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建國之本,帶動的產業不計其數,為什麼這類人還是最窮的?

陳希1421563069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解放初期國家採取徵收農業稅,擴大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等政策讓農業扶持工業發展。從而使我國順利完成工業化原始積累。建立了完善的種類齊全的國民經濟工業體系。

農業不單單只是養活農藥廠,化肥,農機制造等設農製造業。所有輕工業諸如食品工業,紡織工業,造紙工業,有機化學工業,傢俱工業,日用品工業都與農業所提供原材料相關聯。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

為什麼從事農業者最窮?這是面臨現實問題也是國家一直在尋求解決的問題。

2006年後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從此開始了工業反哺農業。

國家採取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方式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實施糧補,林補,農機補,種子補等一系列涉農補貼政策。

但是農業是一個特殊產業。產品受益除了生產週期長,還受農產品市場供給因素,化肥,農藥,農膜等價格波動因素,國家政策因素,自然災害因素等制約。

還有一些農村傳統的經濟來原如養殖業又被金融資本所追逐而取代並消亡。

金融資本注入的畜禽養殖的工業化生產,爛用了抗生素,生長素等,養出了百天出欄速成豬,40天出欄速成雞!其成本之低廉讓農民傳統的養殖業根本無法抗衡而失去市場,讓農民失去了傳統的經濟收入。

對於農民種地最窮,如何提高農民收入國家也正在不斷探索。從一開始土地承包到土地流轉,到目前提倡的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發展等不斷採新舉措。

筆者認為,讓農民富裕起來必須做到以下:

1,讓人才重新迴流農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突飛猛但而農村卻日趨衰敗,出現了人才流失,老弱留守,空心化等問題。要振興鄉村政府首要做的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氣。

政府要在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免費養老方面給足政策。甚至要優於城市。從而讓迴流農村人員有獲得感,無後顧之憂。

2,實施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模式。

多年來化肥農藥用量逐年遞增,不僅造成土壤毒化,板結,有機質減少。而且種糧植成本也逐年遞增。種田成本不可控,讓農民種地一直處於無利可圖狀態。

種養結合,以畜禽糞便培肥,秸稈過腹培肥。使之種植成本低,種植成本可控。農民種地就可進入良性循環逐年增收。

3,養殖業迴歸農業,以家庭農場或合作社為單位。實施”一人十禽,一畝一豬”的生產模式。

我國的養殖業市場每年有萬億元的利潤,這此利潤大都被金融資本所剮分。如能迴歸農業就會有大量現金流流入農村。讓農民收人倍增。

上述情況落實必須靠國家頂層設計,細無鉅細,精準施策。

首先必須實施”耕者有其田”。

現在農村流行土地轉包。即農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自己進城打工或幹其他。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土地流轉費用普遍每公頃一萬元左右。種糧大戶根本無利可圖,純為騙取國家補貼。虧損了就棄耕,大量出現了土地流轉每年都是”你唱罷了我登場”的局面。

土地流轉讓農民成為二地主,給農民一種不勞而獲的惰性心理。對農村發展非常不利。

因此堅決實施”耕者有其田”,登促農民成立家庭農場自己耕種或幾戶農戶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聯合耕種。

執意轉出的土地無償收回另行招標。

4,在產後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問題上國家可利用大數據優勢,根據區域優勢產業分類指導生產。並在產後畜禽收儲,加工,冷藏,冷鏈配送方面做足功課。

實現上述目標,一個環境友好型,農民增收型,農業可持續性生態就已形成。這樣

不僅可以產出高品質的糧食和畜禽產品。還讓農民種地成本可控,收入遞增,能為人民提供更安全的健康食物。


湯傳俊


以高家莊高老頭為例。高老頭一生靠種地為生,雖然衣食無憂,但始終也沒有富起來,到現在還依靠毛驢當他的助手。

現在高老頭兒女都在城市打工居住,兒女也多次請老父去城裡居住養老,但高老頭捨不得生他養他的農村,堅持在農村生活。

我們黨的: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方針並沒有改變。

希望國家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家中有糧,心中不慌!謝謝!





常流水4


是的農業是建國至本,水利還是農業的命脈!可是建國這麼多年了,誰來真正重視,要不是中國出了一個袁隆平把水稻產量增加上去,恐怕我國的吃飯真的成問題!關於糧食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絕對不能出現閃失,那麼農業問題就必須談談,82年的分田到戶實行打包乾,解決了國人的溫飽,後來的市場化解決了部分人的錢的問題,哪隻是部分人啊!此次轉型,工業上去了,城市建設上去了,樓市上去了,少數人掌握了國家大部分的錢💰,就連明星都搭上了掙錢的快車道,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確任然停留在包乾的形式上,糧食價格一直低迷不前,農業還是靠天吃飯,水利任然沿用五十六十年代的,即使有部分地方整理過,還是豆腐渣工程!坑爹的事,經常發生。

現在疫情過後,不少國家停滯了糧食出口,國人應該預知未來,減少或應對未來的農業農村問題。


張懷明觀天下


光在土地分包上做文章,不在科學種田上下功夫。永遠窮!


牡丹花香381


二千多年前漢代就說國無農不穩,故重農抑商,現代必須重農重工重科技而輕商


三江一道


作為一個農民,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樣的:首先從農民自身說起,農民在我們這個國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種植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物為主,蔬菜以馬鈴薯番薯白菜蘿蔔蔥等作物為主,還有其它經濟作物和農作物。這些作物種植面積大,生產週期長,作為人民的主要口糧作物,國家每年必須保證其產量。從這些作物的種植所需的勞動力來看,投入勞動力重點集中在種和收兩個時間段,中途的澆水施肥用工較少。這些產品價格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所以相對比較穩定。因此不是生產想漲就能漲的,導致種植這些作物的農民收入不會太高。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走農場化道路。整合土地資源,解放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發展其它經濟。利用農場推廣機械化種植模式提高生產效率,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求,同時提供一些勞動崗位實現雙贏。


鑫淼1246


你見過那朝那代,凡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能是富豪之人?任何社會,一旦存在著剝削階級,就永遠別想公平公正的實質存在!!!剝削者的殘酷是得了資源獨吞而製造出來的!按勞分配,獎勤罰懶才是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共資源的公,平均分配的平!!!


用戶9275023567659


主要土地小而峽,分散耕種,費工費時費力達不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收穫低,加上耕路凸凹不平,水利灌溉不暢,所以農民收穫低了,建議再來一次土地調整,從新分配,把所有的田地全部整平成正方形的田塊來,以集體為單位原有的人口進行承包給村上人耕作或其他人承包耕作,一包三年或五年,不得什麼十年二十年。這樣的農民必然過得好日子。二大力推進政府拼村拼隊的速度,把空餘的擇居地變為良田,實現新村新貌新良田的現代化農村。


願天下大樂


其實這一問題是古往今來始終存在的,較比中國農業發展歷史大多為農業做為第一產業它所生產出的產品無論是價格形成的本身,及其實用價值都是比較珍貴的,就其農業生產粗放低成本的儉單勞動,及土地作為基本生產資料一般不直接計入成本且形成了較低的價格,又在再分配過程中過多的分割了乘餘價值,農民又不具有土地所有權(不佔具生產資料)所有固定資產也就是農俱,長期處於無產者狀況所認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貧窮的最突出的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


吳士平


糧價與化肥、種籽、農藥等物質上漲不成正比。由此可見,還是與政策調控有關!賤糧必傷農。良田好地拋荒需要政策扭轉。用政策把良田好地的價值調動出來才是唯一。期待土地拋荒有個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