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三評“臺北法案”:臺灣“國際空間”取決於兩岸,而非美國“關照”

海外網三評“臺北法案”:臺灣“國際空間”取決於兩岸,而非美國“關照”

“臺北法案”資料圖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簽署號稱意在助臺灣“鞏固邦交”的“臺北法案”。


在全球本應聯手抗疫的關鍵時刻,美國竟還要打這樣的爛牌來牽制中國,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實際上,美國打任何“臺灣牌”都註定是爛牌,因為兩岸終將統一的歷史大勢不會因美國意志而改變,逆流而動者終將自遺其害。


“臺北法案”和美國近幾年推出的眾多涉臺法案一樣,醉翁之意不在於幫助臺灣,而在於借臺灣問題向中國施壓,服務的是美國利益


“臺北法案”內文措辭模稜兩可,對美國政府也無強制約束力,基本等於一紙空文。美國以“立法”方式不斷給臺灣開出空頭支票,只為驅使民進黨當局甘當“抗中”馬前卒,順帶從臺灣騙取更多“保護費”。


是否實施“臺北法案”,鬆緊閥掌握在美國政府手中。但美國政府想必也心知肚明,這一法案既違反道義,也毫無道理可言,強行實施必將自食惡果。


該法案以美國國內法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若美國政府實施這樣一個法案,等於向天下宣告自己堅持霸權主義,必將招來舉世厭棄鄙夷,落入失道寡助的窘境。


美國推出“臺北法案”本身就已經在自我打臉。一箇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世界上有180個國家已同中國建交,美國自己在41年前就在一箇中國原則基礎上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現在有什麼理由要求其他國家不得與中國建交?


美國政府當然也能想到,實施“臺北法案”必將遭到中國政府的全力反擊。對美國來說,臺灣只是隨時可棄的棋子;對中國來說,臺灣問題事關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中國核心利益,不容挑戰、不能讓步。


若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發生實質性衝突,雙方的決心、意志和願意付出的代價天差地遠,不在一個數量級。


事實已經證明,違背國際公理損害他國利益的蠻橫做法,在這個世界上已經越來越玩不轉了。在“臺北法案”出臺之前,美國對臺灣的所謂“邦交國”沒有少幹威逼利誘的事,但蔡英文上臺後,臺灣如推倒多米諾骨牌般地接連丟掉了7個“邦交國”。顯然,

臺灣“國際空間”的大小取決於兩岸關係,而非美國的“關照”。


“臺北法案”有其立竿見影的惡劣影響,即給急於“聯美抗中”的民進黨當局發出錯誤信號,致其自我膨脹、誤判形勢而加緊衝撞大陸。


但把目光放到歷史長河中看,美國種種“臺灣牌”和民進黨當局的“挾洋自重”,都只是逆潮流而動的小浪花,轉瞬即逝,改變不了歷史大勢。


從根本上說,中國的國家強大和民族復興決定了兩岸關係的走向和祖國完全統一的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阻擋,兩岸統一就不可阻擋。


美國在疫情期間仍偏執而自私地利用臺灣問題挑事,只能進一步印證美國正在失去全球領導地位的公論。歷史將證明,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搞小動作註定徒勞,最終只會損害美國自身利益。(文/黑白自在)

相關閱讀

海外網三評“臺北法案”:臺灣“國際空間”取決於兩岸,而非美國“關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