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筆者注:本篇文章所用“奧運會”一詞均指現代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儘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多次明確表示不考慮東京奧運會延期舉行,但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肆虐還是讓自信的日本人低了頭。

3月24日晚間,國際奧委會和東京奧組委發佈聯合聲明:同意東京奧運會推遲舉辦,但必須改在2020年後但不遲於2021年夏季舉行。同時,2020東京奧運會及殘奧會的稱呼將保留。

在全世界人民聯合“戰疫”的當下,我們再一次見證了歷史--在現代奧運會之前長達124年的歷史中,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因故延期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奧運會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延期,但卻多次因為戰爭而停辦。在下面的篇幅中,筆者就將為大家介紹歷史上那些停辦奧運會背後所發生的事件。

一、1916年柏林奧運會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皮埃爾·德·顧拜旦(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在講述1916年柏林奧運會停辦背後的歷史故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為大家介紹一位對於奧運會進程有著極大推動作用的人物--皮埃爾·德·顧拜旦(L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童年時期的顧拜旦和他的姐姐(右為顧拜旦,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顧拜旦出生於1863年1月1日,是法國著名的教育家、國際體育活動家。顧拜旦從小就展現出對於各項體育運動極為濃烈的好奇心。不過和其他的孩子不同,顧拜旦良好的家庭條件(顧拜旦出生於一個非常富有的法國貴族家庭,並且擁有男爵稱號)讓他在發展各項體育運動的同時沒有放鬆對於知識的學習。1881年,當時只有18歲的顧拜旦就獲得了科學學士的學位,一年之後又進入了政治科學學院進行學習。

在歷史研究方面頗高的造詣讓顧拜旦逐漸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探究古代奧林匹克運動之中。與此同時,隨著當時許多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遺蹟被髮掘,顧拜旦更加深刻體會到1000多年前集體運動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凝聚力量。自1892年開始,這位法國貴族便利用自身廣泛的人脈關係在社會各界呼籲復興奧林匹克運動。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1896年雅典奧運會海報(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1894年6月,在顧拜旦的強烈倡議之下,歐洲體育界委派專人在法國巴黎舉辦了國際體育會議,並正式宣佈在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希臘舉辦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同年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顧拜旦在其中擔任秘書長。考慮到顧拜旦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復興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人們也將他稱之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

為什麼我們要著重介紹顧拜旦的生平事蹟呢?因為他在選擇德國柏林作為1916年奧運會舉辦地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眾所周知,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7月份才正式爆發,但戰爭的陰雲早在1912年便開始籠罩在歐洲大陸上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曾多次召開會議,著重討論1916年奧運會是否應該延期舉辦。

當時主要有6座城市在申辦1916年奧運會,分別是埃及亞歷山大、荷蘭阿姆斯特丹、比利時布魯塞爾、美國克利夫蘭、匈牙利布達佩斯以及德國柏林。或許是當時人們對於奧運會的熱情讓顧拜旦顯得有些過於自信,這位奧委會秘書長認為只要把奧運會的舉辦權給予柏林,德國人就會把注意力從戰爭轉移到奧運會上,從而避免一場大戰。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在顧拜旦的遊說之下,除柏林外的五座競選城市最終紛紛宣佈退出,德國倒也願意藉助奧運會這個舞臺進一步展現他們強大的國力。就這樣,國際奧委會在1912年7月4日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所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奧委會會議中正式確定柏林為1916年奧運會舉辦城市。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德意志體育場建成儀式(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同年8月11日,該屆奧運會的主要舉辦場地--德意志體育場正式開始建設。據德國媒體報道,該體育場計劃容納超過18000名觀眾,是當時德國國內規模最大的體育場之一。體育場於1913年6月8日落成之時,德國安排了多達6萬人參加演出,上面那張圖便展現了當時的盛況。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不過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顧拜旦還是高估了奧運會促進和平的作用。1914年7月,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對於全人類命運影響深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顧拜旦將奧運會舉辦地選為柏林的初衷也隨之完全落空。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1916年柏林奧運會海報

與此同時,隨著德國奧委會正式公佈1916年柏林奧運會會標,顧拜旦這才發現了德國人積極申辦1916年奧運會的真正目的:會標的畫面是一位強壯的男人正駕駛著四匹駿馬在濃煙中前進。整個畫面不僅和奧運會所宣揚的比賽精神完全相悖,甚至還展現出濃烈的戰爭氣息。原來,德國人早已違背了奧林匹克運動會所強調的友誼團結精神,轉而把舉辦奧運會作為宣揚軍國主義思想的舞臺。

最終,顧拜旦和他在奧委會中的同僚們決定停辦1916年柏林奧運會。不過考慮到古希臘舉辦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時的傳統,顧拜旦宣佈該屆奧運會的屆數依舊會照算。

二、1940年東京奧運會

早在1932年,有關於1940年奧運會舉辦地的選拔工作便已經悄然展開。當時提出申請的主要有14個城市:英國倫敦、加拿大蒙特利爾、瑞士洛桑、希臘雅典、愛爾蘭都柏林、巴西里約熱內盧、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埃及亞歷山大、匈牙利布達佩斯、加拿大多倫多、日本東京、意大利羅馬、芬蘭赫爾辛基以及西班牙巴塞羅那。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1940年東京奧運會海報

