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给风口上的“互联网+”医疗泼点冷水

疫情对经济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机遇背后行业的新风口是否真的来临?

【热议】给风口上的“互联网+”医疗泼点冷水

突然爆发的疫情,加剧了线下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确诊感染病患数不断增长之间的供需矛盾。关键时刻,京东、百度成立了医疗健康事业部、阿里巴巴集团收购改造阿里健康、腾讯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服务平台”,位于垂直赛道的丁香园、好大夫、春雨医生、微医等多家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也纷纷联动全国医生发起了远程线上问诊、心理辅导等服务,为线下医疗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毋庸置疑,对于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而言,此次疫情让更多用户通过在线问诊开始真正接触到互联网医疗服务,提高了互联网医疗用户的整体规模和渗透率。多家券商研究报告认为,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多家平台都有望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受益者。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产业。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智慧医疗建设行业规模超880亿元,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超1000亿元。

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也得到了政策的支持。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联合印发的《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因此,很多业内人士断言,2020年将会是“互联网+”医疗的“爆发元年”。但笔者认为,诊疗行为具有一定特殊性,互联网医疗可以作为线下医疗的有效补充,“在线看病”或一时很难替代“去医院看病”。事实上,互联网医疗诞生已超过10年,虽然一直备受推崇,但普及率并不高。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互联网医疗渗透率从2009年的0.52%到2018年上升至0.85%,不过提高了0.33%。

毋庸置疑,经过本次疫情互联网医疗打开了通向春天的那扇大门,但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行业是否能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还需要时间验证。

特殊时期,“互联网+”医疗迎来需求井喷,爆发似乎已不可阻挡。但就目前而言,亏损依旧是行业普遍现象,虽然在线预约挂号备受用户青睐,但这个业务不能收费,并没有实质收益;在线问诊的费用、在线卖药虽然流水不错,但大头都要分出去,剩下的也难以完全覆盖运营成本;医疗企业的服务费营收占比也不高。由此可见,互联网医疗行业依然无法避免商业模式难以盈利的痛点。同时,短时期内涌现的问诊需求必将随着疫情的过去而面临回落,如何增强用户粘性、用户增长与留存问题,也是互联网企业要问题之一。

尽管目前的政策对互联网医疗以及医疗信息化发展频频呈现利好态势,但此前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中规定,病人的“首诊”是不能在网上进行的,这也意味着线上医疗平台不能确诊以及开处方,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线上医疗的发展。同时,对需要触诊、叩诊等面对面的诊疗需求来说,目前线上医疗满足能力有限。

因此,虽然互联网医疗具有信息全覆盖、医疗资源共享、个性化定制、高效疾病管理等多种优势,但目前还需要解决一些困扰其长期发展的问题,才能让产业有序、有质量的发展。本次疫情也许是未来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一剂催化剂,培养了患者们更好的医疗习惯与安全意识。如果相关政策没有放开,叩诊触诊等问题没有解决、没有放开,就目前来说,线上医疗还依然只能作为线下医疗的补充。



作 者:管 浩

【热议】给风口上的“互联网+”医疗泼点冷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