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什麼樣的父母,這事由不得你,經濟學說了算

你想做什麼樣的父母,這事由不得你,經濟學說了算

今天的這篇文章,不討論什麼是最好的育兒法,而是提出,其實你已經下意識地選擇了對孩子最好的育兒法,而且這種選擇會受到經濟力量的影響。

同時帶著你一步步剖析,你下意識選擇的是什麼育兒法呢?寬鬆型?權威型?專制型,還是不參與型呢?你為什麼會這樣選擇,還有更好的選擇嗎?經濟學是如何影響你的選擇的呢?

這種極具大視野的文章很少見,如果你有幸讀到,請務必認真讀下去。

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們如何做出選擇。社會學研究的是人們其實並無多少選擇餘地。

——經濟學家James Duesenberry

1

最近在讀一本書,《Love, Money & Parenting》,即《愛、金錢、和孩子》。兩個作者分別是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和美國西北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馬賽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這本書不是在討論“怎樣才是最好的育兒法”,而是提出,大部分父母其實已經下意識地選擇了對孩子最好的育兒法,而且這種選擇會受到經濟力量的影響

比如說,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感覺育兒壓力越來越大,為什麼從前的孩子可以自由玩耍,現在的孩子卻不得不面對無窮無盡的補習班呢?為什麼國內流行“雞娃”(即給娃打雞血),虎媽,狼爸?為什麼美國也出現了在娃身後不斷盤旋為之鋪路的直升機父母?

因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的目標很簡單:讓孩子未來過得幸福快樂,希望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假如社會不會給弱者選擇,假如弱者根本就不可能幸福快樂,那麼孩子就必須成為強者。沒有第二條路。這是唯一的道路。

從本質上來說,父母選擇怎樣的育兒方式,不取決於父母小時候的經歷,而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現在與未來的預測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一個社會越是:①貧富差距大,勝者通吃敗者窮死;②教育回報大,而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非常稀缺父母就越可能“主動推娃”

而一個社會越是①貧富差距小,再分配後弱勢群體福利多,②教育回報不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比較多父母就越可能推崇“自由快樂教育”。

下面總結一下書裡解答的三個問題——

你是,或者未來可能是,什麼樣的父母?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了這樣的父母?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2 你是,或者未來可能是,什麼樣的父母?

先來做個小測試,即使你還沒有孩子也可以測測看——

Q:你覺得最應該培養孩子的什麼特質?(單選題)

A,獨立性 independence

B,想象力 imagination

C,懂事聽話 obedience

D,勤奮努力 hard work

假如你選擇了“獨立性”或者“想象力”,那麼你最可能是“儘量不干涉孩子的選擇”的寬容型家長

假如你選擇了“懂事聽話”,那麼你最可能是“孩子想啥不重要,重要的是按我說的做”的專制型家

假如你選擇了“勤奮努力”,那麼你最可能是“孩子需要引導和影響,要說服他們做正確的事”的權威型家長

家長其實可以分為四類,根據“對孩子的嚴格程度“,是否嚴格確保孩子做到應該做的、正確的事,“對孩子的支持和回應程度“,是否積極地支持和回應孩子的需求”兩個來分。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最糟糕的父母是“不參與型”(uninvolved),就是不嚴格(因為壓根不管教),也不支持不回應孩子的需求,放孩子自行成長(自生自滅)

嚴格要求孩子,但不太支持和回應孩子需求的,是專制型(authoritarian)父母。這類父母最重視的是規範孩子外在的言行,孩子必須嚴格遵循父母的指示行事,絕不允許忤逆。解釋是多餘的,服從是必須的。

寬容,不太要求孩子,對孩子的需求會積極支持和回應的,是寬容型(permissive)父母。這類父母對孩子抱有極大的樂觀主義精神,相信只要給孩子提供足夠資源,靜待孩子成長,孩子自然會走上正確的道路。

對孩子有很高要求,同時對孩子的需求也會積極支持和回應的,是權威型(authoritative)父母。這類父母重視影響孩子的內心價值觀,認為要給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同時也會努力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麼要求,以便讓孩子內心接受這些要求,乃至內化成自律標準。權威型父母以引導為主,但在非常重要的事情上也會偶爾採用強制手段。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權威型父母,往往是虎媽雞娃的主力。而假如權威型父母在育兒上投入得足夠多,就可以晉升為“精細育兒”( intensive parenting)——書裡給“精細育兒”定的典型標準是,父母每週和孩子至少討論一次孩子在學校的狀況。

估計大多數中國家長都驚呆了,什麼?這就算精細育兒了?難道不是每天至少問一次孩子今天學了啥?學得怎麼樣?老師表揚你還是批評你了?你有沒有拿到一百分?為什麼沒有拿到一百分?嗯?

這就是歐美為什麼覺得我大中國全是虎媽的原因……

經濟學家還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重視“勤奮努力”的家長(其中大多是權威型)所佔的比例,和顯示貧富分化的基尼係數是成正比的。一個地方的貧富分化越嚴重,那個地方的家長就越是以“拼命工作”為首要美德。

90% 的中國和俄羅斯受訪家長讚許“勤奮努力”。只有15% 的俄羅斯家長和23% 的中國家長最重視“想象力”。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而像瑞典、挪威、芬蘭這些北歐國家,貧富分化不那麼嚴重,人們也就不那麼重視努力工作——這並不是說北歐人都是不肯工作的懶人,而是他們傾向於把“想象力”這些“奢侈品”,放在比“勤奮努力”更重要的位置上

也正因如此,北歐盛產寬容型父母,寬容程度到在國內看來絕對是“教出熊孩子的熊父母”的程度。

書裡舉了瑞典為例子。瑞典人不贊成體罰,不贊成口頭責罵,不贊同給孩子壓力,孩子十三歲前不會被打分,甚至不贊同約束孩子——孩子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嘛。學齡前的孩子怎麼可能安靜地坐在桌邊呢?那不是虐待兒童嗎?

