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錢賺錢比人賺錢來得快”你認為呢?為什麼?

合肥寶迅


“錢賺錢比人賺錢來得快”不敢苟同。先說說人賺錢。把人賺錢進行分類。第一是用體力賺錢。每天去上班,工作上一天班給一天錢。也是快快樂樂,比較穩定。但是也掙不了大錢。有技術的工種的體力勞動,只是掙錢多一些罷了。第二是用腦力去賺錢。和用體力去賺錢相比,用腦力去賺錢體現出來的就是更加智慧。更加有格局。有更廣闊的視野。小老闆,大老闆。企業家,發明家,等等。我認為賺錢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第三個用錢賺錢。用錢去賺錢代表人物像巴菲特呀索羅斯啊!等。就是這些代表人物給許多人想用去生錢賺錢的人帶來了許多遐想。現在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啦!人們在維持日常消費之外,有一些閒錢。人們把這些錢投入到股市當中,投入到債券當中,投入到基金當中,投入到房產當中。但是人們不知股市,債券,基金,房產是有風險的。人們常說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債券基金房產也是一樣。所謂錢賺錢,其不知錢沒有賺到,反而把本金虧了。用錢去賺錢是有定律的,即二八定律。20%的人賺錢,80%的人是虧損的。開車上路首先是要學習駕照的。許多人拿著錢去投資,什麼也沒有去學習。盲目的用錢去賺錢。結果就成為了80%是虧損的人。更有甚者在投資過程當中,許多人喜歡掙快錢,小錢還不願意掙呢。到頭來小錢賺不到大錢賺不來,虧損累累。用錢去賺錢,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成就了一批人。比如說徐翔等 一批遊資大佬。用錢去賺錢比人去賺錢快嗎?我認為,首先腳踏實地。用你的體力用你的腦力去賺錢吧。其次,當你有了閒錢之後,要努力學習用錢去生錢的辦法。學習好了之後懷揣著一顆發財的夢想,努力拼搏吧!謝謝你的關注,再見。


天大學堂


這個觀點我絕對贊同的。


生活在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我的觀點。


1、銀行

銀行是專門和錢打交道的部分,銀行拿著儲戶的錢,然後進行放貸,賺取期間的差價。可以說,銀行了國內除了菸草之外最賺錢的企業。今年工商銀行發佈財報,2019年,全年淨利潤高達3122億元,業績有多厲害,在A股上市企業中,營業額超過3000億的企業都是屈指可數的,更別說是淨利潤超過3000億,這也是A股最賺錢的企業之一。這個樣例子可以證明錢賺錢比人賺錢來得快嗎?當然錢賺錢的例子不僅僅只是一行,還有很多例子,比如投資、理財等等、


2、人賺錢,一年能賺多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9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30733元平均每月收入也只有2561元,假如你去工廠做流水線,平均每月6000元的工資算是非常高了,一年也就只有72000元,但是你所工作的企業,通過投資就能輕易的賺去更多的錢,所以,人賺錢肯定是比不過錢賺錢來的快的。


不過雖然說錢賺錢錢賺的更快,但是這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和付出,而人賺錢風險要小很多,付出的也是同比例的。所以兩者之間的可比性也不算特別高。


宋馳


人賺錢,通常是需要出賣自己的體力勞動或者腦力勞動,也就是說靠專業知識還是一技之長,還是憑藉一身力氣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換取金錢💰的過程。這種過程一定是艱辛的,

怎麼說呢?專業知識需要很多年學習,包括大學本科,碩士,博士,等階段。一技之長呢?也需要很多實踐經驗磨練一技,沒有那麼輕易就精通。至於一身力氣,那就是辛苦換來的。

所以,不管那種方式,都付出了很多汗水,付出了艱辛,可能得到的錢還與付出的不成比例。

至於錢賺錢,雖然說跟學習有一定關係,但至少不用起早貪黑,吹風淋雨,不用看領導臉色,不同經歷同事朋友的背叛,以及無止境的加班。不需要這些,還可以賺錢。你們說是那種好呢!

以上只是我的經驗之談,我個人認為肯定是錢賺錢比人賺錢來得好來的快。我們終其一生為了實現財務自由,說白了就是為了讓錢去賺錢,而解放人,讓人自由,擺脫金錢的束縛。

你們同意嗎?



