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為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有人肯定有人否定,你會怎麼看?

鴻F教育研修


從小為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有人肯定有人否定,如果是你,你會怎麼看?

只要稍微留心觀察,我們會發現 同一個大學畢業班的同學畢業10年以後,大家的事業發展大不相同,有的繼續讀書深造,有的馳騁商海縱橫捭闔,有的卻默默無聞,發展差距明顯。按理說同一個班級的大學同學應該智力上相差不會太大,可為什麼走入社會後大家的發展慢慢變得有層次差?

就以馬雲來說,據說他大學考了幾次才考上,而且考的也不是985,211高校,而是當時的杭州師範學院,一個普通的地方院校,從這點來看,這馬雲智力也太一般了,但誰又會想到他後來會這麼成功?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從馬雲的例子可以說明一個問題,促成一個人的成長的因素有很多,至少智力不是唯一的因素,我想促進人的成長比智力還要高一個層次的就是人的毅力、品德,有了毅力做任何事情都會鍥而不捨,這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但是比毅力、品德還要高一個層次的就是一個人的遠大抱負、胸襟、眼光和氣概 ,一個人有遠大的抱負和眼光可以為自己指明發展方向再加上如果有鍥而不捨的做事毅力,那麼他離成功就不遠了。

所以協助孩子,讓孩子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家長們需要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理想發展的基本特點,在小學階段孩子們還沒有形成對人生觀、世界觀的認識,這個時候他們的理想是多變的,不穩定的,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這個階段家長應該介入進來協助孩子,幫孩子確定一個個階段發展目標,並在達到目標後給與適當獎勵,比如確定這一年要考過鋼琴5級證書,就答應可以帶孩子出去旅遊,那麼當孩子完成了目標後家長一定要兌現承諾。

到了中學階段,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就慢慢豐富了,很多孩子自己也慢慢會思考自己將來會做什麼,為成為XX家,這時候家長要給與孩子一些建議和參考,協助他們豐富和修正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就像電視劇《小歡喜》裡那個女孩子的 她不報考北大清華,偏偏要報考南京大學的氣象專業,中學的孩子慢慢就成長起來了,有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學校只能給與智力教育,多數時候 孩子的理想教育 要靠父母來完成,所以父母才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




金榜高考交流


理應為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建立這切合實際、同時能教會孩子腳踏實地前進的前提下。

人是需要目標的,否則就會猶如行屍走肉般,做起事來就沒有方向感到處亂撞。

理想要切合實際,否則就變成了幻想,例如給孩子樹立的遠大理想是征服全世界,這顯然就不符合實際;理想需要一步一步去實現的,否則就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空想。

給大家講“半個聖人”的例子,曾國藩。

曾國藩這孩子般,生性愚鈍,這是“遺傳”的,因為在他之前,他的父親考了N次鄉試都沒PASS,他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他的爺爺、父親在他小時候就給他樹立了遠大理想:光大門楣,同時也給他樹立了腳踏實地的做事原則,不管多苦,就是一步一步地前進,發揮自己“笨”的優勢。

因為笨,所以他極其清楚自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努力在同一件事情上,簡稱鍥而不捨。這種腳踏實地的方式,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

如果說曾國藩離我們太遠了,那還有另一個離我們接近的事蹟:日本馬拉松冠軍山田

山田獲得世界馬拉松冠軍的秘訣很簡單: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不斷突破小目標,也就是有遠大目標,同時又腳踏實地的實踐。

在比賽前,他會探尋路線,把總路線劃分為幾個小段,每一個小段尋找一個標誌性建築物,然後反覆練習每一小段直到自己滿意為止,比賽一開始他就拼盡全力向標誌性建築物奔去,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都給他精神上的衝擊,讓他又有動力接著跑下去。


我們總會個孩子設立一些遠大理想,科學家、醫生、宇航員...但我們卻只給了他們豐滿地理想,沒有給他們規劃好應該如何去一步一步實現這個理想,又或者含糊其詞:好好學習,考上好小學、好中學、好高中、好大學,就能實現這一目標。

在孩子對科學感興趣想要拆解家裡的電視機的時候,總是會遭到斥責;當孩子玩過家家模擬醫生給父母看病、給自己看病的時候,總是被埋怨到:“不吉利!”;當孩子想去航天博物館的時候,家長總是很忙...

