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但不可以無底線地講義氣

“俠之大者,言必行,行必果。”由古至今都是很多人競相追求的一種境界。當專諸義無反顧地將魚腸劍刺向吳王僚時,當聶政的姐姐在已經面目全非的弟弟身前伏屍痛哭時,當有心殺敵卻又技不如人的豫讓悲情地砍著趙襄子的衣服時,我們不禁為之潸然淚下。“士為知己者死”,他們為了一句承諾忠肝義膽、捨生取義,稱得起大俠。然而,義氣不應該成為作奸犯科的保護傘。如果淪喪道德、毫無底線地使用它,則害人害已終被後世所唾棄。


“士為知己者死”,但不可以無底線地講義氣

古代刺客劇照


漢成帝、漢哀帝時期的名臣朱博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從最低級別的武吏做到位列三公的高官,靠的就是這樣的俠義精神。也因為這種所謂地講義氣,是非不分、原則盡失,最終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性格讓他走上了升遷的快車道

朱博從小家貧,因為好武有膽識在縣裡作了一名緝捕盜賊的小吏。機緣巧合,他認識了當時御史大夫的兒子陳鹹。這位官二代十分欣賞朱博的為人,舉薦他做了京官兒。在隨後的不久,陳鹹犯罪入了大獄。朱博不惜辭了官,隻身犯險去監獄為陳鹹抵罪,還捱了幾百鞭子。不管朱博是為攀附權貴的心思在作祟,還是天生俠義,朋友有難就要兩肋插刀。這件事以後,他的名聲大振,陳鹹對其更是另眼相看,仕途之路一片平坦。


“士為知己者死”,但不可以無底線地講義氣

朱博劇照


有了陳鹹的推薦,朱博還得到了大司馬王鳳的賞識。這個權傾朝野的外戚讓朱博更是平步青雲,從縣令、刺史、太守一直做到京畿重臣左馮翊。而且他為官清廉躬儉、不好酒色、治下清明,為百姓所稱道。這樣的一個好官最後怎麼就跟是非不分、原則盡失扯上關係呢?說到底還是義氣兩個字!


“士為知己者死”,但不可以無底線地講義氣

陳鹹劇照


攀附傅氏家族,為了一句有違良心的承諾丟掉了性命

朱博不貪財不好色,平時唯一的愛好就是結交朋友。然而,這樣一個在物質慾望上需求極少的人卻有著一種天生的危機感,那就是權力!無論是最初的陳鹹,還是後來的王鳳家族,朱博都奔著一種攀附的心態去對待。可能是窮怕了,在他心裡只有權力才最有安全感。漢哀帝即位後,王氏集團暫被打壓,取而代之的是劉欣祖母傅太后家族。這一次,朱博的攀附之旅則成了他的催命符。


“士為知己者死”,但不可以無底線地講義氣

傅太后劇照


漢哀帝朝之初最大的一件事兒就是“四個皇太后同朝”的壯舉。事情雖以傅太后得償所願告終,可這位老太太仍然不依不饒,決定處罰反對的人,而處罰的對象則是以傅太后堂弟傅喜為首的三公高官。說起傅喜,這是個剛正不阿的忠臣。儘管太后是他的親戚,可在祖制和親情面前,他選擇了前者:拒絕給姐姐上尊號。這時,輪到朱博上場了。為了攀附傅氏家族,他與太后另一個堂弟傅晏互相勾結共同彈劾傅喜。最終,傅喜等人被罷官免職,而朱博則按功行賞坐上了丞相的位置,達到了權力的巔峰。


“士為知己者死”,但不可以無底線地講義氣

傅太后和漢哀帝劇照


事情本應該到此結束,可傅太后卻要趕盡殺絕,必須再免去傅喜等人的侯爵,這個要求連負責彈劾案件的官員都覺得過分了。此時的朱博“俠氣”盡顯,“義正言辭”地說道:“匹夫相交,尚可為承諾而死。我已經答應了太后和傅晏,如果無法辦到,只有以死謝罪。”就是這句話改變了朱博的命運。當奏摺再次呈上後,皇帝大怒。劉欣本就反感自己祖母利用外戚身份干涉朝政,現在是變本加厲。於是下令徹查此案,朱博終因勾結朝臣、打壓異已之罪被下獄,自殺而死。


“士為知己者死”,但不可以無底線地講義氣

漢朝官員劇照


朱博的死很可惜,但一點也不冤枉。他平時好結交士大夫,家裡經常高朋滿座,談天論地,尤以士大夫為甚。而傅喜的為人,朱博想必也非常清楚。是非曲折在他心裡早有定論,可為了所謂的承諾卻丟掉了良心,丟掉了原則。想必那些士大夫也不會認可這種所謂的義氣,就更談不上俠義了。


“士為知己者死”,但不可以無底線地講義氣

古代俠客劇照


結語

“士為知己者死”,朱博為這句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傅氏家族對他有提拔之恩,他誓死效忠。這看似俠義之舉,實則自相矛盾。傅太后干政,身為三公之首的他不但不阻攔還為虎作倀。對於國家,這算是忠嗎?傅喜作為肱骨之臣堅持原則,卻被他無情的彈劾甚至迫害,這算是仁嗎?所以,朱博這種無底線的講義氣在任何一個層面都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