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爱人》更露骨的好电影

婚姻和爱情有关系吗?

如果一开始有关系,结婚45年后呢?

就在45周年纪念日前夕,一个被冰封了50年的女人突然闯进生活,又该怎么办?

这是电影《45周年》的情节设定,也是导演安德鲁·海格第一次聚焦异性婚姻题材。导演不仅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周年纪念日"的情节基础,而且将整个故事原本的男性视角进行180°调换——从妻子的角度出发,去诠释婚姻的真相和危机。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爱人》更露骨的好电影


只可惜,这么好的电影只在第88届奥斯卡的"最佳女主"上,短暂露个"提名"的脸。至于"银熊奖",那对全球发行更是没有什么帮助。


一个奥斯卡,把《婚姻故事》推到了风口浪尖——多项提名和开奖前的公关炒作,让《婚姻故事》顺利搭上"全球发行"的顺风车。它把一男一女因为生活城市、婚内出轨、权力争夺(二者之间的,和孩子之间的),把婚姻的一地鸡毛摊开来演,直击无数人的"婚姻故事"。但在这段关系中,有孩子、岳母、活着的小三、律师、朋友、同事等无数关系编制而成的社交网络这段婚姻的消亡,本质上不单纯是两个人的原因。


《45周年》则更纯粹、更直接。只有一个"第三者",还是一具被冰封的尸体。两人之间没有孩子、只在最后提了一嘴女方的父亲,至于其他毫不沾亲带故社会关系,更是无法左右这段婚姻。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爱人》更露骨的好电影


所以,就算没有任何旁人的干扰,一段以爱情为起点的婚姻,就一定可以相安无事地走到最后吗?这是《45周年》留给所有人的问题。


01


电影一开始,凯特(女主)牵着一只德牧被动地走进镜头。说"被动",因为她看上去不是在遛狗,而是被狗遛——被牵着走。看似毫无波澜的生活,连同这个一如既往的清晨,被一封来自瑞士的信,敲开了一道裂痕。

"我爱的卡佳。"

杰夫(男主)说完这句话,根本没看到也没想看凯特脸上的错愕,他满心满脑只有被冰封在雪山中近50年的初恋女友卡佳。

被冰封,被找到,被通知——这看似离奇的设定,其实有2层含义

第一,这是一个被强行拉高的设定,极小概率的事件背后,是强制观众放弃追寻真实性,进而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后面——设定抛出后,两个活人的生活;

第二,"被冰封的初恋"本身也是一种暗喻。电影中,杰夫有一句:

"她还是当初那张脸,我却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里影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状态:初恋死不死,都是永葆青春的存在——因为活在记忆里的人,怎么会变老呢?

所以,这个设定虽然离奇,内核却非常贴近现实和常人的心理。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爱人》更露骨的好电影


《45周年》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巧妙之处,就是将两位主人公的真实自我,掩藏在细枝末节当中。

比如同一本书买了3个版本,却没有一个读完一章的杰夫。这种变相的收集癖和强迫症,暗示了杰夫的完美主义,为他对初恋的容颜和点点滴滴念念不忘——连初恋戒指的材质都记得一清二楚,做了轻描淡写却不容忽视的铺垫。

再比如他在前三天晚上,自顾自地和凯特诉说着自己和初恋的事,全然不顾凯特的感受。这段情节如果单纯看成"自私",就略显片面。站在杰夫本人的角度,这更多地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需索无度的表现。

电影最后的纪念日酒会上,杰夫自己终于揭开了"耽误了40周年典礼"的那场病究竟为何——心脏搭桥手术。为什么安排这样一种高风险的病给男主呢?导演和编剧在这里,就为杰夫的"性情大变"埋下了伏笔。

每个男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虽然杰夫从前把"拒绝社会文明"称作"勇敢",但结婚后、生病前,杰夫可以独自一人盖好一栋房子,后来却连修个马桶都会划破手指。换言之,这场病,让杰夫的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都退化到了年轻时的状态,这时候再提起初恋,自然"得心应手"。

所以他对凯特——这个陪自己在鬼门关走个来回的妻子,更多的是从丈夫的责任,逐渐变成亲人之间的依赖。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爱人》更露骨的好电影

夏洛特·兰普林年轻时,大美女


那么妻子凯特真实的样子为何?

