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人生是一趟與自己和解的旅途

《少有人走的路》前三本是M·斯科特·派克的,第四本是托馬斯·摩爾的。個人比較推薦按順序先看前三本,第四本專業性略微強一些,可以放到最後看。如果先翻開第四本,很有可能被其諸多的專業術語嚇到,而放棄了通俗易懂的前三本。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要做事,先做人,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為人之道才是根本。有德的人才能夠把事作對,有了好的人品做保證,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正氣。做人要時刻持續一顆自律的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守住自己的道德準則,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生活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變會得到多少,若你沒有得到那便是付出的不夠,我們不該去埋怨別人,更不該起埋怨人生。沒有誰辜負我們,辜負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M·斯科特·派克是有著多年從業經驗的心理醫生,這樣的閱歷本身就是一種財富,如果再擁有慷慨的分享精神,那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了。

作者在前言裡強調“心智成熟的旅程不但是一項既複雜又艱鉅的任務,而且是畢生的任務。”我個人一直在倡導我們國家心理方面能切實落實到普通人身邊,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哪怕是一點點的猶豫和痛苦,都值得認真面對。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並承認其重要性。這真的是對漫長一生的基礎配置。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基礎心理醫生干預能走進大、中、小學校園。正如第一步開篇說的“人生苦難重重。”“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不願意正視人生的苦難。”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因為身邊太多消極的人,太多把一切生活中的煩惱和不順遂,把工作中的難題和挫折,把人生中的意外和痛苦,一股腦歸結到宿命。我做過一個社會調研,加過幾個所謂養生、靜心的微信和qq群,每天看三教九流的人在裡面發發祝福,這個“祝福”有很多名稱,很多叫法,鑑於上一次薦書被莫名其妙扣了分,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我覺得這些信各種各樣神仙的人很蠢,當然,他們看我應如是。

為什麼這樣?去信一個什麼虛無縹緲的概念,甚至連傳統的神靈都不是,只是憑空杜撰了這麼一個概念。在這種概念裡,你就像一個影子,什麼也逃避不了。只有面對自己,瞭解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如果信一個宗教,找一個心靈寄託,我倒是切實的支持的。因為我以前寫過:“雖然我自己不相信任何宗教信仰,但是我支持任何一種有信仰的生活方式。”

《少有人走的路》:人生是一趟與自己和解的旅途

建議這套書這樣讀:快速的通讀一遍。你會在裡面發現一些與自己經歷或者思維相關的案例,把那些引起共鳴的部分標註出來。然後放在那裡,等這些觸動你的或感興趣的消化沉澱掉。因為自我剖析從來都是痛苦的。你急於開始,會導致你把童年、青少年時期的尷尬和苦澀混淆,會放大痛苦,會讓你逃避。

我們應該同情撒謊成性的人,而不要憎恨他們,因為他們完全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之下。


從小缺乏愛,長大就容易變壞。

信仰宗教也好,信仰自己也罷,你總要相信有人愛著自己。這是心靈成長的必要元素。小區裡一個已過不惑之年的醫生,一直單身。他的父母都是性格溫和的人,開了個店做點小生意,也算小康之家。我一直暗暗地想,如果不是他父母性格溫和的話,他一定會是個壞孩子。他相當聰明,就業幾年後再考研究生也很輕鬆地過了。他完全沒有任何和人溝通的渴望和經驗,雖然已經開始禿頂了,看見我還是客客氣氣地叫著十幾歲時候的稱呼。沒有人愛他,父母只要求他學習好、找個好工作,然後互相幾乎不怎麼說話。有時候他在父母店裡幫忙,店鄰居也常說這家人整天整天的互相也沒有一句話,只是有人來的時候客客氣氣地打招呼。

我看到書裡的某個案例的時候,突然的想到了他。如果有機會聊聊,他一定可以重新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真正的生活。

可惜,沒有意外的話,永遠不會有這個機會了。

幸好,他只是成為一個愚人,沒成為一個壞人。

《少有人走的路》:人生是一趟與自己和解的旅途

這是一本與心理學有關的書,也是一本能讓你瞭解自己的書,瞭解自己的愛、責任、恐懼和痛苦的根源。

強烈推薦這一套書《少有人走的路》。如果沒有太多時間和耐心,可以把重點放在前三本,第四本專業性強一點兒,可以暫時忽略。我也很喜歡這套書前三本章節分解的方式。一段一段的看,就像漫長旅途上一個一個的十字路口、一個一個的轉彎。

這是一趟跟自己和解的旅程,走完這一段,可以讓你更舒適、更有激情,或者心平氣和的走下去,直到終點。

《少有人走的路》:人生是一趟與自己和解的旅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