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對別人的孩子很溫柔,對自己的孩子卻時常控制不住大吼大叫?

給生活加把糖


一個是別人家的孩子再皮,也得給人家長几分面子,溫柔以待,下次好見。

二個是別人家孩子是好是賴那也是別人家事,自己犯不著替人家家裡管孩子。

三個是別人家孩子對著你可能會乖一點,對著自己爸媽又會像咱自己孩子對自己一樣。

所以,綜上所述,這種區別對待特別正常。

這樣做的好處:

1.和諧了同事朋友家的友誼,給同事朋友家孩子留下了特別好的印象。

2.釋放了自己的情緒,要知道聽育兒道理,做不吼叫的媽媽,沒點兒功力,容易憋出內傷。

3.與配偶重新聯盟,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尤其在這一點上,很容易引起共鳴,互相撫慰。

這樣做的劣處:

1.有些敏感的孩子會覺得爹媽不喜歡自己,喜歡別人家的孩子。

2.在比較中越來越焦慮,並把這種情緒傳遞給了孩子,也會影響到孩子。

3.本應該對最親的人和善的,卻把最溫柔的臉留給了外人,那比較傷人。


林木木是胖媽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為什麼對別的孩子溫柔?

其實很多媽媽,特別有一教養的媽媽,在面對別家小孩的時候肯定是比較溫柔的。第一,這裡頭牽扯到人際關係。別人家的孩子我也不好去管教。

第二,時效短。因為不是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所以別人家孩子即使調皮也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我們可以容忍。

第三,優點效應。由於沒有深層瞭解,別人家的孩子表象的優點會得迅速得到我們的肯定,比如長得可愛,聽話,活潑等首因效應會佔據我們的好感,博得我們的喜愛。

為什麼對自己的孩子時常控制不住大叫呢?

我們自家的孩子,首先是長時間相處,孩子已經不是屬於時時刻刻的“稀罕物”,我們雖然是無條件愛他,卻也會因為他的“不完美”產生情緒。

比如:他的調皮搗蛋破壞我們辛苦打掃的成果;叫他不要爬高,他非要去看風景;

又比如,大人費時費力費錢給他報了鋼琴課,但是他並不認真對待,還要大吵大鬧:

再 比如,別的孩子可以輪滑那麼厲害,自己孩子卻慢的跟烏龜一樣;

因為做母親的我們對孩子有不同的期許和要求,也許安全方面的,也許是合作方面的,也有學業方面的。媽媽們心裡有了尺度,就會產生焦慮,有了焦慮就會有情緒。控制不住就要吼孩子。

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特別是被自家孩子煩得要死。連美國著名的教育專家都會被自家孩子氣得上火頭大的時候,更別提我們普通人了。所以先面對真實的自己,不要覺得有什麼問題。

唯一的就是我們要隨時化解這樣的情緒,多看育兒書籍,多投資自己(比如做瑜伽,慢跑,跳舞做美容等),讓自己心情愉快了,視野開闊了,以前困擾我們的東西也許現在看來根本不值得一提,情緒自然就好了,和孩子之間的相處就不會老是充滿吼叫和哭鬧了。

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你,喜歡可以關注@安迪媽媽看大海,更多育兒資訊與觀點與您分享!


安迪媽媽看大海


因為你是一個軟弱無力的人,我前夫就是這樣的,他怕別人想鬼整他,對別人的孩子就像寶一樣。對自己的孩子,抱都不敢多抱一下,他怕他媽媽會罵他,怕他兄弟的老婆整他。他對自己的孩子不好,他媽和他兄弟的老婆就對他好。這種男人……



寵物養殖亞霞vlog


先說說為什麼對別人的孩子溫柔?對別人的孩子溫柔,更確切的說是社交相處之道,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一個對外的面具,就是心理學裡的超我,因為別人是你的同事,朋友,你要表現出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規範,便於以後的相處。所以,大多數人不僅會對別人溫柔禮貌,對別人的孩子也是,愛屋及烏。

再說說你為什麼控制不住對自己孩子的大吼大叫。

首先,可能跟你的童年的家庭環境有這種類似的場景,就是你在原生態家庭下養成的思維模式,習慣,和潛意識,都會影響你現在的行為。其次,界限模糊,現在社會節奏快,壓力大,不會有效排解,就會轉而移情到弱勢群體身上,就是著名的“踢貓效應”。

再次,自控力不強的父母往往控制慾很強,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潛意識裡認為是屬於自己的,自己說的話不能違背,否則就靠吼叫恐嚇住孩子,這個行為初期是管用的,但孩子是有生命的,身體和心理意識不斷成長的人,在小的時候沒有自我意識,可能會一時被恐嚇,不敢反抗,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也想要通過獨立證明自己,增強自信,在很多父母眼裡的逆反其實只是意味著孩子長大了,想承擔責任了,這是好事,父母應該給孩子機會。好的父母之愛,孩子沒有逆反期,只有青春期。


最後我想說,溫和的話會讓孩子把你當做自己人,不把精力耗費在對抗上,才會在別的好的事情上有效果。語言暴力,只會讓孩子傳承這一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傳給他的婚姻和下一代,也會控制不住自己。


玲瓏的溫暖小窩


對別人的孩子很好,對自己的孩子經常發脾氣我個人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至於什麼原因,我感覺人都是這樣的。

對周邊的人很好,這叫相處,因為周邊的人都是朋友或者不怎麼親近的人,作為高級的人類肯定不希望表現出自己不好的一面,而對自己的孩子發脾氣就不一樣了,自己的孩子是親人,最近的人,並且你又能管得住他,你就豪不掩飾的發洩自己的內心的想法,自己的孩子一做錯事情,所以你就會發脾氣來解決問題。

