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識人,暗香滿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三八婦女節好像是個不大受歡迎的隆重節日。因為大家既反感“死三八”的調侃,又沒誰喜歡被稱為“婦女”——這兩個字透著一股莫名的老年氣。這樣,五個字中倒有四個被討厭,只剩下了“節”還沒被打倒。於是產生了很多替代——三八女神節、三八福女節……這些稱呼的背後都透著一種東方式的年齡焦慮:女人十八一枝花;二十八好年華;三十如狼四十似虎,立刻透出幾分恐怖氣息。而西方則是二十略顯稚嫩,三十不夠豐富,四五十歲才是盛開的年紀,尤其在好萊塢。其實,所謂優雅,離不開歲月的沉澱,就像老酒和舊書,愈陳愈香。所以啊,不要執著於什麼名稱,好好珍惜每個年齡段,過好每一天,吃好每餐飯,比什麼都好。

古代中國原本有個女兒節,就是三月三上巳節,也叫桃花節,那天,人們紛紛用蘭湯沐浴,把自己燻得香噴噴,到河邊去野餐、郊遊、撩人。這個傳統被鄰邦日本沿襲到現在。

聞香識人,暗香滿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現代】《長恨歌》連環畫(局部)孟慶江

身上香噴噴是過好女兒節的關鍵詞,然而,香湯沐浴只能維持一時的香氣,怎麼才能讓自己遍體含香?讓自身香氣經久不散?這成為古人熱衷研究的一個課題。

人體容易散發體味,雖然與西方人比起來,我們的體味已經很淡,但人們並沒有因此降低對自己的審美要求。與一輩子不洗澡的歐洲貴族相比,古人很早就習慣於定期沐浴。古代公務員的法定節假日就叫“休沐”,意思就是放假回家洗澡洗頭。古人不但要洗得乾乾淨淨,還要渾身散發芳香。不僅女子,那些雅緻的男子,也熱衷以香料薰衣和佩戴香物來詮釋自己的優雅。例如,屈原在流浪顛沛之餘,以自己綴滿香草的高貴風姿為傲。《離騷》吟唱:“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又叫蘼蕪,和芷、蘭都是香草的名字,配帶在身上,自然會香遠益清。

東漢末年的尚書令荀彧,不但是曹操的首席謀士,還是一位風度翩翩足以讓天下傾倒的人物。與那些只看臉的偶像不同,他以持久的香味著稱,據說他隨便在哪兒坐上一會兒,那裡的香氣就會三日不散,因此荀彧被人稱作“留香荀令”。——或許他就是古龍小說楚留香的原型之一?

曹操的兒子曹丕也喜歡穿用香薰過的衣服,有一次他換了一種氣味濃烈的香料,他所騎的馬一時適應不了,扭頭咬傷了他的膝蓋,為自己的呼吸權進行了抗議。

宋真宗的翰林學士梅詢,每天上班前要先燻上一爐香,把衣服放在上面燻透,穿上,再小心翼翼把袖口捏緊,到了辦公室,坐下,把衣袖鬆開,於是香氣悠悠透出。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如果男人愛起美來,就沒女人什麼事了。

香人們覺得美中不足的是,本土的香花、香草品種有限,沒有太多優質香料,但隨著漢代對西域的鑿空,展開了東西方貿易,於是,乳香、沉香、檀香、鬱金香、龍涎香、蘇合香……海外香料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進入中土。隨著香料品種的豐富,中土愛美的人們漸漸按自己的習慣來選擇使用香料配方,公元5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部《和香方》,詳細介紹了各色香料的製作、搭配和注意事項,成為古代愛香人的香方指南書。

在唐代,隨著醫學、宗教、文化界等各界人士對香料的熱心參與研究,香料日益精細化,出現了專香專用的情形。例如適合生活場合的用香,適合辦公場合(如朝會)的用香,適合宗教場合的用香,細緻到佛門、道家的用香,都各有講究。人們過上了堪比後世歐洲香水社會的優雅生活。那時,城市裡湧現出各式香料鋪子,研製出許多複合型的香料配方,例如《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戰友聞無忌開的聞記香鋪就是一家高檔香料鋪子,客戶包括像唐玄宗的養子王忠嗣家這樣的上層人物。張小敬可以“聞香識女人”,牽著皇家的細犬,循著香味去尋覓戰友遺孤聞染。聞家香鋪配置出獨特的香方——降芸神香(原著里名叫降神芸香),效果就像幾百年後的歐洲高端香水,為張小敬找到狼衛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事實上,香囊不但是唐代人的隨身飾品,還是一種生活美學的方式。