魯魯部落


人賺錢的速度遠不如錢賺錢的速度


1、哪種方式賺錢快?換個角度,社會上最有錢的是哪個群體?企業家。

以房價來計算,比如北京房價10萬/每平米,100平米的房價1000萬,個人工資(扣除生活費)每年10萬,需要100年才能買的起房;如果是中產階級,個人工資(扣除生活費)每年20萬,那也需要50年才能買的起。但是,生活中每年剩餘10萬、20萬的工薪階級有多少人呢?

企業家就不一樣了,企業家從銀行貸款,讓錢運作起來,擴大規模再生產,一年賺幾百萬不是件困難的事情。這就是資本的力量,也是用錢賺錢的速度。


2、金融永不眠

一天24小時,人工作約8個小時,剩餘時間用來吃飯、社交、休息等日常活動。但是,錢不需要做這些,錢不需要休息,可以24小時運轉,同時疊加複利的影響。

10萬本金,單利50年後的本息和是:10萬*(1+0.05*50)=35萬;複利50年後的本息和是:20萬*[(1+0.05)的50次方]約等於114.67萬。



六便士財經分享


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錢賺錢比人賺錢來的快,確實有一定道理!

人的經歷,人的思想,人的勞動力是有限的,靠打工是很難賺到錢的!除非高學歷,或大型企業負責人,可能薪水過萬!

相反反之,如果手裡有一定的資金可以運轉,那麼可以投資自己熱愛的或者熟悉的領域,通過錢來生錢!舉個例子,如果你有足夠的資金,有常人的眼光那麼可以投資房地產投資商鋪,通過買賣的形式或者轉租的形式進行交易,利潤可能是翻倍或者成倍的!那麼反之錢賺錢存在一定的分險!沒有足夠經驗,沒有足夠的瞭解那麼投入的資金可能會虧掉!

那麼如果人賺錢那麼相對來說是沒有資金上的分險!多一份耕耘多一份收穫!個人建議,如果有穩定的工作或者有閒餘的資金可以拿來進行低分險的投資,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可以獲取額外的收益。一舉倆得!


法務顧問郭


這個觀點我絕對贊同的。

生活在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我的觀點。

1、銀行

銀行是專門和錢打交道的部分,銀行拿著儲戶的錢,然後進行放貸,賺取期間的差價。可以說,銀行了國內除了菸草之外最賺錢的企業。今年工商銀行發佈財報,2019年,全年淨利潤高達3122億元,業績有多厲害,在A股上市企業中,營業額超過3000億的企業都是屈指可數的,更別說是淨利潤超過3000億,這也是A股最賺錢的企業之一。這個樣例子可以證明錢賺錢比人賺錢來得快嗎?當然錢賺錢的例子不僅僅只是一行,還有很多例子,比如投資、理財等等、

2、人賺錢,一年能賺多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9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30733元平均每月收入也只有2561元,假如你去工廠做流水線,平均每月6000元的工資算是非常高了,一年也就只有72000元,但是你所工作的企業,通過投資就能輕易的賺去更多的錢,所以,人賺錢肯定是比不過錢賺錢來的快的。

不過雖然說錢賺錢錢賺的更快,但是這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和付出,而人賺錢風險要小很多,付出的也是同比例的。所以兩者之間的可比性也不算特別高。


無涵財經


錢賺錢的表現形式有存款的利息;投資盈利(比如房產隨著時間的自然增值,二手房交易的差價);投機盈利股票上漲的買賣差價以及分紅,更有甚者為原始股ipo上市,那大概率算是分分鐘鍾發家致富,等等利用金融槓桿原理,以小博大。遇到好行情,躺著就能賺大錢!!!

人賺錢的表現形式就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付出後的報酬,是需要付出辛勤勞動和汗水💦的,屬於對人的身體和精神付出的回報!!!

從人自身的感受來講,受苦受累的工作是艱難的!躺著就能賺錢的才是發家致富的!!!