所以,給孩子設立遠大理想的時候,還請教會孩子如何一步一步達成目標。


淅爸育兒記


從小培養孩子的遠大理想,這一點是十分必要的。

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孩子之所以庸庸碌碌、渾渾噩噩,就是因為沒有使命感,沒有擔當精神。他們不知道將來的人生要做什麼,他們看不到自己努力的目標和前進的方向。他們看著父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這樣生活。也只是從他們的父母身上看到自己的將來,就是為了掙錢、為了車子房子、為了生存年的平凡日子。除此以外,再看不到其他更為遠大的風景,所以他們就喪失了更高追求的志向。

所以,這些孩子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他們覺得學好學壞一個樣,沒有必要為上學而讓自我活得很累。他們覺得不如利用大好青春及早享受生活。他們的思想裡邊,更多的融入了社會人的庸俗觀,所以他們也讓自己變得平庸了。

相反,一個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的孩子,他的心志就不一樣。他們知道自己不能流於平庸,於是就要在一群平庸的孩子中間設法讓自己出類拔萃,他們也知道付出更多的汗水努力,為自己爭得更多的榮譽。他們也會奔著一個高遠的目標,為自己樹立起一個理想大學的標杆。人有目標就不至於迷失方向,就會讓自己走得更快一些。他們為自己找到了發奮努力的理由,所以在將來的學習工作中都會動力十足。

很多成功人士得出的一個結論是:當年的拼搏其實只來源於一口氣一股勁兒,這就是一種強大的使命:我要改變自己,改變家族,改變國家,甚至改變世界!然後自己就會奔著這個使命,披風斬浪,始終走在最前頭。

最著名的例子:當年周恩來先生從小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人生使命,毛澤東年輕時即發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言。青年時的毛澤東也寫出了類似於《少年中國說》的《心之力》,沒有力挽狂瀾改變世界的遠大理想,何來今日之中國?

所以從小樹立孩子的遠大理想,對於孩子一生的成長都至關重要。

我是“大師高考”,高中高考的路上與您風雨兼程,共同成長。





大師高考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從小“為”孩子,你這個為是從你的角度出發,並不是小孩子自己的想法,只是把你的理想強加給你的孩子,並沒有顧及孩子的想法,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把你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咱也不知道你這為孩子樹立的是什麼遠大理想,也不知道有多大。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從小教會孩子做人比什麼都強。至於理想什麼的你要激發孩子對這個世界探索的慾望,然後慢慢發現你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要一上來就要求你的孩子考個清華北大,當個首富什麼的,直接把孩子的求知慾給扼殺在搖籃裡,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

再說了有人否定什麼的,難道別人否定你,你就不過日子了?是給別人活的?真是搞笑了


卷啊卷啊


這個問題不在於要麼肯定,要麼否定。

而在於,怎樣才算樹立遠大的理想?

從兩三歲到十幾歲,孩子每個階段變化都非常的大,所以也要看在哪個年齡階段,讓孩子去樹立遠大理想。樹立遠大的理想,與孩子的自己的感受,體會,見識,興趣,理解,等等都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所以樹立遠大理想這件事情本身來講,對於孩子的理解程度不同,他的堅定的信念也就不同。

七八歲以前是孩子廣泛接觸社會認識世界的年齡,他們初次認識世界,廣泛認識各種職業追求理想,樹立各種品質,比如說耐心,堅韌,有愛,勇氣等等。所以這個年齡他們所樹立的理想還是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經過現實他們的磨練。這個年齡階段,它們可能非常鍾情於某一個領域,這就為他以後形成遠大的理想,做好鋪墊。


對於某一個領域非常濃厚的興趣,形成長久的追求,就要等到青春期了。這個時期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理解也越來越深透,對某個領域所形成的興趣也越來越堅定,對於某些事情的偏愛也越來越明顯,他們的能力範圍和致力的特質也都愈發表現出他們個體的特點所以在這個年齡階段所形成的遠大的理想和追求是比較靠得住的。

綜上所述,在童年早期進行廣泛的認識,發展各種各樣的興趣,讓孩子有廣泛的接觸面,而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選擇自己遠大的理想和追求,形成堅定的信念,孩子的自我追求早確認,對孩子的發展越有益處。而在孩子的早年,沒有發現任何興趣, 形不成自己的追求,更無從談自己的理想,而是人云亦云,所有的決定是按照家長來,或者說不知所措,這對孩子是極為不利的。但無論如何,遠大的理想一定發自於自己的認識,濃厚的興趣和自我的追求,而不是外在的指示,決定,甚至洗腦似的灌輸。


KeyU海嶽課堂


說起給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腦子第一想到的是《銀河補習班》,我還記得專門帶孩子去看那部影片,全程我沒有說一句話,我想讓他專心的看完,回家的路上我問我兒子,你的弓箭有麼?你的靶心是什麼?他陷入了沉思,那年孩子初二,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理解我的寓意,不管他能不能理解,影片對他還是有觸動的!

