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補齊機械化育秧最“短板?來看大邑這個現場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紅霞)3月27日下午,一場特別的2020年成都市小春田間管理及大春育秧現場會,在位於大邑縣安仁鎮的糧油專家大院舉行。

如何补齐机械化育秧最“短板?来看大邑这个现场会

因為疫情防控的考量,參會人員控制在60人,來的都是各區(市)縣種糧大戶的代表,且會議只在戶外的車間、地頭進行,不設室內會場,以防人群聚集的風險。

如何补齐机械化育秧最“短板?来看大邑这个现场会

引起種糧大戶普遍興趣的,是機械化育秧,被稱為“水稻種植機械化最短的短板”,而針對“短板”進行現場培訓,正是補齊“短板”的一環。

機械育秧 創造商機

在專家大院裡,一臺育秧機正在流水作業生產秧盤——先給秧盤填入1.8釐米厚的底土,再將浸泡過12至24小時的水稻種子均勻地灑於其上,最後再蓋上一層薄薄的覆土,確保每一粒都剛好被遮蓋住。

如何补齐机械化育秧最“短板?来看大邑这个现场会

長方形的秧盤“吃飽了”,排著隊流向履帶另一端。中間兩側站著女工,把它們抱下履帶,一盤一盤地摞起來,二十多個秧盤疊盤成半人高可是不輕鬆。

在堆放秧盤的另一個區域,打開的秧盤冒出手指寬的新綠小苗,這是5天前播入秧盤的。成都市農技總站負責人介紹,機械育秧要重點注意三個技術環節:機械化流水線播種、暗化催芽、擺盤入床。

“每20~22盤秧苗可以種一畝水稻”,大邑縣旭成種植專合社理事長萬富旭介紹,合作社目前流轉土地6000畝種植糧食,機械化育秧服務已擴散到周邊1.2萬畝,從育秧到完成栽插,每畝代育秧苗服務費大約180元。

據瞭解 截至3月25日,成都已有2萬畝水稻開始了育秧,主要以旱育秧為主,較早啟動育秧工作的有郫都區、新都區、蒲江縣、都江堰市、崇州市和大邑縣。

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以下簡稱“成都農技總站”)技術人員說,水稻種植機械化在成都的探索,從收割環節進入,逐漸擴大到大田整理、植保機噴藥、機插秧、烘乾到最後的難關育秧環節,七大環節裡除了管水、追肥還需要少量人工外,均已實現了機械化。機械化育插秧是成都承擔農業部的課題,已在專家大院連續三年召開現場推廣會,每年技術和商品化服務成熟度都在遞增。

替代地膜 無紡布更環保

隨著成都農技總站負責人的腳步,種植大戶來到大田裡。開廂後的農田,裸露著褐色的土壤,每隔一段就有半尺深的排水溝。

如何补齐机械化育秧最“短板?来看大邑这个现场会

25個長條秧盤整齊一致擺放在一起,盤與廂面、盤與盤之間緊密接觸,橫呈于田野,都露出淺嫩的淡綠色尖苗,它們還需要在地裡集中生長28天左右,之後,會被移栽入大田。

“過去我們都是覆蓋地膜來保溫保溼,但沒法避免地膜汙染。現在,我們用無紡布來覆蓋,它可以被降解,在透氣透水方面也優於地膜。”萬富旭說,無紡布是用廢舊棉絮等生產的,每畝增加成本大約在3.7元左右,但綜合收益遠高於地膜,還不會形成新的汙染。

如何补齐机械化育秧最“短板?来看大邑这个现场会

長期紮根於經營一線,種糧大戶們不僅看到了機械育秧帶來的進步和便利,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例如生產秧盤、無紡布等新的生產資料。

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姚光貴建議,各種糧大戶可以各搞一環,然後彼此合作,既節省投入又提高效率。他說,今年處於疫情的特殊時期,糧食生產事關“米袋子”,要確保糧食生產穩產,力爭增產,在保種植面積、每畝單產方面積極努力。

據悉,成都地區小麥、水稻、玉米、薯類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總為565萬畝,總產量基本線為225萬噸。成都市財政對50畝以上水稻、小麥種植大戶給予每畝200元補貼,每年補貼總計1.8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