榭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錢賺錢比人賺錢來的快,這話非常正確。這兩者是賺錢效率和賺錢規模的本質區別。

從大的方面講,無論做什麼項目,都少不了資金的推動。有了資金,就有了項目需要的所有生產資料,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就請哪個領域的人才,需要什麼生產材料就用錢配齊什麼材料。項目的運轉,本身體現了賺錢效率和賺錢規模,這就是用錢賺錢。

所謂人賺錢,一是靠出賣身體(力氣,腦力)賺錢,二是靠出賣時間賺錢。這兩樣賺錢的效率可想而知。

舉個例子,一個人一天能產生1000元的產值,我花錢請20個,就是2萬的產值,或花錢投資一條生產線。可能就20萬的產值。簡單點說就是,老闆與僱員的之間賺錢效率區別。


裝修情叔瘋嘟嘟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身邊的事,一個小姑娘,姓王,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就開始學著理財。每月的工資收入,首先當然要交一部分給她媽媽作為家用。不管怎麼說,工作了,就代表成人和獨立,但她還是住在家 裡,也不能再讓父母養,這個道理她是明白的。零用錢是給自己留的,和其他年輕人一樣,花自己賺的錢還是最舒服。還有結餘的部分,剛開始,她每月把錢都存入銀行,倒是絕對的安全。雖說有利息,但是微乎其微,資本增長確實太慢了。後來她在媽媽的建議下,開始購買封閉式基金,因為專業人士的操作,收益率非常可觀,而風險較之自己直接進入股票市場減少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很省心。慢慢地,她自己規劃了一個自己的財政格局,即 每月 40%的錢存入銀行,定期一年,滾一個“輪子”就是 12個月,以備不時之需。20%的錢購買保本型的封閉式基金,本錢保住了,而收益率卻遠遠高於銀行利率。還有 30%的錢購買股票型的基金,風險提高的同時,收益也相應大大地提高。最後的10%自己直接購買股票,因為投資額不高,所以即使虧了,也不會很慘,重要的是可以鍛鍊金融投資的眼光,增加實戰經驗。兩年下來,她的小金庫充盈了不少,而且最重要的是:錢生錢遠比人賺錢來得容易得多,只要肯動腦子。

眼下一些上班族工作非常努力,這是好事。但有些人對理財知識嚴重缺乏,只是盯著自己的工資收入,只習慣於依靠加班加點來增加積蓄,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過得很辛苦。然而,通過投資理財可以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財富,讓投資收益成為自己的第二份“工資”。 學過油畫、幹過媒介、做過建材、隨後又轉身投資行業、如今已是省會一家投資擔保機構的副總,她就是全瓊麗。在她身上,似乎永遠充滿著激情和活力。年輕而多彩的人生閱歷,以及獨特的投資經歷,讓她對“理財”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和“實戰”體驗。儘管她現在從事的是擔保行業,但她講述的卻是一個“大理財”觀:既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又要在自己風險承受範圍內嘗試更多的投資方式。正如她所言:人生要豐富多彩,理財同樣要多姿多彩~當我們通過工作積累了第一筆財富後,就應該考慮讓這筆錢來為自己生錢。畢竟人掙錢難,而錢掙錢則相對輕鬆。

以錢賺錢的方式古今中外都存在。這個看似簡單平常的原則,到現在還是一樣可以適用。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對資金做過生動的比喻:“資金對於商人如同血液與人體,血液循環欠佳導致人體機理失調,資金運用不靈造成商場失敗。如何保持充分的資金並靈活運用,是每個商人不能不注意的事。”這話既顯示出“富人”的高財商,又說明了資金運作加速創富的深刻道理。“富人”總是把賺來的錢再次投入到新的項目上,以錢賺錢;而“窮忙”的人卻總是依靠自己出“苦力”賺錢,他們喜歡把賺到的錢存起來,結果存來存去還是沒存住,最終還是花了出去。

一些年輕人經常會說:“我一個月只有兩千塊錢,怎麼讓錢生錢,”其實,理財融入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同樣需要打理財富,對有限的收入進行合理規劃,如在安排生活開支、充電學習之外,每月若能留出 300塊錢,一年下來就是 3600塊錢,如果進行基金定投,不僅能積少成多,更能獲得一份“額外”的投資收益。隨著“雪球”越滾越大,幾年後這筆投資收益就相當於另一份“工資”了~靠加班加點積累財富,不但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埋下健康隱患。正所謂,年輕時拼命工作掙錢,年老時拼命花錢治病~