為什麼日本能夠在多達14座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呢?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非常緊密的聯繫。當時的日本因為蓄意製造奉天事變已經逐漸開始與國際聯盟疏遠,為了緩解與世界各國的緊張關係,並且重新建立起日本國際外交渠道,日本政府希望將申辦奧運會作為一種國際外交手段。在這樣的主導思想之下,日本奧委會不惜在申奧環節就投入多筆重金,他們也在國際奧委會的層層篩選中笑到了最後,並且在最終和芬蘭赫爾辛基的表決投票中以37:26獲得勝利。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面對日軍如此無理的要求,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當即嚴詞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並且旋即舉兵包圍宛平縣城,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戰爭就此爆發。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國會議員河野一郎立即要求日本政府取消1940年東京奧運會。不過當時的日本政府過於自傲,軍部甚至還放出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日本政府計劃早早結束對中國戰爭轉而重新將工作重心放在籌辦東京奧運會之中。

到了1938年7月份,國際奧委會在埃及開羅召開會議,中國奧委會代表團在會議上嚴厲痛斥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惡行,並表示日本侵略中國此舉破壞世界和平、違反奧林匹克精神,強烈要求國際奧委會剝奪日本舉辦東京奧運會以及札幌冬奧會的資格。彼時的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攻勢咄咄逼人,高傲自滿的日本政府繼續對外宣稱一定會如期舉辦東京奧運會。不過日軍還是低估了中國軍民協同抗戰的決心,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徹底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企圖,並且讓國際奧委會重新開始審視東京舉辦奧運會的可行性。

此時的國際奧委會已經意識到東京可能無法如期舉辦1940年奧運會,他們在隨後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秘密會議上決定將芬蘭赫爾辛基和挪威奧斯陸作為夏、冬季奧運會候補地。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芬蘭為奧運會製作的海報

1938年10月27日武漢會戰結束之後,日本陸軍受限於中國龐大的戰略縱深,難以再像開戰初期一樣進行快速推進。與此同時,捉襟見肘的兵力以及愈發緊缺的後勤補給讓日本國內的農業經濟幾乎走向崩潰,政府在如此局面下已經沒有實力再舉辦耗時費力的奧運會。為了籌措更多的資金用於中國戰場,日本軍方向日本奧委會方面施加壓力,最終逼迫後者宣佈日本為了紀念神武紀元2600年,要在1940年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而放棄舉辦奧運會。隨後,國際奧委會決定將1940年奧運會的地址變更至芬蘭赫爾辛基,舉辦週期定在1940年7月20日至8月4日。

如果說武漢會戰是日本放棄舉辦奧運會的原因,那麼芬蘭放棄舉辦奧運會的原因便是蘇芬戰爭。

1939年10月5日,蘇聯邀請芬蘭政府來蘇談判。談判於1939年10月11日至10月12日在蘇聯首都莫斯科進行,蘇聯希望能夠和芬蘭簽訂互助條約,保衛芬蘭灣。與此同時,蘇聯政府提出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俄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里,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把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蘇聯,為期30年。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圖中紅點即為漢科半島的位置(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很明顯,芬蘭政府難以接受如此高昂的代價,他們懷疑蘇聯想要藉著簽訂條約的契機佔領芬蘭抵禦蘇聯的天然屏障--漢科半島。最終芬蘭政府拒絕與蘇聯簽訂條約,而後者也旋即製造“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大量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25公里,但也被芬蘭政府拒絕。故而,蘇聯以此為藉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11月30日,蘇聯調集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蘇芬戰爭全面爆發。

面對強大的蘇聯進攻,芬蘭政府自然沒有更多的精力以及資金放置在籌辦奧運會之中。1940年1月1日,芬蘭奧委會致電通知國際奧委會宣佈放棄1940年奧運會舉辦權。國際奧委會本想重新尋找合適的舉辦地開展1940年奧運會,但考慮到全世界愈發嚴峻的戰爭形勢,最終決定停辦第12屆奧運會。

三、1944年倫敦奧運會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國際奧委會就在1939年6月份於英國倫敦舉辦的第38屆IOC會議上展開了對於1944年奧運會舉辦地的討論。當時有8個城市宣佈申辦這一屆奧運會,分別是英國倫敦、希臘雅典、美國底特律、瑞士洛桑、匈牙利布達佩斯、加拿大蒙特利爾、芬蘭赫爾辛基以及意大利羅馬。最終倫敦在投票環節中以領先第2名羅馬9票的優勢順利獲得了1944年奧運會的舉辦權。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1日全面爆發,芬蘭也在不久後宣佈放棄1940年奧運會的舉辦權。不過筆者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國際奧委會在宣佈停辦1940年奧運會之時並沒有宣佈1944年倫敦奧運會一同停辦。原因很簡單,國際奧委會的工作人員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他們期待戰爭可以在1944年之前結束,這樣倫敦奧運會便可以正常進行。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國際奧委會還是低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巨大的波及範圍。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0億以上的人口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區域面積超過了2200萬平方千米。同時,約有1.3億人在戰爭中受傷,世界各國損失超過5萬多億美元。

老故事|歷史上那些因故停辦的奧運會

1948年倫敦奧運會(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激烈進行,國際奧委會方面終於認識到這場戰爭不可能像一戰一樣在4年內結束。萬般無奈之下,他們也只能宣佈原定於1944年舉辦的倫敦奧運會停辦。需要說明的是,1944年倫敦奧運會的停辦與1940年東京奧運會的停辦有所不同,前者並沒有因此失去奧運會舉辦權。1948年,連續停辦兩屆的奧運會在英國倫敦重新舉辦,世界體育秩序在經歷6年多的毀壞後終於恢復了正常。

結語

綜合來看,歷史上一共有三屆奧運會遭遇過停辦,原因無一例外都是戰爭。回過頭來看不久前宣佈延期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全世界當下何嘗又不是在打一場全民抗擊病毒的“戰爭”呢?只有世界各國團結起來,我們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戰勝疫情,迎接各大體育賽事的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