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你是怎麼理解此話的?

夢歸境界


有關“人生”的一系列問題,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或顯淺易懂或晦澀難懂:

芸芸眾生

“人的一生到底為何而活?為何……?”不斷地拷問自己,試圖找到答案,找到一個讓自己覺得人這輩子活著,就該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退休……過著跟他人相似軌跡的人生的理由!

想必,大多數人都曾對“人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都試圖去尋找一個能說服自己的理由,試圖去尋找內心的一份解脫!

得道之人

從“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此句,我猜想得道之人關於“人生”的看法:

人,赤裸裸地來到人世,最終離開時,什麼也帶不走,僅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著喜怒哀樂之感,這無疑如同夢境一般,醒來了,就什麼都不存在,因而不必糾結有關虛浮的人生的事!

是現實還是夢境?

我知道把“浮生”當“夢”對待,人會活得自在,也曾試圖告訴自己,讓自己相信這一切均為夢境,無須活的太“認真”了!然而,因為沒有那樣的胸懷,現實中的自己卻活的那般的在意……

是現實還是夢境?能渡得了自己的,趕緊渡吧……


奶茶愛尚咖


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向鳥窠禪師請求解惑時,鳥窠禪師所給出的一句偈語。

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結識之後,經常問禪於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語請教鳥窠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鳥窠禪師以偈語答曰:“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意思是,人生來是悄悄的,沒有蹤跡,死了化為塵土,也沒有蹤跡。不管是生來還是死去,都是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什麼都帶不走。所以為什麼還要在意浮生俗世呢,因為這大千世界,這浮生都像是一場夢。


藍色菸圈998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由(唐)鳥巢禪師所作,“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這是鳥巢禪師的偈語。有一次,白居易偈語請教禪師道:“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禪師也以偈回答說:“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間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生入幻如化,短暫如朝露,但是如果體悟到“無生”的道理,超越時間“去”“來”的限制,生命就能在無盡的空間中不斷的綿延擴展,不生亦不滅。白居易聆聽禪師的開示之後,深感敬佩,於是依禪師,作禮而退。

此偈語意在告訴人們,人從出生到去世,空手而來,空手而去,這是一同。詩人說人生如夢,何須再過問浮生事,讓人感受到有些萬事皆空的想法。 “浮生“即空虛不實的人生。古代老莊學派認為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為浮生。指人生, ”浮生“出自《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原句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意思是“他們生於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他們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後的休息。”在這裡講的是“聖人”對待人生的態度。

對於“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這句話,顯然有點兒看破紅塵,四大皆空的意思,但同時也可理解為看淡身前身後名和利,淡然處世做人,不讓名利所羈絆,不被世俗所左右,盡心盡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做好利民利國的事,心嚮往之,行必能至。如果一旦被社會上浮華所迷離,就會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如何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呢!因此,我們看待這句話時,應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看待和理解,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這就是我的人生態度和個人觀點。

 


讀心賞文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來自唐朝鳥窠道林禪師的偈語:“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此偈語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其實此偈語最重要的詞彙是“浮生”。第一句的浮生是廣義的指代人生、世間,第二句的浮生是狹義的個人的一生。禪師就是奉勸凡人做人灑脫一些,不要計較、糾結塵世的一些小事,哪怕大災大難,比如地震、疫情,總有一天也會過去、結束,更何況個人的一點得失,如果都放在心上,豈非折磨自己嗎?此生就當作來體驗一次,到最後你會發現這好像是睡了一覺,做了一場夢而已,人生很快就結束了。所以,人要學會看淡一些名利,想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能知足常樂,不會陷入六道的痛苦輪迴中。再進一步認識事物的自然規律,勸諭眾生,“浮生”是大千世界的幻境,對待人生的各種變化要學會適應和調整,修煉到隨遇而安、寵辱不驚、自在逍遙。總而言之,禪師的偈語見仁見智,體現了個人對生命的態度。

另外,禪師是話裡有話,請看看擴展資料

擴展資料:這句偈語源自鳥窠道林禪師與大文豪白居易對禪的故事。杭州西湖喜鵲寺的鳥窠禪師,本名道林,諡號圓修。《五燈會元》記載,道林禪師在秦望山的一棵松樹上端坐修行,猶如鳥在樹上結巢,時人稱其為鳥窠禪師。禪師道行深厚,時常有人來請教佛法。某日,白居易來松樹巢下拜訪禪師,只見禪師坐在搖搖欲墜的鵲巢邊上,便道:“禪師坐在樹上,太危險了!”

禪師道:“太守!你的處境才危險!”白居易不以為然地回應:“下官是當朝官員,危險何在?”

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沒危險呢?”

白居易似有所悟,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禪師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失望地說:“這是三歲孩子也知道的道理呀!”

