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轉”出農民好日子

把水田間的田埂挖掉,機械化作業提高單產。這對廣西翼揚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宋少靖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

但作為流轉這些水田的靈山縣舊州鎮長安村的30多戶村民來說,疑慮不少。他們擔心以後企業走了,找不到原有的界線,會產生矛盾。"感謝鎮上前來協調,答應見證並籤一份協議書,明確讓承包地面積一分不少地回到大家手上。"長安村村支書張枝日說,吃了這份定心丸,群眾終於同意翼揚公司的"小塊並大塊"施工。

土地流转,“转”出农民好日子

△捧著為自己帶來工作崗位和收入的土豆,村民開心地笑了 。

長安村,有695戶人家,6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餘下則在家照顧老人孩子。於是,如何在家門口增加收入成了村"兩委"掛記的"心事"。"選了好多家企業,就覺得宋總這個人踏實。"靈山縣派駐長安村扶貧工作組組長黃傳華說,如今看到群眾能就業,村集體有收入,都為當初村"兩委"的正確選擇而感慨。"高峰期有100多個群眾在地裡務工。"宋少靖說,這麼多鄉親把就業託付給自己,開拓好市場的事,不敢怠慢。

無論是種植荷蘭品牌土豆,還是種植"普薯32號"紅薯,公司都走"訂單農業"模式,有買主了才回村上安排生產。

去年,他僅付給到企業基地務工村民的工資就達60多萬元。"這些漂亮的土豆就是我和姐妹們種的。"長安村婦聯主席石金蘭到土豆生產基地,掀開黑色的農膜,用手輕輕一刨,幾個個頭均勻的土豆就露在眼前。

如今,翼揚公司在長安村的土豆種植面積已達500畝,輻射帶動1000多畝,90%按合同回收外運銷售,年產值達700多萬元。

企業能發展,群眾能增收。為實現這份"雙贏",廣東"錢大媽"、福建"永輝"、香港"百佳"等區外果蔬大型連鎖超市,均擺上了長安村產出的土豆、紅薯、梅菜等生態農產品。"即使是疫情期間,還創造了最高日均發貨100噸的不錯成績。"舊州鎮黨委書記馮大洲說,為讓鄉親們家門口的崗位不致流失,鎮政府也及時派出駐村幹部幫助解決問題。"有鎮政府出面見證,以後我們的承包地就不怕扯不清界限了。"群眾對各級幹部敢於擔當給予了首肯。

消除"田埂之阻"後的田野在雨中又生機勃發,因為宋少靖的蔬菜大棚計劃又準備上馬。他說,土豆種植是個季節性強的工作,而增加土地使用率,也能為鄉親們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知道企業又準備為家裡人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我們就組織志願者前來幫助搶收土豆。"村裡的"98後"小夥張枝淳,現在是廣西師範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未返校的他在上網課之餘和夥伴們一起來呵護父輩們"土豆崗"。

一顆顆土豆,見證鄉親們的笑容。

(融媒體記者 周順彬)

來 源:欽州日報

責 編:尹莉莉

審 核:蔡銀菊

聲 明

1.欽州發佈微信公眾號、欽州此刻新聞客戶端是欽州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指定的疫情信息官方發佈平臺,轉載欽州疫情信息必須註明來源。

3.不標註來源、去除logo等侵權行為,欽州新聞傳媒中心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土地流转,“转”出农民好日子

欽州此刻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欽州此刻新聞客戶端於2017年12月正式上線,是欽州推進媒體融合改革實施移動媒體優先發展戰略的產品。它由欽州新聞傳媒中心整合原欽州日報社、原欽州市廣播電視臺等主流媒體資源重點打造的新聞資訊移動媒體旗艦品牌,是目前欽州時政新聞權威發佈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