夏洛特兰普林这位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片之间游刃有余的女神,年纪越大演技越精湛。凯特这个人物的隐忍、偏执在兰普林的演绎下,变得不着痕迹,却让人回味无穷。

首先是对细枝末节展现出的惊人记忆力——八百年不用的德语词典,一下就能找到。这个细节将女人的心事重、记忆力好(男人喜欢把这叫"净记住些没用的")展现出来。

再就是她对杰夫的当面包容和背后窥视。当杰夫对往事的怀念进行到第三晚的时候,观众都有点看不下去的情况下,凯特仍然可以淡然处之。但却在发现阁楼的秘密后,自己上去看到了丈夫初恋挺着大肚子的照片,和那本夹满了便签、花瓣和爱意的册子。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爱人》更露骨的好电影


这一段最后的镜头意味深长,导演的功力也略见一斑——凯特接了电话,原地转圈,却仍不愿意将阁楼的梯子收回去。这个"梯子"完美地诠释了凯特的窥视欲,以及不自知的自虐倾向。不把梯子收回去,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行为放纵,以及潜意识对更深层次伤害的期待。


老话说的还是有道理的:鱼找鱼,虾找虾。杰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并非与生俱来,凯特自己无形中也给了别人施加伤害的筹码。

导演虽然调换了出发角度,但却没有偏袒任何一方。用细节和往事,填充了大段落只有两个人的场景空白,也逐层剥落了婚姻的华袍,驱赶出下面的虱子。


02


导演除了通过行为细节,揭开男女主人公的"真实自我",更是通过一段段或长或短的对话,道出二者矛盾的同时,也展现了男人和女人脑回路的不同。


在杰夫提到初恋去世的年份时,凯特说自己的妈妈也在那一年离开。随后的对话中,凯特字字句句都在向"宿命感"和"同病相怜"靠拢,她给自己的暗示

就是:

卡佳对于他,跟妈妈对于我,同样重要。

不是所有的巧合都值得庆幸——丈夫的初恋女友和自己母亲同年去世,还是在相识之前。这也难怪凯特会觉得彼时的相遇,充满了伤痕。

这段说明女人更感性,也更富有想象力、和制造强关联的能力。这也为结尾原本美好顺利的纪念舞会,两人跳到最高潮的时候,凯特突然愤怒地把手抽回,埋下了伏笔。

或许有时候,伤害是别人给的,但留下疤痕却是因为自己反复撕开,以致再难愈合。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爱人》更露骨的好电影


电影中还有一段长对白,揭示了两个人的婚姻状态——丁克,只养狗,不喜拍照,对社交的反应也一般般。

而阁楼里的照片,和照片里的孕妇说明,"不拍照""不怀孕"很有可能是杰夫遵从了凯特的意思,但凯特却在这件事后将一切都归咎到对方的头上。

男人喜欢选择性铭记,女人擅于选择性遗忘。

说到选择性铭记,就不得不提另一个隐藏很深的细节。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凯特的台词大段落聚焦在对状态的描述,和数十年的总结性陈词;而杰夫则更多是对某个时间节点、某件事进行展开,再描述自己的感受。

没有任何提示,却揭示一个不争的事实:女人喜欢总结时间段,男人喜欢聚焦时间点。换种更有意思的说法:女人的遗憾是线形的,男人的遗憾是点状的。


还有一段很是精彩的"争吵",虽然赶不上《婚姻故事》那么剑拔弩张、言辞激烈,但杰夫和凯特言语间的克制和被压抑的愤怒,更能调动观众的感受。

而这段场景最后,凯特自顾自地给出解决方案:

"从明天起,我们重新开始。"

但杰夫却一直被隐遁在画面之外,只有星崩几句回应。这个时候的凯特,已经将这段婚姻看作是"自己的事",给出解决方案只是惯性的沟通,对方的回应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爱人》更露骨的好电影


其实这段婚姻是谁先放的手?电影最后凯特的抽手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蓄谋已久?其实电影中间已经给出了提示:凯特追着狗,不断地呼喊"麦克斯"。德牧象征着绝对的忠诚,而且电影中其余外景,狗都是被拴起来的。也就是说,这个狗绳很可能是凯特松开了,然后又后悔了。

好电影没一个无用镜头,好剧本没一句废话台词。


03


电影最后的聚会群像,影射出杰夫和过去的清算——从年少时"勇敢地远离社会的文明",到现在的无条件投入社交群体。

但凯特抽出的手和扭曲的脸,以及险些忍不住的眼泪,都在向观众传递:一切都晚了,回不去了。但这日子,似乎还得过下去。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爱人》更露骨的好电影


说到底,他们还是没能保持一生一世的同频。几十年的恩爱,一直在岁月静好上摇摇欲坠,却不自知。


婚姻走到最后,双方到底是爱人?还是亲人?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需要你是谁的时候,你就会心有灵犀地转变成谁,而我,也会游刃有余地切换身份。


一部比《婚姻故事》更扎心、比《消失的爱人》更露骨的好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