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愛人》更露骨的好電影

婚姻和愛情有關係嗎?

如果一開始有關係,結婚45年後呢?

就在45週年紀念日前夕,一個被冰封了50年的女人突然闖進生活,又該怎麼辦?

這是電影《45週年》的情節設定,也是導演安德魯·海格第一次聚焦異性婚姻題材。導演不僅在原著的基礎上增加了"週年紀念日"的情節基礎,而且將整個故事原本的男性視角進行180°調換——從妻子的角度出發,去詮釋婚姻的真相和危機。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愛人》更露骨的好電影


只可惜,這麼好的電影只在第88屆奧斯卡的"最佳女主"上,短暫露個"提名"的臉。至於"銀熊獎",那對全球發行更是沒有什麼幫助。


一個奧斯卡,把《婚姻故事》推到了風口浪尖——多項提名和開獎前的公關炒作,讓《婚姻故事》順利搭上"全球發行"的順風車。它把一男一女因為生活城市、婚內出軌、權力爭奪(二者之間的,和孩子之間的),把婚姻的一地雞毛攤開來演,直擊無數人的"婚姻故事"。但在這段關係中,有孩子、岳母、活著的小三、律師、朋友、同事等無數關係編制而成的社交網絡這段婚姻的消亡,本質上不單純是兩個人的原因。


《45週年》則更純粹、更直接。只有一個"第三者",還是一具被冰封的屍體。兩人之間沒有孩子、只在最後提了一嘴女方的父親,至於其他毫不沾親帶故社會關係,更是無法左右這段婚姻。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愛人》更露骨的好電影


所以,就算沒有任何旁人的干擾,一段以愛情為起點的婚姻,就一定可以相安無事地走到最後嗎?這是《45週年》留給所有人的問題。


01


電影一開始,凱特(女主)牽著一隻德牧被動地走進鏡頭。說"被動",因為她看上去不是在遛狗,而是被狗遛——被牽著走。看似毫無波瀾的生活,連同這個一如既往的清晨,被一封來自瑞士的信,敲開了一道裂痕。

"我愛的卡佳。"

傑夫(男主)說完這句話,根本沒看到也沒想看凱特臉上的錯愕,他滿心滿腦只有被冰封在雪山中近50年的初戀女友卡佳。

被冰封,被找到,被通知——這看似離奇的設定,其實有2層含義

第一,這是一個被強行拉高的設定,極小概率的事件背後,是強制觀眾放棄追尋真實性,進而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後面——設定拋出後,兩個活人的生活;

第二,"被冰封的初戀"本身也是一種暗喻。電影中,傑夫有一句:

"她還是當初那張臉,我卻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裡影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狀態:初戀死不死,都是永葆青春的存在——因為活在記憶裡的人,怎麼會變老呢?

所以,這個設定雖然離奇,內核卻非常貼近現實和常人的心理。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愛人》更露骨的好電影


《45週年》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巧妙之處,就是將兩位主人公的真實自我,掩藏在細枝末節當中。

比如同一本書買了3個版本,卻沒有一個讀完一章的傑夫。這種變相的收集癖和強迫症,暗示了傑夫的完美主義,為他對初戀的容顏和點點滴滴念念不忘——連初戀戒指的材質都記得一清二楚,做了輕描淡寫卻不容忽視的鋪墊。

再比如他在前三天晚上,自顧自地和凱特訴說著自己和初戀的事,全然不顧凱特的感受。這段情節如果單純看成"自私",就略顯片面。站在傑夫本人的角度,這更多地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需索無度的表現。

電影最後的紀念日酒會上,傑夫自己終於揭開了"耽誤了40週年典禮"的那場病究竟為何——心臟搭橋手術。為什麼安排這樣一種高風險的病給男主呢?導演和編劇在這裡,就為傑夫的"性情大變"埋下了伏筆。

每個男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雖然傑夫從前把"拒絕社會文明"稱作"勇敢",但結婚後、生病前,傑夫可以獨自一人蓋好一棟房子,後來卻連修個馬桶都會劃破手指。換言之,這場病,讓傑夫的生活能力和心理狀態,都退化到了年輕時的狀態,這時候再提起初戀,自然"得心應手"。

所以他對凱特——這個陪自己在鬼門關走個來回的妻子,更多的是從丈夫的責任,逐漸變成親人之間的依賴。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愛人》更露骨的好電影

夏洛特·蘭普林年輕時,大美女


那麼妻子凱特真實的樣子為何?