樓主可以試著不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遇到孩子不對的地方試著用語言溝通,讓孩子也能理解你所認知的,而不是靠發脾氣來讓孩子接受你的認知。雖然,你的認知是對的,或者對孩子好。但是你發脾氣的同時,氣到了自己,也傷了孩子,孩子會感覺很委屈的,因為有的時候根本沒有我們大人的這種認知,他可能還以為是對的那,結果被父母一頓臭罵。

遇到同樣的問題,耐心的疏導孩子和發脾氣打罵都能起到解決問題。我相信大多數寶媽或寶爸會選擇第一種解決方式,並且這種解決方式能讓孩子快樂的成長,而不是活在父母整天打罵的陰影下成長,你要知道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努力奮鬥的年紀


其實這個我覺得就好比,我們現在總是把最好的脾氣留給了外人,最差的脾氣留給了家人。我對於外人脾氣一直都很好,而對於家裡人,他們說一句話我便會不耐煩,發脾氣。有時自己也認知到這個問題,但是總會剋制不住自己。其實我認為,平常你可以多多的給自己心理暗示,自己的那種做法不夠好,你也需要改變,你可以嘗試著對孩子溫柔對待,或者你可以換一個角度去做,把自己家的孩子當作別人的,當你每次想發啤氣的時候暗示自己要控制住。我相信慢慢的都會有所改善。


耳東陳姐姐


我以前也有類似的感覺,對別人的孩子能夠寬容很多,但是對自己的孩子犯同樣的錯誤時會崩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我總結我自己的問題在於:

第一,自己的婚姻出現問題。

自己婚姻出現問題,難免時時會想起很多生氣的事情來。如果自己的情緒是正在生氣時,而孩子剛好這個時候鬧騰了,就會把火撒在孩子身上。

我也知道是自己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

第二,一個人長時間帶孩子很崩潰。

沒有人可以訴說交流,孩子黏得很緊,自己沒有出口,情緒沒有地方釋放,導致很容易火大,難免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次數就增多了。

第三,對孩子的期望太高。

小孩子難免會淘氣,會害怕嘗試新事物,會犯很多錯誤。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太高,總是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很多時候都會失去理智,去責罵本來所有孩子都會犯的錯誤。

我自己調整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發火時及時冷靜處理。

即將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對孩子說:“媽媽要回房間冷靜一下,你給我幾分鐘時間。”讓孩子知道媽媽需要時間去處理情緒,不要和孩子冷戰。

第二,和孩子約定,媽媽發脾氣了讓孩子提醒媽媽冷靜。

我就是跟兒子說,如果媽媽發脾氣了你提醒媽媽,不要讓我的小怪獸出來。每次兒子都哭著說:“媽媽,你的小怪獸又出來了,你快讓他回去。”

第三,給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傾訴的出口。

最好的是和你有共同經歷的寶媽,她能夠感受到你的情緒,能理解你,接受你的吐槽,這樣你的情緒才能出來。

第四,接受你的孩子。

接受你的孩子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他有著自己的成長速度,多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耐心讓他有時間去改正錯誤。

第五,給自己充電,學習。

我自己讀了很多關於心理學父母的書,也讀了很多育兒方面的書,覺得很受益。


我現在能和孩子很好相處,已經有大半年時間沒有吼過孩子沒有發過脾氣了。


希望我的經歷能夠幫助到你。



點媽說育兒


其實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我們總是習慣對身邊的親人發脾氣,總是把溫柔留給別人,正是因為我們覺得親人即使被我們怎麼哄叫,都不會離開,都會在我們身邊。

其實我們能這麼想這個問題,就已經證明我們自己也會反思了,內心深處有覺得對不住他們,那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轉化為實際行動。

因為這類事情也發生在我身上,我講講我怎麼克服的,就是每次準備發脾氣時,一直在心裡告訴自己,你不該發脾氣,想想你這一發肯定會後悔的,如果是外人這樣做,你會怎麼樣。不能發脾氣


噠婕兒


這個問題就好像說,痘痘長在什麼地方自己不擔心一樣😜長在別人的臉上不擔心。你對你的孩子控制不住是因為你在意他。所以呢,你對他的一言一行都會細緻到無限放大。缺點無限放大,然後優點呢,你覺得理所應當。你也清楚這個是你自己的問題,你要改正!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要相互尊重,他是獨立的個體,不是你的複製品。所以請善待他,把他所有的優點放大看,放大看,把他的缺點用平常心看,增加你的耐心,不厭其煩地去對待他,這樣才是最好的一個父子關係。家長和孩子最終的關係就像什麼樣呢?男人對孩子的關係就像對哥們兒,女人對孩子的關係就像對閨蜜,要慣著他,要對她好,他(她)才能對你好,就是這樣。



大鈞說營養


因為長時間的相處,盼子成龍,望女成鳳,加上給孩子付出的全部的時間,全部的愛,全部的關注。感覺和孩子總是在走兩個方向,我們總是用挑剔的目光看自己的孩子,用欣賞的目光看別人家的孩子。常常就會犯看誰家的孩子都好,唯有自己的孩子一身的毛病,看哪哪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更多的時候是對自己的孩子要求太嚴格,太高。好孩子總是在別人家,即使孩子已經做的很努力了,可是感覺還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更多的時候真的是自尋煩惱。路是寬的,天上藍的,沒事想想孩子的好,咱們的孩子也是最好的,最棒,最優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