禪師啟示:“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這句啟示就是說,懂得了道理,還要做到知行合一。


榕城王哥


此為鳥巢禪師的偈語。有一次,白居易偈語請教禪師道:“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禪師也以偈回答說:“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間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生入幻如化,短暫如朝露,但是如果體悟到“無生”的道理,超越時間“去”“來”的限制,生命就能在無盡的空間中不斷的綿延擴展,不生亦不滅。

  白居易聆聽禪師的開示之後,深感敬佩,於是依禪師,作禮而退。

此偈語意在告訴人們,人從出生到去世,空手而來,空手而去,這是一同。詩人說人生如夢,何須再過問浮生事,讓人感受到有些萬事皆空的想法。認識人生的自然規律,就能夠去留無意,平靜對待人生的變化。但也不要太消沉了,人生還是美好的,因此還是要高高興興地度過每一天。


理聊人生


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向鳥窠禪師請求解惑時,鳥窠禪師所給出的一句偈語。

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結識之後,經常問禪於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語請教鳥窠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鳥窠禪師以偈語答曰:“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意思是,人生來是悄悄的,沒有蹤跡,死了化為塵土,也沒有蹤跡。不管是生來還是死去,都是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什麼都帶不走。所以為什麼還要在意浮生俗世呢,因為這大千世界,這浮生都像是一場夢。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夢中。

--唐 鳥窠

這是唐朝鳥窠禪師的一首偈語。

“來時無跡去無蹤”,人的生與死都毫無痕跡可尋,不知道我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向哪裡去。

“去與來時事一同”,在死生之間,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是什麼呢?

就是迷惑。人從生到死,都無法擺脫迷惑。正如一個故事所說:

一個人在曠野中,被獅子追趕,無處可逃。正好看到一口枯井,就順著井中的藤爬了下去。爬到半途,看到井底有四條毒蛇吐著舌頭,上面又有黑、白兩隻老鼠在咬那支撐他的藤,一旦藤被咬斷,即使不跌死,也會被井底的四條毒蛇咬死。正萬分驚恐時,飛來五隻小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蜜剛好滴入他的口中,滿嘴香甜滋味,讓他忘記了一切恐懼。

這寓言說的是人生。人被無常的獅子逼進了枯井,井下是生老病死、地水火風四條蛇,正在盤踞吞噬,而生命的藤又被象徵晝夜的黑白二鼠啃齧著。五隻蜜蜂,則比喻五欲--財、色、名、食、睡。一點點甜頭,就能讓我們忘記危險,這樣的人生是多麼的被動,又是多麼不自由呀。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滿了迷惑,那麼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淪,到最後一無所得。


蒼巖吹雪


這句話出自鳥窠禪師的佛家偈語,當時白居易感到人生比較迷茫,特請教鳥窠禪師,禪師送他的話,題主只說了後半句,下面我們欣賞一下原文: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淺譯:

人不知為何事而來到這個世界,也不知為何能死化作塵埃,沒有蹤跡可以尋找,所以來,去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未知,迷惑。所以就不要在問這人世間讓你煩惱的事了,因為你的這一生一直在夢中。

淺析:

這句偈語讓我想到《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中的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在夢中,我們也會難過,高興,幸福但一覺醒來原來是夢一場,我們知道是夢,是假的,但我們醒後依舊會繼續體會,將夢中的情緒帶進現實的生活中。但我們不知,現實生活也是在夢中,在這個世界我們碰到喜悅的事則罷,如果是難過的事,便很苦惱,如果得不到滿意的解決,這種負能量會一直傳遞給身邊的所有人。所以一切皆是夢,凡事不用當真。

最後用佛家偈語收尾:

秋風落葉亂為堆 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 任他著地自成灰


關注我,我們一起讀書觀天下。


宗海


這句詩是唐代鳥巢禪師的偈語,原文如下: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意思是說,人的生與死都毫無痕跡可尋,不知道我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向哪裡去。人從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就是都無法擺脫迷惑。何必再在意這空虛不實的人生中的事情,這大千世界,人生都像是一場夢。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這句話深深地打上了佛家思想的烙印,看破紅塵,逃避現實,人生如夢,無所作為,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是不可取的。

佛教是中國的三大教之一,它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有很多精華是我們要學習和汲取的。但也有糟泊,必須要剔除的。比如這句"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就是不可取的。現實就是現實,有問題解決問題,有矛盾解決矛盾,不能迴避、更不能逃避。我們常說人生就是奮鬥,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努力與奮鬥。否則,社會能進步嗎?中國能崛起能強大嗎?

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就是腳踏實地,不要幻想,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有所成就。我想,這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吧!


手機用戶墨海聽濤


這兩句詩是唐朝鳥巢禪師所作,據說是白居易向鳥巢禪師問禪時所作,全詩共四句“來是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是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意思是:生不知從何而來,無跡可尋,死不知歸往何處,無蹤可找,生和死其實都是一樣的,從無處來,歸往無處去。為什麼還要計較這空虛不實的塵世中種種的事情,人生不過是一場夢啊!

禪師告訴我們人生不過是一場夢,並不是要我們空虛地過一生,而是告訴我們不要去計較太多,得失之間、進退之間、生死之間……沒有什麼需要去計較。活在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