望,要有一定程度的修身的。我是德元空道,歡迎評論分享關注。


德元空道


多吃虧上當幾次,就能控制了。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明知是當還要上”。

有的是好奇;有的是無知;有的是心存僥倖。

“世上沒有後悔藥、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

一個人做事不能想當然、不能意氣用事、凡事三思而後行,多看書讀報,無師自通不是沒道理。

這時候還怕慾望來襲嗎?


過路一笑


有些慾望能,有些則不能,因人而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