唐代有一類叫作“斗香”的香味評比沙龍,主要內容是聞香窺美、品評香味的優劣,彰顯高雅的生活態度。具體怎麼玩?很遺憾沒有考證出來。唐中宗李顯不是個成功的皇帝,卻是一位資深的香方愛好者,他不但喜歡研究香方,還經常以天子的身份親自主持最高規格的斗香評比賽。皇帝的朋友圈非同尋常,前來參與的香友包括他的妻子韋皇后,他的表哥兼親家梁王武三思,宰相宗楚客,國舅韋溫和太常寺卿紀處訥等,全是頂尖貴族圈的專業香人。

聞香識人,暗香滿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日】梨子地葵牡丹紋散二葉葵唐草蒔繪十種香箱

古時香料不是像香水那樣用來噴的,而是在香爐或者手爐中焚燒,燻出滿堂香氣。薰香用的香爐一般是固定在地上或桌上。漢朝長安城中有個叫丁緩的工匠,是位高科技愛好者,他根據當時科學家張衡改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的原理,發明了一種可以放在被子中焚香的“香毬”。香毬也叫被中香爐,是個圓球,有三層機關,最裡面安裝了一個能轉動的金屬小碗。妙處是,無論如何轉動,碗口總是向上的,不用擔心引起火災。

使用時,在碗中焚香,放入被子中,香氣會由鏤空處溢出,漸漸透出被子,散發出一股銷魂的氣息。在強調隱私和含蓄的古代,這個設計很快受到了歡迎。漢代辭賦家兼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在《美人賦》中自我標榜說:即使在“金鉔薰香,黼帳低垂”的錦繡被上,有美女投懷送抱,自己也會“脈定於內,心正於懷,信誓旦旦,秉志不回”。——關鍵是他這話誰信?不但卓文君不會信,恐怕漢武帝也夠嗆吧?

漢代作為臥室陳設的香毬,到唐代變得十分小巧和精緻,可以掛在帷幔上,也可以攏在美人的袖中或懸在胸前,成為移動小香爐。唐代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精緻的一款香囊。

聞香識人,暗香滿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唐]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外壁銀製,鏤空,只相當於一個李子的大小。香囊裡面有個陀螺儀。如果以手術刀般精準的眼光來觀察這個陀螺儀的細節,可以看到香囊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成了兩個直徑4.6cm,壁厚0.05cm的半球形,上下半球以活軸相套合。上半球頂部鉚接有7.5cm長的鏈條。下半球裡面有兩層銀製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直徑3.9cm、寬0.39cm,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直徑3.4cm、寬0. 3cm,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香盂相連。香囊的核心是個直徑2.8cm的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製鉚釘鉚接,無論如何轉動,香盂總能保持平衡,其中的香料也會穩穩燃燒。整個香囊重36克,還抵不上一個小個雞蛋的重量。

聞香識人,暗香滿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內部結構

如此精緻的香囊,不僅為宮廷貴婦所喜愛,在民間也得到歡迎。浪漫多情的中唐詩人元稹在一首《香毬》的詩中,就用這個香囊來比擬陷入熱戀中的女子的那種略帶盲目的熾熱心情:

順俗唯團轉,居中莫動搖。
愛君心不惻,猶訝火長燒。

香囊的唯美與馨香,的確容易讓人聯想到愛情。唐代最著名的一段愛情,莫過於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儘管唐玄宗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但在步入老年後,他和歷史上的很多長壽皇帝一樣,變得日漸倦怠,自以為勵精圖治之後不妨安享太平。天寶年間,他沉溺於寵愛楊貴妃與享受音樂歌舞,將國政放到貌似精明能幹,實際專權狡猾的權臣貴戚手中,同時屢屢發動對外戰爭,還固執地放任了胡將的驕縱,尤其是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天寶十四年(755年),蓄謀已久的安祿山感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於是以誅殺權臣的名義發動了叛亂,唐玄宗帶領政府中樞和皇族匆匆逃離長安。在長安不遠的馬嵬坡,不滿的士兵發生了譁變,唐玄宗被迫賜死楊貴妃,草草就地埋葬。

