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艙!撤離!回望雷神山的日與夜,病房裡的詩與畫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賈天榮 丁一涵

3月29日,武漢雷神山醫院舉行首批外省醫療隊集中撤離儀式,為即將踏上歸程的1090名外省醫護人員送行。接下來兩天,遼寧、上海、吉林、廣東、山西、河北醫療隊1090名醫護人員將返程歸途,雷神山醫院還有1800餘醫護繼續"留守"。

對於其中一些醫護人員而言,來到雷神山是一件“十分突然”的事。

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

時間回到2月15日早上七點,岳陽醫院老年科主管護師徐偉娥嚮往常一樣來到醫院準備上班。剛進醫院的她,突然被告知,今天她要趕赴武漢馳援。在此之前,徐偉娥通過第一批馳援武漢的同事發回來的信息,瞭解到湖北的疫情十分嚴峻,急缺照料病人的護師,已經多次報名到前線,卻一直沒有確定時間。

在岳陽醫院工作了十幾年的徐偉娥家中還有兩個孩子,最小的剛剛兩歲半。接到通知後,她來不及過多安排好家事的,只是和同為醫務人員的丈夫打了招呼,緊急用幾個小時準備了必要的物資,下午一點,又回到醫院同大部隊集合,準備出發前往武漢。

這支由122人組成的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負責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2月15日臨危受命,正式出發並於當晚抵達武漢。

"因為擔心自己,母親患上了抑鬱症"

因為怕家人擔心,直到上飛機前,徐偉娥才敢將自己要馳援武漢消息告訴父母。也是在出發前一刻,徐偉娥才知道自己和這支醫療隊要去的地方,是武漢雷神山。

初見雷神山,徐偉娥直言自己"傻眼了",她從未見過這樣的傳染病房:"剛來時候的C7病區什麼都沒有,只看見一個個鐵盒子,病房和病區主幹道連在一起,像是肋骨的形狀。"雖然雷神山醫院在2月5日就交付完成,但其中一些還未投入使用的病區,仍需要來馳援的醫療隊員們自己進行相關設施裝配。

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

接下來的幾天,徐偉娥和其他護師、醫生同事們把醫療器械、床以及物資搬運到中醫醫療隊負責的C7病區。2月19號晚,C7病區正式開始收治病人,短短三個多小時,48張病床全部滿員,其中嶽陽醫院負責的24張病床中,年齡最大的是一位84歲的阿婆,最小的僅有13歲。

在雷神山醫院工作的40多天,徐偉娥和其他護師們每天要穿著防護服、戴著多層口罩持續工作6個小時,期間不能吃喝、也無法上廁所,窒息感常伴這些醫護人員的左右。即使這樣,在一線照顧病人的護師仍十分緊張,徐偉娥說:"我們護師對治病方面的貢獻不多,但可以在照顧病人上盡力而為。"

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

每天下班以後,徐偉娥還會和自己的家人視頻。來雷神山醫院一週後,她發現視頻中的母親瘦了很多,再三追問下,父親告訴自己,母親因為過於擔心自己,在持續的緊張和失眠中,患上了抑鬱症。

3月28日,經過40余天的奮戰,徐偉娥所在的這支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負責的雷神山C7病區正式關艙,29日,C5病區關艙。截至昨日,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在雷神山醫院共收治病人201人,治癒出院186人。

"現在輪到我們上前線了"

曙光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商斌儀回憶起這40多天的經歷,感覺真正經歷了一場"戰役"。從19號傍晚開始,這場"戰爭"的號角就已正式吹響,從收治病人到安置完成,第一天收工時已是次日凌晨。

這之後,每當有病人痊癒,床位一空出來,立即就會有新的病人入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三月中旬,商斌儀突然發現入院的病人開始慢慢減少了:"剛開始都是一批一批來十幾個,後面的頻率少了慢了,再到後來,開始有床位空出來了。人數下降和通報其實蠻符合的,我們的感受也是一致的。

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

在這裡,中西醫結合治療覆蓋率高達100%。一些患者從剛開始對中藥的擔心,到初見成效甚至痊癒後主動要求開中藥處方。這些肉眼可見的變化,極大地增強了醫療隊、患者乃至外界對中醫療效的信心。

商斌儀也坦言,外界的確存在一些對中醫的質疑,但其實換個思路想,中醫和西醫其實是兩把"槍":"治病的時候,你不要先問中醫還是西醫,我打中靶心,就強,對不對?現在有一些誤導,先把醫學分類,選擇好以後(判斷)。但預設前提以後再接受治療其實是不可取的。"

"我們醫院也是這樣的,不排斥西醫,有些要中西結合,大家分工合作,把這個病攻下來就可以了,你不要管我用什麼手段,我把這個山頭佔下來,成功就是病人的福祉。"

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

03年非典的那一年,也是商斌儀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從當年看著自己的老師在一線抗擊非典,到這一次商斌儀自己所經歷的疫情,他說:"現在是輪到我們上前線了。"

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

雷神山裡的"詩"與"畫"

在雷神山,除了沒有硝煙的戰役,也有詩與畫的存在。岳陽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鄧玉海是湖北黃岡人,來馳援雷神山是他自大學畢業後,第一次在家鄉呆上那麼久。

鄧玉海在自己的前線日記裡寫道:"在返回駐地的公交車上不知已經耷拉了多少次,也不想去吃同伴幫忙領來的午餐,只想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覺。可腦子裡還是那戴著面罩吸著氧、被勸服後接著心電監護略顯煩躁地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進來時動則氣促、說話斷續,不知現在如何了?那對夫妻是否依然焦慮?那對母女是否還在忐忑?"

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

也正是在這樣的心情裡,鄧玉海常常用寫詩這樣特殊的方式,記錄著自己與醫療隊在雷神山最真實的感覺。

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

在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還有這樣一副具有"中醫特色"的特殊畫作,出自90後岳陽醫院護師姜琳芸。醫療隊到達雷神山醫院以後,發現此前達到的醫療隊都在自己病區外的白板上進行了一些"美化"。便也想創作一幅涵蓋符合自己特色的圖畫。

徵集了一些醫療隊員的畫稿之後,姜琳芸創作的這幅既有代表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針灸、人參,也有身著防護服的醫療隊員等各種元素的畫,最後出現在C7病區外的門前。

每次有治癒病人出院,也會有一張印有此畫的卡片送給他們留作紀念。這幅畫也代表著這支隊伍一直秉持中西合璧的治療方法,與病人一起成功抗擊病毒的經歷。

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

這些詩與畫,成為了醫療隊的大家在特殊而又艱苦環境裡的一處精神慰藉,"我們也是普通人,上班工作也會不開心,這些乾淨明亮的東西,不一定能起到很大的鼓舞人心的作用,但至少看到心情舒暢了不少。"

姜琳芸記得,來武漢的那天還下著雪,"真是萬物寂靜,看上去冷冷清清。我們在上海幾乎看不到下雪,按照道理看見雪會很開心,但當時心裡很涼,只有雪上加霜的感覺。"

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关舱!撤离!回望雷神山的日与夜,病房里的诗与画

29日,參加完撤離儀式,已經接近傍晚,在從雷神山醫院回酒店的大巴上,姜琳芸發現路邊之前一直熄著的燈牌亮了,馬路上也開始有了人氣,她說:"有了萬物復甦的感覺"。

(文中圖片部分為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