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覺得自己不行,孩子的“習得性無助”要重視,關係孩子一生

都說小孩子對於外界總有強烈的好奇心,很多事情都想要親自去嘗試,但閨蜜卻說到自己的孩子最近都變得很奇怪,因為孩子以前都是很容易去嘗試新奇的東西,但是現在卻總是躲躲閃閃。

閨蜜說,前段時間和孩子一起去幼兒園參觀,有一群小朋友在開心地玩積木,她看得出孩子很感興趣,就鼓勵說:"過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吧,你看那些積木是不是很有趣啊?"誰知道孩子聽了就是直搖頭,反而更是抓緊了她的手,躲在身後,口裡說"不要不要,我不會的"。

孩子總覺得自己不行,孩子的“習得性無助”要重視,關係孩子一生

想了想,閨蜜就說孩子好像最近對於自己感到不自信,做什麼事情都說自己不行、做不到,沒有嘗試過就直接放棄了,她都不知道要怎麼來引導孩子。如果孩子以後做事都是這樣,那麼怎麼可能會有成長,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說也少了很多機會。

孩子沒有嘗試就說自己不行、對自己不自信、不敢輕易嘗試新事物等,這些不是普通的問題,家長要警惕孩子是不是出現自我懷疑或自我放棄,也就是心理學上提及的"習得性無助"。

出現"習得性無助"的孩子會對自己不自信,不會輕易地嘗試,他們慢慢地也失去了努力的動力,也就是說這樣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讓孩子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無法掙脫出來。

家長不要認為這樣的行為只是短暫性的,也不能期待著孩子自己從失敗和挫敗感中醒悟過來,因為這不是簡單的行為問題,而是孩子的觀念、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

孩子總覺得自己不行,孩子的“習得性無助”要重視,關係孩子一生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說說,究竟什麼是"習得性無助"?它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怎樣的負面影響?什麼原因最終導致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行為?家長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呢?

總說自己不行?家長要警惕"習得性無助"

如果孩子總是在經歷無助感,慢慢地孩子就會習以為常,出現"習得性無助",那麼究竟什麼是"習得性無助"呢?它對於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裡格曼從動物實驗中得出的概念。在實驗當中,他用動物作為實驗對象,將狗鎖在籠子裡,一有聲響就給予狗電擊,而狗無法躲藏,只能忍受電擊。在反覆多次的電擊後,他們改變了實驗的內容,製造聲響,但在給予電擊前就打開籠子,但是狗在受到電擊後也不懂得逃跑,而是出現害怕、恐懼的行為。

孩子總覺得自己不行,孩子的“習得性無助”要重視,關係孩子一生

根據實驗結果,塞裡格曼就將動物出現的"本能地能夠逃避不利的行為卻演變成接受痛苦、不懂得躲避"的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也就是在經歷多次的無助感、逃避失敗之後,主體出現的放棄、失去本能行為的問題。這樣的現象轉化到孩子身上就是,在經歷多次的失敗、無助之後,孩子出現輕易放棄、不願意嘗試、自我放棄和懷疑的行為。

孩子在沒有嘗試的時候就輕易說出"做不到""我不行""我真是太笨""這些都怪我"等,認為是自己本身能力不行,直接就否定自己、不願意進行下一步的嘗試和努力。在這樣的觀念之下,孩子總是不自信、不敢去做任何嘗試,這樣讓孩子總是不敢創新,只能按照別人的想法來做事,失去自我,也讓孩子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自信消磨,成為人云亦云的人,失去了發展機會。事實上,並不是孩子真的做不到,只是他們下意識地認為自己不行。

家長要明白,"習得性無助"不是與生俱來的

"習得性無助"看起來只是讓孩子不敢去輕易嘗試,但久而久之卻會讓孩子失去很多機會,讓孩子成為普通人。"習得性無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因素造成的,家長要找出根源所在。

孩子總覺得自己不行,孩子的“習得性無助”要重視,關係孩子一生

1、以往失敗經歷的不斷積壓。

我們都清楚,失敗挫折對於個人的自信心和行為會有負面作用,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孩子長期以來就受到"失敗""挫折"的打擊,即使付出努力卻沒有得到積極的效果,這些失敗的經歷就會不斷地積壓,慢慢地就會擊潰孩子的心理防線,他們會出現自我懷疑,認為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因此最終選擇放棄,也不願意再次輕易地嘗試。

2、家長對於孩子的不當批評。

孩子對於外界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很多事情都想親自去嘗試,但是這種積極性、好奇心如果不好好保護的話也會被消磨的。有的家長在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一頓呵斥,無意之中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成長都是需要鼓勵的,如果犯錯就受到懲罰,孩子就對失敗、錯誤產生恐懼心理,慢慢地也就不願意去接觸新鮮事物,以免受到家長的責罰。

孩子總覺得自己不行,孩子的“習得性無助”要重視,關係孩子一生

3、孩子不正確的"歸因方式"。

當孩子遇到挫折、遭遇失敗的時候,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孩子就可能把這些錯誤的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的能力不夠、自己太笨等才會導致失敗,認為無論自己再去努力或嘗試都不會改變最後的結果,也就讓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丟失。

想要避免"習得性無助",家長可以學學這些技巧

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長期處於無助感、沮喪感的包圍之下,讓孩子無法正常地嘗試、常常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這樣的心理狀態會讓孩子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家長要懂得一些技巧,慢慢地糾正孩子的"習得性無助"行為。

孩子總覺得自己不行,孩子的“習得性無助”要重視,關係孩子一生

1、告知孩子,失敗和挫折都在所難免。

孩子出現自我否定、自我懷疑多半是因為經歷的失敗和挫折,因此,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失敗和挫折其實是人生的常態,也就是說任何人都無法避免出現失誤。家長可以用名人的故事、周邊人的實例或是自己的經驗來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明白,失敗挫折在所難免,重要的是要以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失敗,從中汲取教訓,這樣才能獲得成長。

2、家長要端正態度,不過於苛待孩子。

家長的行為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家長總是容忍不了孩子的錯誤、對於孩子出現的失誤進行嚴格的批評責罵,這些都會在無意中讓孩子產生錯覺,認為犯錯、失誤都是不好的、也是不被允許的,那麼他們就會盡量地去避免出現錯誤。因此家長要擺正心態,允許孩子犯錯誤,在孩子出現失誤的時候積極引導,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讓孩子也正確地接受失敗。

3、適當地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

鼓勵對於孩子來說有較大積極作用,家長不要以為這很簡單,鼓勵也是需要技巧的,在孩子成功或失敗的時候,鼓勵的方式不盡相同。家長不要擔心這會讓孩子自負,適當地給予孩子鼓勵能讓孩子保持積極性和主動性,慢慢地建立起自信心,讓孩子能夠保持這種積極的學習和探索狀態。

家長要明白,失誤、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孩子終究是孩子,我們不能總是要求孩子做到盡善盡美,試問一下我們家長何嘗是完美的嗎?所以,不要總是強迫孩子、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而是要積極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培養孩子獨立成長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有強硬的盔甲去面對生活中的唇槍利劍,成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勝者。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