夏洛特蘭普林這位在商業電影和藝術片之間遊刃有餘的女神,年紀越大演技越精湛。凱特這個人物的隱忍、偏執在蘭普林的演繹下,變得不著痕跡,卻讓人回味無窮。

首先是對細枝末節展現出的驚人記憶力——八百年不用的德語詞典,一下就能找到。這個細節將女人的心事重、記憶力好(男人喜歡把這叫"淨記住些沒用的")展現出來。

再就是她對傑夫的當面包容和背後窺視。當傑夫對往事的懷念進行到第三晚的時候,觀眾都有點看不下去的情況下,凱特仍然可以淡然處之。但卻在發現閣樓的秘密後,自己上去看到了丈夫初戀挺著大肚子的照片,和那本夾滿了便籤、花瓣和愛意的冊子。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愛人》更露骨的好電影


這一段最後的鏡頭意味深長,導演的功力也略見一斑——凱特接了電話,原地轉圈,卻仍不願意將閣樓的梯子收回去。這個"梯子"完美地詮釋了凱特的窺視欲,以及不自知的自虐傾向。不把梯子收回去,更是對自己的一種行為放縱,以及潛意識對更深層次傷害的期待。


老話說的還是有道理的:魚找魚,蝦找蝦。傑夫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並非與生俱來,凱特自己無形中也給了別人施加傷害的籌碼。

導演雖然調換了出發角度,但卻沒有偏袒任何一方。用細節和往事,填充了大段落只有兩個人的場景空白,也逐層剝落了婚姻的華袍,驅趕出下面的蝨子。


02


導演除了通過行為細節,揭開男女主人公的"真實自我",更是通過一段段或長或短的對話,道出二者矛盾的同時,也展現了男人和女人腦回路的不同。


在傑夫提到初戀去世的年份時,凱特說自己的媽媽也在那一年離開。隨後的對話中,凱特字字句句都在向"宿命感"和"同病相憐"靠攏,她給自己的暗示

就是:

卡佳對於他,跟媽媽對於我,同樣重要。

不是所有的巧合都值得慶幸——丈夫的初戀女友和自己母親同年去世,還是在相識之前。這也難怪凱特會覺得彼時的相遇,充滿了傷痕。

這段說明女人更感性,也更富有想象力、和製造強關聯的能力。這也為結尾原本美好順利的紀念舞會,兩人跳到最高潮的時候,凱特突然憤怒地把手抽回,埋下了伏筆。

或許有時候,傷害是別人給的,但留下疤痕卻是因為自己反覆撕開,以致再難癒合。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愛人》更露骨的好電影


電影中還有一段長對白,揭示了兩個人的婚姻狀態——丁克,只養狗,不喜拍照,對社交的反應也一般般。

而閣樓裡的照片,和照片裡的孕婦說明,"不拍照""不懷孕"很有可能是傑夫遵從了凱特的意思,但凱特卻在這件事後將一切都歸咎到對方的頭上。

男人喜歡選擇性銘記,女人擅於選擇性遺忘。

說到選擇性銘記,就不得不提另一個隱藏很深的細節。在回憶過去的時候,凱特的臺詞大段落聚焦在對狀態的描述,和數十年的總結性陳詞;而傑夫則更多是對某個時間節點、某件事進行展開,再描述自己的感受。

沒有任何提示,卻揭示一個不爭的事實:女人喜歡總結時間段,男人喜歡聚焦時間點。換種更有意思的說法:女人的遺憾是線形的,男人的遺憾是點狀的。


還有一段很是精彩的"爭吵",雖然趕不上《婚姻故事》那麼劍拔弩張、言辭激烈,但傑夫和凱特言語間的剋制和被壓抑的憤怒,更能調動觀眾的感受。

而這段場景最後,凱特自顧自地給出解決方案:

"從明天起,我們重新開始。"

但傑夫卻一直被隱遁在畫面之外,只有星崩幾句回應。這個時候的凱特,已經將這段婚姻看作是"自己的事",給出解決方案只是慣性的溝通,對方的回應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愛人》更露骨的好電影


其實這段婚姻是誰先放的手?電影最後凱特的抽手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蓄謀已久?其實電影中間已經給出了提示:凱特追著狗,不斷地呼喊"麥克斯"。德牧象徵著絕對的忠誠,而且電影中其餘外景,狗都是被拴起來的。也就是說,這個狗繩很可能是凱特鬆開了,然後又後悔了。

好電影沒一個無用鏡頭,好劇本沒一句廢話臺詞。


03


電影最後的聚會群像,影射出傑夫和過去的清算——從年少時"勇敢地遠離社會的文明",到現在的無條件投入社交群體。

但凱特抽出的手和扭曲的臉,以及險些忍不住的眼淚,都在向觀眾傳遞:一切都晚了,回不去了。但這日子,似乎還得過下去。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愛人》更露骨的好電影


說到底,他們還是沒能保持一生一世的同頻。幾十年的恩愛,一直在歲月靜好上搖搖欲墜,卻不自知。


婚姻走到最後,雙方到底是愛人?還是親人?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需要你是誰的時候,你就會心有靈犀地轉變成誰,而我,也會遊刃有餘地切換身份。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愛人》更露骨的好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