但是說到投資,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對一年百分之十幾的收益都感覺低。他們恨不得手中的資金一年半載就能翻番。眼下一些人在投資心態上非常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夜之間就能暴富。這其實已不是投資,而是投機。殊不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越是抱著“發財”的心態,到頭來往往越容易陷入虧損。為什麼,因為任何投資的收益與風險都是匹配的,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而缺乏良好的投資心態者,往往會在追求“暴利”的過程中迷惑了雙眼。

其實,從正常的商業投資角度而言,每年能獲得百分之十幾的利潤相當不錯了。如果能持續獲得 20%以上的年收益,可就相當於“股神”巴菲特過去幾十年間的投資水平了。

投資過程中的“複利”威力在時間的作用下非常驚人。投資中有個“七二法則”,即投資一筆錢如果你不拿回利息,通過“利滾利”,本金增值一倍所需的時間為“72除以該投資年均回報率”。比如你投資 10萬元,如果每年平均收益率為 12%,那麼只要 6年就能翻一番,變成 20萬元。而再用 6年,這筆資金就又翻倍,變成 40萬元,呈幾何式增長。投資的奧妙在於有時間作保證。

投資千萬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不要拿“身家性命”來做投資的“賭注”~聰明的投資者,在投資之前會留出必要的家庭緊急備用金,並給家庭成員購買一定的商業保險,來增加一個家庭的“抗風險能力”。因此,投資既要學會規避風險,同時還要敢於嘗試新的投資方式。有些人因不瞭解一些理財方式而一味牴觸,這不是積極的心態。人生短短几十年,只有不斷嘗試,才能體驗人生的樂趣。同樣在理財生活中,只有不斷嘗試、學習,才能體味其中的精彩。不同的投資方式,就像我們餐桌上琳琅滿目的水果,只有多品嚐,才能享受到各種美味。

學會理財就相當於學會如何用自己的錢去創造更多的錢,而且比通過勞苦耕作要快很多;同時,理財也是對生活的一個規劃,美好生活需要規劃,也需要理財來“給力”。當然投資理財需要有良好的心態。一是要保持輕鬆的心態,理財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打理財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讓未來生活更輕鬆;二是學習的心態,通過接觸不同的投資,體驗理財生活的樂趣。

因此,一個家庭如何能夠把自己的理財規劃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可以看出,其實要想讓錢去掙錢,只要是花一些心思,但不要過於貪心就行。無論是家庭的小額理財還是日後固定資產的重大投資,都是需要自己用心去經營的。如果我們還用以往拼死拼活的加班來換取勞動報酬,還真不如用智力和知識來實現“錢生錢”。錢生錢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收益,更帶給我們更多的經驗和人生感悟。


散人解盤


您好!我是聚核財經,很高興能夠回答您提出的問題。首先我個人非常贊同這個觀點,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這底層的邏輯就是主動收入和被動收入的量級和所付出的時間精力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就大相徑庭。

主動收入是指需要持續付出勞動才能得到的固定收入。我們平日通過工作獲得的收入都是主動收入,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必須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獲得。主動收入也稱“睡前收入”,睡前收入的意思是:你必須主動工作才能有的收入,一睡覺就不會有了。我們為此需要付出極大的時間成本。

與主動收入相對應的就是被動收入,所謂被動收入,就是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就可以自動獲得的收入。

所以我們在努力工作,賺取主動收入的同時,更要著眼於提升被動收入。被動收入其實是一種資產性收入,像銀行理財,房屋租金,股票分紅,投資,專利和知識產權等等。把錢投出去,即使你不管他,他也會24小時的為你工作。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2019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上榜的企業家們,又有幾個人是靠著工作賺的錢能衝上榜單稱之為富豪的呢?答案顯而易見,一個都沒有。

那麼如果我們覺得富豪距離我們普通老百姓太過遙遠,那麼我們看身邊的例子好了,一個辛辛苦苦打工賺錢養家餬口的人和一個收著房租、買著股票、基金和資管產品的人,哪一個賺錢的速度更快而且更輕鬆呢,答案是肯定的,當然是後者了。

 所以說,這就是你為錢工作還是錢為你工作的差別。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見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