聞香識人,暗香滿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現代】《魂繫馬嵬》,何家英繪

一年後,局勢稍稍安定,已經遜位的唐玄宗返回長安,派人偷偷去重新安葬楊貴妃。前去安葬的使者看到了這樣一個淒涼場景:貴妃的身軀及裹屍衣物已經腐爛,只剩隨身佩戴的香囊還是完好的。

有人懷疑,這枚香囊就是類似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這樣以金銀器製成的香囊,因此得以不腐。和元稹同時代的詩人張祜聽到這個傳說後,在《太真香囊子》詩中感嘆:

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
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過慣奢靡生活的貴妃,死後只遺留下一枚隨身攜帶的香囊;繁盛的大唐,伴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走向浪漫的雲端,又墮入歷史的黃昏,從萬國來朝的自信姿態,漸漸變得疑神疑鬼,最終成為一段逝去的傳說。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出土的地方是唐代長安興化坊的西南方,那裡歷來是權貴居住之地。安史之亂後的唐政府陷於動盪,在藩鎮和吐蕃、回鶻的兵鋒威脅中,唐玄宗的子孫屢屢出逃,不知在哪次動亂中,一位貴人將大量名貴寶物收攏於兩個半米多高的大甕和一個罐子中,埋入地下,隨後不知為什麼將寶物遺忘。

1970年10月,在陝西西安何家村發現了一個唐代窖藏。兩個高0.65米的陶甕和一個銀罐中密密迭迭藏有上千件珍稀寶物。根據這批寶物的質地和當時的品級規定,它們被認為是唐代宮廷珍寶,價值無法估量,僅按金銀器本身的價值核算,純金器物重量為兩百九十八兩(唐大兩),銀為三千七百兩(唐大兩),加上十副玉帶,總價值就達到了3830萬錢,約等於當時15萬名男丁一年所交的租粟。而文物價值本來就無法用金銀本身的價值衡量,何況這還沒算上大量無法估量價值的紅、黃、藍、綠寶石和天然玻璃、水晶器具。

聞香識人,暗香滿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何家村窖藏:提樑罐

這批寶物的主人是誰?為什麼被埋在地下?至今沒有明確的答案。這批寶物中有一個精緻的銀球,乍看不起眼,但設計精妙。專家當時猜想,這應該是個薰香的小圓球,所以為其取名為“燻球”。

17年後的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塔隨著一場暴雨轟然倒塌,隱藏兩千多年的唐代地宮驚現世間,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堆放一地的宮廷寶物。在地宮外側,有一個石刻的《監送真身使隨負供養道具及恩賜金銀器衣物賬碑》,詳細記錄了地宮中每件供奉寶物的名字。專家根據名字一一對照,發現寶物中有一大一小兩枚銀質圓形薰香器具,與先前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燻球十分相像,因為在《衣物賬碑》中將這種器具記載為“香囊”,於是,燻球被正式命名為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聞香識人,暗香滿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陝西扶風法門寺寶塔舊照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原主人是楊貴妃嗎?沒什麼確切證據。只能說,楊貴妃死時隨身帶的香囊很可能就是這種樣子。而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真正的主人,是唐代哪位后妃公主或者貴族已經無從考證。並且,何家村窖藏是歷代累積的寶物,難以定位到是屬於皇室還是將相之家,屬於哪些人,只能說,屬於一個繁華的時代。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幾百年後的大航海時代,歐洲船隻上出現了卡爾達諾懸體,掛著羅盤駛向茫茫的大洋,進行了環球旅行和美洲的發現之旅。有人說,卡爾達諾懸體應用的就是葡萄花鳥紋銀香囊蘊含的原理,這個理論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歐洲,成為大航海時代的技術保證。和西方的實用做法不同的是,中國古人總是將聰明智慧盈縮於手心,一次又一次載入浪漫的詩歌與迷離的傳說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