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4》两个问题少年折射出对青春期危机背后逻辑的探寻

图/网络

《叶问4》无疑成为了2019年末最值得期待一部影片,从前面三部影片一直延续至今,使其有着极其广泛的受众基础,这部既有着中国近十年来最好的IP——“叶问”,又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文化象征的深厚文化底蕴,“叶问”就是我们中国的“钢铁侠”“超级英雄”。

《叶问4》两个问题少年折射出对青春期危机背后逻辑的探寻

影片讲述叶问为儿子找学校来到美国,意外卷入一场当地的势力纠纷中,最终被迫挺身而出,以正宗的咏春功夫,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功夫和中国武德。影片主线情节简单,但其情感线的发展更让人深思。叶问作为单亲家庭中的父亲,有着中国传统男人的深沉和儒雅,与儿子叶正之间有着极深的误解。万若男,一个和叶正有着同样情感遭遇的女孩子,叶问在和万若男的相处中,学会了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最终与儿子和解。

影片中“你永远都是对的,我永远都是错的”道出了天下父母和子女之间情感纠葛的真相,但很多父母却一直蒙在鼓里,他们宁愿相信孩子是“问题少年”,都不愿意接受“自己是错”的现实。

叶问是,万宗华也是。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两个问题少年的身上,去探寻“青春期危机”背后的神秘逻辑。

01都是青春期惹的祸?

在《叶问4》中不论是叶正的武术梦,还是万若男的跳舞梦,甚至是贝奇在学校和万若男争抢风头,欺凌霸校,这些如果是发生在孩子的幼年阶段,可能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当这些问题遇上青春期,就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叶问4》两个问题少年折射出对青春期危机背后逻辑的探寻

到底什么是青春期?

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主任威廉·戴蒙对“青春期”做了界定性描述:“从青春期发育开始,到能够坚定承担成人社会角色之间的这段时间。”

换句话说,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特定过程,这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界定 。

孩子在小的时候对成人是仰视的,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带来显著的变化是身高的变化,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变化。孩子从以前的仰视变成平视甚至是俯视,心理上有一种力量感。而正是这种力量感容易让孩子带来“青春期危机”。

《叛逆与觉醒》一书对“青春期危机”有这样的描述:其本质是青少年对“成熟的渴求”或“苏醒”,与现实生活中的“停滞”或“障碍”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所产生的心理不适应问题。

叶正对教拳的渴望和万若男心中的跳舞梦,都是对自我认知的觉醒,他们渴望自己把控人生,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渴望个体价值得到实现。可现实中,叶问觉得孩子要有孩子的样子,应该好好读书,应该做个听父母话的乖孩子,教拳是大人的事,而且他深知其中的不易,不想儿子重走自己的老路。

万若男的情况和叶正类似,她的跳舞梦差点破摔在父亲万宗华的巴掌底下。

在心中对“成熟的渴求”与现实生活的障碍产生摩擦时,叶正和万若男两个青少年被打上“问题少年”“叛逆”的标签,和父亲之间产生的误会和分歧越来越大。

在冷静地抽离问题表象之后,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青春期”只不过是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战争和“青春期危机”背锅而已,其背后另有深层原因。

2.有毒的家庭体系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

影片中,叶正和万若男都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缺少母爱。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讲到:

母爱是我们来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险的世界。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而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在遇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施压时,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妥协或者叛逆。

叶正和万若男都选择了后者。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有这样的表述:“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

叶正和父亲因为去美国读书的事引起争执,叶正的连连质问,换来父亲的一巴掌。万若男在向父亲解析自己在学校被欺凌的时候,万宗华同样打了女儿一巴掌。

《叶问4》两个问题少年折射出对青春期危机背后逻辑的探寻

影片中的这个巴掌有着极深的隐喻意味,它代表着权威。当两位父亲的权威受到威胁时,他们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父系社会传统观念,让他们无法接受孩子与自己对抗的现实。在这种有毒的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会产生“过度纠缠”。

“过度纠缠”是结构派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引入家庭关系中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家庭中个人界限十分模糊,家人彼此之间的关心超过正常限度,导致家庭成员的独立自主性被削弱,甚至丧失。

影片中了两个家长以“都是为你好”“爸爸是爱你的”为借口,过度干涉孩子的成长,要求孩子的成长模式、思想和观念都要与他们保持一致,这就是不健康家庭体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让倾听去填平与孩子之间的鸿沟

整部影片可以说是叶问和万宗华两位父亲的觉醒史,直到最后,叶问和万宗华学会了理解。影片中的肥波是叶问和叶正之间的沟通桥梁,而叶问在遇到万若男之后,也成为了她和万宗华之间得沟通桥梁。两位父亲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自己的问题,最终才得以与孩子和解。

影片中,叶正认为父亲不理解他,不支持他,把所有问题的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自己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而父亲却要像小明父母一样把自己送到美国生活,却不知道父亲是因为得了癌症,才想把他送去美国,让徒弟李小龙帮忙照顾。

而叶问以为儿子在学校天天打架,被学校开除也是因为打架,所以不让叶正学武术,却不知道叶正打架是因为别人抢他的漫画书。

万宗华看到女儿满身伤痕,知道女儿在学校打架,让女儿要以大局为重,要忍让,却不考虑女儿被欺凌的感受。

而万若男总觉得父亲不关心她,不在乎她的感受,却不知道父亲对她如大山般深沉的爱。

《叶问4》两个问题少年折射出对青春期危机背后逻辑的探寻

影片中万若男那句:“我不相信其他人的爸爸是这样的”深深的刺痛了叶问,也深深的刺痛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心。

在和万若男的相处中,叶问慢慢理解儿子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而真正的快乐不就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吗?

叶正如此,万若男如此,叶问他自己也是如此。

在影片最后,叶正通过肥波得知父亲得了癌症,在电话里喊了一声“爸爸”,这也是叶正在整部影片中第一次喊“爸爸”,从此父子之间的误解烟消云散。同样,万宗华被抓以后,万若男为父亲向美国人下跪,这一跪就跪出了父亲的理解。万宗华从此理解了女儿在被欺凌时的感受,懂得了“忍不下去就不需再忍”,父女双方重归于好。

导致矛盾的关键是彼此之间的误解,而化解误解的最好办法就是沟通,而沟通的最好方式是学会倾听。

《叶问4》两个问题少年折射出对青春期危机背后逻辑的探寻

斯科特派克在《少年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里对倾听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并指出:

如果我们倾听我们的孩子的专注程度和认真态度,就像一个伟大的演讲家演讲一样,我们就等于赠予了孩子一件珍贵的礼物。

叛逆行为是一个循环过程,误解会引起更多的叛逆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父母和孩子只会相向而行,渐行渐远,最终彼此的鸿沟再也无法用沟通去填平。

结语

《有吸收力的心灵》指出:

成长就是一个持续再生的过程。”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是家长在一旁指手画脚,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引导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主动的从孩子的决策中退出,把权力还给孩子,如果你在与叛逆孩子进行权力争夺战,那么你们会落个两败俱伤的境地,甚至会更惨。

当你学会倾听,学会如何避免与叛逆孩子一争输赢时,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会越来越少。哪有什么问题少年,有的只是问题父母。正如叶问在影片最后所说一样:“其实外国的月亮,也不是特别圆。”有什么比家人团圆更重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