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人,暗香满袖——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三八妇女节好像是个不大受欢迎的隆重节日。因为大家既反感“死三八”的调侃,又没谁喜欢被称为“妇女”——这两个字透着一股莫名的老年气。这样,五个字中倒有四个被讨厌,只剩下了“节”还没被打倒。于是产生了很多替代——三八女神节、三八福女节……这些称呼的背后都透着一种东方式的年龄焦虑:女人十八一枝花;二十八好年华;三十如狼四十似虎,立刻透出几分恐怖气息。而西方则是二十略显稚嫩,三十不够丰富,四五十岁才是盛开的年纪,尤其在好莱坞。其实,所谓优雅,离不开岁月的沉淀,就像老酒和旧书,愈陈愈香。所以啊,不要执着于什么名称,好好珍惜每个年龄段,过好每一天,吃好每餐饭,比什么都好。

古代中国原本有个女儿节,就是三月三上巳节,也叫桃花节,那天,人们纷纷用兰汤沐浴,把自己熏得香喷喷,到河边去野餐、郊游、撩人。这个传统被邻邦日本沿袭到现在。

闻香识人,暗香满袖——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现代】《长恨歌》连环画(局部)孟庆江

身上香喷喷是过好女儿节的关键词,然而,香汤沐浴只能维持一时的香气,怎么才能让自己遍体含香?让自身香气经久不散?这成为古人热衷研究的一个课题。

人体容易散发体味,虽然与西方人比起来,我们的体味已经很淡,但人们并没有因此降低对自己的审美要求。与一辈子不洗澡的欧洲贵族相比,古人很早就习惯于定期沐浴。古代公务员的法定节假日就叫“休沐”,意思就是放假回家洗澡洗头。古人不但要洗得干干净净,还要浑身散发芳香。不仅女子,那些雅致的男子,也热衷以香料熏衣和佩戴香物来诠释自己的优雅。例如,屈原在流浪颠沛之余,以自己缀满香草的高贵风姿为傲。《离骚》吟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又叫蘼芜,和芷、兰都是香草的名字,配带在身上,自然会香远益清。

东汉末年的尚书令荀彧,不但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还是一位风度翩翩足以让天下倾倒的人物。与那些只看脸的偶像不同,他以持久的香味著称,据说他随便在哪儿坐上一会儿,那里的香气就会三日不散,因此荀彧被人称作“留香荀令”。——或许他就是古龙小说楚留香的原型之一?

曹操的儿子曹丕也喜欢穿用香熏过的衣服,有一次他换了一种气味浓烈的香料,他所骑的马一时适应不了,扭头咬伤了他的膝盖,为自己的呼吸权进行了抗议。

宋真宗的翰林学士梅询,每天上班前要先熏上一炉香,把衣服放在上面熏透,穿上,再小心翼翼把袖口捏紧,到了办公室,坐下,把衣袖松开,于是香气悠悠透出。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如果男人爱起美来,就没女人什么事了。

香人们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本土的香花、香草品种有限,没有太多优质香料,但随着汉代对西域的凿空,展开了东西方贸易,于是,乳香、沉香、檀香、郁金香、龙涎香、苏合香……海外香料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土。随着香料品种的丰富,中土爱美的人们渐渐按自己的习惯来选择使用香料配方,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部《和香方》,详细介绍了各色香料的制作、搭配和注意事项,成为古代爱香人的香方指南书。

在唐代,随着医学、宗教、文化界等各界人士对香料的热心参与研究,香料日益精细化,出现了专香专用的情形。例如适合生活场合的用香,适合办公场合(如朝会)的用香,适合宗教场合的用香,细致到佛门、道家的用香,都各有讲究。人们过上了堪比后世欧洲香水社会的优雅生活。那时,城市里涌现出各式香料铺子,研制出许多复合型的香料配方,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战友闻无忌开的闻记香铺就是一家高档香料铺子,客户包括像唐玄宗的养子王忠嗣家这样的上层人物。张小敬可以“闻香识女人”,牵着皇家的细犬,循着香味去寻觅战友遗孤闻染。闻家香铺配置出独特的香方——降芸神香(原著里名叫降神芸香),效果就像几百年后的欧洲高端香水,为张小敬找到狼卫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事实上,香囊不但是唐代人的随身饰品,还是一种生活美学的方式。

唐代有一类叫作“斗香”的香味评比沙龙,主要内容是闻香窥美、品评香味的优劣,彰显高雅的生活态度。具体怎么玩?很遗憾没有考证出来。唐中宗李显不是个成功的皇帝,却是一位资深的香方爱好者,他不但喜欢研究香方,还经常以天子的身份亲自主持最高规格的斗香评比赛。皇帝的朋友圈非同寻常,前来参与的香友包括他的妻子韦皇后,他的表哥兼亲家梁王武三思,宰相宗楚客,国舅韦温和太常寺卿纪处讷等,全是顶尖贵族圈的专业香人。

闻香识人,暗香满袖——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日】梨子地葵牡丹纹散二叶葵唐草蒔绘十种香箱

古时香料不是像香水那样用来喷的,而是在香炉或者手炉中焚烧,熏出满堂香气。熏香用的香炉一般是固定在地上或桌上。汉朝长安城中有个叫丁缓的工匠,是位高科技爱好者,他根据当时科学家张衡改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的原理,发明了一种可以放在被子中焚香的“香毬”。香毬也叫被中香炉,是个圆球,有三层机关,最里面安装了一个能转动的金属小碗。妙处是,无论如何转动,碗口总是向上的,不用担心引起火灾。

使用时,在碗中焚香,放入被子中,香气会由镂空处溢出,渐渐透出被子,散发出一股销魂的气息。在强调隐私和含蓄的古代,这个设计很快受到了欢迎。汉代辞赋家兼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在《美人赋》中自我标榜说:即使在“金鉔薰香,黼帐低垂”的锦绣被上,有美女投怀送抱,自己也会“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关键是他这话谁信?不但卓文君不会信,恐怕汉武帝也够呛吧?