與其說給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還不如說,是我們幫孩子找到自己的“靶心”,靶心就是孩子的人生目標,就像影片中鄧超的兒子馬飛,經歷的從小的家庭變故,導致孩子在生活學習上都不滿足媽媽的意願,一直和媽媽作對,而孩子的興趣卻一直存在孩子的內心,在家裡,在學校,都被家長和老師打壓著,沒有人理解他,沒有人看好他,當鄧超出現的時候,給孩子信心,去實現孩子的夢想,最終,孩子變為一個優秀的航天員。

有目標才有方向

只有明確了人生的目標,前進才有方向,這個目標和方向,是家長的,也是孩子的,當我們的弓箭還在手裡的時候,箭在弦上,我們瞄準了靶心,可以調整力度,調整角度,去感知外界可能對我們的影響,如人為,自然環境等等因素,當射出弓箭的那一刻,我們就無法在去幹涉它的行徑軌跡,直到到達靶心,是10環還是9環,還是脫靶,都是我們之前努力的結果。如果我們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那隻能是脫靶的下場!


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孩子,進入孩子的世界,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讓孩子自己知道,我的方向是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這個種子種下,就會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我們只要維護好,孩子就有動力。

其實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設立一個目標努力完成它,在追求更好的目標,在去努力完成它,如果沒有目標,就像走進沙漠,走很久,只不過是原地轉圈而已,永遠走不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教育未來說


我的看法是,可以,但沒必要。原因如下

首先,小孩子本來就充滿夢想,看到厲害的人就想著“有一天我也可以那麼厲害”。三歲的時候神五發射成功,我就夢想成為楊利偉;06年劉翔奪冠,我就夢想拿奧運會冠軍,12秒88到現在我還記得。這些都不用人教。小學在班裡一問理想,三分之一科學家,三分之一宇航員,三分之一人民教師。這些固然有老師和家長的引導,但更多的是孩子自身就對偉大充滿嚮往。

其次,家長的教育作用有限,樹立歸樹立,但孩子不會一直順從。孩子會長大,會用自己的思維來認識世界,同時重新審視自己的理想。小時候我們告訴孩子只有遠大是好的,但伴隨著成長和經歷,總有一天他會發現,社會不但需要遠大,也需要平凡。平凡不但也不錯,而且更普遍。如果孩子想要的就是平凡,誰又能逼迫他?

這就引出了最重要的一點,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觀念束縛孩子的選擇。我們可以支持孩子追求遠大,甚至可以灌輸追求卓越的思想,但不能限制孩子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

就像紀伯倫的詩中所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其實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輕飄飄地告訴孩子該如何做,而是以身作則。如果我希望孩子文明禮貌,那我就不在孩子面前口吐芬芳;如果我希望孩子勤奮學習,那我也要努力工作;而如果我希望孩子有遠大理想,那我就讓孩子看到我的追求。我想。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邪帥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從小為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是否必要?我認為很有必要。

很多人認為孩子還小,有可能此一時彼一時,根本不懂什麼是理想。

但是我們作為家長,卻是過來人。我們不能強加自己的理想給孩子,但當孩子對某個“理想”感興趣,說她/他想到達成什麼目標時,我們應當給他們樹立好這個理想,告訴他們,如果你有這麼一個理想,那麼從小就應該為此而準備。

幫助孩子圍繞著他們的“理想”來進行分析,如果將來想要達成自己的“理想”或者大大小小的目標,都需要分析我們需要做哪些努力,一步步達成我們的目標理想。

孩子們也許目標會變,但從中學會的“要達到目標必須作出努力”以及各種分析能力,“要實現大理想必須先達成各個小目標”等等觀念,會影響一生。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謝謝。


英文微課堂


對於這個觀點,我是反對的。為什麼,孩子還小,還沒有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就從小為他樹立遠大的理想,我覺得這個太扼殺孩子的天性了,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童年,都有選擇自己想做的事的權利!因此,我認為,在孩子小時,應努力培養孩子的興趣,多帶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讓孩子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夢強加給小小的孩子,不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原來可以有這麼多美麗的夢想可以選擇,就只向著一個目標前進。這完全扼殺了孩子選擇的權利!這個過程可能很難,這個過程需要我們隨時關注孩子的成長,給予他們引導,我們理應是孩子夢想的夥伴,助手,智囊,而不是決策者和隱形的執行者!











大多如此便對嗎


首先肯定理想是必須有的,並且是前進成長過程中的動力。

但是,這個理想不是從家長的角度從小給孩子樹立的,而是不同階段,按照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家長的引導下,並且孩子能夠做到和達到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樹立的一個目標。

第一、短期目標,孩子努力能達到的,讓孩子有信心達到。這時的孩子比較小。

第二、中長期目標,短期中孩子看到了希望,並且有一定的成就感了,自律性也在加強。

第三、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目標也在調整變化,他的視野開闊了,引導讓他選擇自己的努力方向,這樣學習也有了動力,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孩子會給自己一個正確的目標。

家長,應該做到的就是正確引導,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應對問題的各種能力,不要束縛孩子的思維,愛中的陪伴一定是能夠讓孩子接收到,感受到,絕不可以獨斷專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