汉代作为卧室陈设的香毬,到唐代变得十分小巧和精致,可以挂在帷幔上,也可以拢在美人的袖中或悬在胸前,成为移动小香炉。唐代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精致的一款香囊。

闻香识人,暗香满袖——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外壁银制,镂空,只相当于一个李子的大小。香囊里面有个陀螺仪。如果以手术刀般精准的眼光来观察这个陀螺仪的细节,可以看到香囊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了两个直径4.6cm,壁厚0.05cm的半球形,上下半球以活轴相套合。上半球顶部铆接有7.5cm长的链条。下半球里面有两层银制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直径3.9cm、宽0.39cm,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直径3.4cm、宽0. 3cm,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香盂相连。香囊的核心是个直径2.8cm的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制铆钉铆接,无论如何转动,香盂总能保持平衡,其中的香料也会稳稳燃烧。整个香囊重36克,还抵不上一个小个鸡蛋的重量。

闻香识人,暗香满袖——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内部结构

如此精致的香囊,不仅为宫廷贵妇所喜爱,在民间也得到欢迎。浪漫多情的中唐诗人元稹在一首《香毬》的诗中,就用这个香囊来比拟陷入热恋中的女子的那种略带盲目的炽热心情: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
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香囊的唯美与馨香,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爱情。唐代最著名的一段爱情,莫过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尽管唐玄宗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在步入老年后,他和历史上的很多长寿皇帝一样,变得日渐倦怠,自以为励精图治之后不妨安享太平。天宝年间,他沉溺于宠爱杨贵妃与享受音乐歌舞,将国政放到貌似精明能干,实际专权狡猾的权臣贵戚手中,同时屡屡发动对外战争,还固执地放任了胡将的骄纵,尤其是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天宝十四年(755年),蓄谋已久的安禄山感觉自己可以取而代之,于是以诛杀权臣的名义发动了叛乱,唐玄宗带领政府中枢和皇族匆匆逃离长安。在长安不远的马嵬坡,不满的士兵发生了哗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草草就地埋葬。

闻香识人,暗香满袖——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现代】《魂系马嵬》,何家英绘

一年后,局势稍稍安定,已经逊位的唐玄宗返回长安,派人偷偷去重新安葬杨贵妃。前去安葬的使者看到了这样一个凄凉场景:贵妃的身躯及裹尸衣物已经腐烂,只剩随身佩戴的香囊还是完好的。

有人怀疑,这枚香囊就是类似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样以金银器制成的香囊,因此得以不腐。和元稹同时代的诗人张祜听到这个传说后,在《太真香囊子》诗中感叹: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
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过惯奢靡生活的贵妃,死后只遗留下一枚随身携带的香囊;繁盛的大唐,伴着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走向浪漫的云端,又堕入历史的黄昏,从万国来朝的自信姿态,渐渐变得疑神疑鬼,最终成为一段逝去的传说。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出土的地方是唐代长安兴化坊的西南方,那里历来是权贵居住之地。安史之乱后的唐政府陷于动荡,在藩镇和吐蕃、回鹘的兵锋威胁中,唐玄宗的子孙屡屡出逃,不知在哪次动乱中,一位贵人将大量名贵宝物收拢于两个半米多高的大瓮和一个罐子中,埋入地下,随后不知为什么将宝物遗忘。

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何家村发现了一个唐代窖藏。两个高0.65米的陶瓮和一个银罐中密密迭迭藏有上千件珍稀宝物。根据这批宝物的质地和当时的品级规定,它们被认为是唐代宫廷珍宝,价值无法估量,仅按金银器本身的价值核算,纯金器物重量为两百九十八两(唐大两),银为三千七百两(唐大两),加上十副玉带,总价值就达到了3830万钱,约等于当时15万名男丁一年所交的租粟。而文物价值本来就无法用金银本身的价值衡量,何况这还没算上大量无法估量价值的红、黄、蓝、绿宝石和天然玻璃、水晶器具。

闻香识人,暗香满袖——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何家村窖藏:提梁罐

这批宝物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被埋在地下?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批宝物中有一个精致的银球,乍看不起眼,但设计精妙。专家当时猜想,这应该是个熏香的小圆球,所以为其取名为“熏球”。

17年后的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随着一场暴雨轰然倒塌,隐藏两千多年的唐代地宫惊现世间,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堆放一地的宫廷宝物。在地宫外侧,有一个石刻的《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账碑》,详细记录了地宫中每件供奉宝物的名字。专家根据名字一一对照,发现宝物中有一大一小两枚银质圆形熏香器具,与先前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熏球十分相像,因为在《衣物账碑》中将这种器具记载为“香囊”,于是,熏球被正式命名为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闻香识人,暗香满袖——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旧照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原主人是杨贵妃吗?没什么确切证据。只能说,杨贵妃死时随身带的香囊很可能就是这种样子。而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真正的主人,是唐代哪位后妃公主或者贵族已经无从考证。并且,何家村窖藏是历代累积的宝物,难以定位到是属于皇室还是将相之家,属于哪些人,只能说,属于一个繁华的时代。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几百年后的大航海时代,欧洲船只上出现了卡尔达诺悬体,挂着罗盘驶向茫茫的大洋,进行了环球旅行和美洲的发现之旅。有人说,卡尔达诺悬体应用的就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蕴含的原理,这个理论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成为大航海时代的技术保证。和西方的实用做法不同的是,中国古人总是将聪明智慧盈缩于手心,一次又一次载入浪漫的诗歌与迷离的传说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