作者齊利博蒂曾經和瑞典朋友一起去家庭野餐,結果瑞典朋友的四歲孩子開始鬧脾氣,不想野餐,想去做別的事情。然後父親的反應是什麼呢?“不好意思,我兒子壓力太大了”。

於是野餐結束。齊利博蒂目瞪口呆地心想,“這時候難道不是應該告訴孩子,‘乖,我們正吃飯呢,忍一忍’嗎?”

還有一回,齊利博蒂去另一戶瑞典人家裡拜訪,主人家的六歲孩子衝客人喊,“閉嘴!我在看電視呢!”瑞典父母們笑了一下,然後溫和地建議說,咱們成年人要不就換個房間聊天吧,免得打擾到孩子看電視

全世界的孩子每週花多少時間做作業?上海學生每週13.8小時。美國學生每週6小時。英國學生每週5小時。北歐學生每週3小時——而且還有些家長抱怨工作量太大,建議完全免除家庭作業。

難道北歐人基因裡天然就寫著佛系,中國人基因裡天然就寫著推娃?

並不是。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3 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了這樣的父母?

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華字典1998修訂本

影響父母決策的最深遠力量,就在經濟因素裡。當然文化和價值觀也會影響父母,但經濟因素也能影響文化和價值觀。

舉個例子,專制型父母曾經佔據主流,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少父母選擇專制?

因為專制父母在過去的世界是行得通的。人們的生活曾經圍繞著家庭進行,一個人一輩子都很少背井離鄉,孩子們往往子承父業,或者和父母一起耕種家裡的田地,一起在家裡織布餵豬。孩子時時刻刻在家長的眼皮下,令行禁止是可能的,專制育兒也是可行的。

但現在的情形完全不同。

孩子要在遠離家長的地方,學著家長不懂的課程,最後在遠離家長的地方,做著家長沒做過的工作。家長不能再時時刻刻陪伴在側,學業和事業都要靠孩子的自覺與自律。

於是“我說你做”的專制育兒行不通了,因為孩子需要自己獨立做出很多決定。

所以,家長必須說服孩子,必須能影響孩子的內在價值觀,才可能讓孩子“自我驅動”,取得成功——這是權威式育兒

或者,家長只能提供足夠的支持,等著孩子自發形成良好的價值觀,然後“自我驅動”,取得成功——這是寬容式育兒

那到底選權威還是寬容呢?

對父母決策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

第一個就是長大後的貧富差距是大還是小

第二個因素,就是教育回報率是高還是低,以及優質教育資源是稀缺還是普遍

作者發現,“經濟不平等”比“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影響更大。人人都窮的地方,可能窮則思變,但也可能大家都窮得安貧樂道。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卻一定會激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強烈願望。

在貧富差距小,且優質教育資源比較廣泛分佈的地方,寬容型父母就會佔據主流。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作者德普克來自德國。他小時候的德國有如下特點:

上啥大學對未來影響不大。大學全免費,水平差不多,只要一個人能通過高中考試,那麼上哪裡都行,簡單地說,十八歲前做的大多數事情對未來沒有長久影響,只要最後60分通過就好;

上大學,對未來影響也不大。那些德國孩子往往上職業學校或者學徒項目,最後在家裡附近的汽車廠當工人,賺到的薪水也挺好,和教師甚至醫生賺得差不太多。而且工人的社會地位也不錯,並不會低人一等,失業率也低。總之,讀書不好,不影響過上體面生活。

在這樣的環境裡,德國父母自然樂於給孩子無憂無慮的童年。孩子們常常自己在外面玩到太陽落山,想去朋友家就去朋友家。家長既不給孩子檢查作業,也不給孩子安排課外班,一切順其自然。

許多現在的北歐國家也是如此,貧富差距小,學校之間差距也小。於是北歐父母佛系寬容,讓孩子們快樂,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和獨立意識,等待孩子自己去發現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在學校表現出色不是頭等大事,在學校暫時落後也不是世界末日。

因為有足夠兜底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人生中會得到很多的“第二次機會”,一開始失敗了沒關係,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那,如果在貧富差距大,教育回報率高,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地方呢?

這時候,努力推娃的權威型精細育兒,就可以顯出優勢了。

優勢一

精細育兒會提升孩子的學業成績。

比如說,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數據顯示,精細育兒教出來的孩子大多是成績最好的。研究者檢驗了11個地區的數據,其中9個地方,精細育兒明顯提升了孩子成績(香港、澳門、韓國、智利、匈牙利、意大利、墨西哥、葡萄牙、克羅地亞)。

以韓國為例,非精細育兒的孩子的數學平均分為540,而精細育兒的孩子數學平均分為563分,相差23分。閱讀和科學成績也有類似的差異,閱讀差24分,科學差22分。

只有比利時和德國是例外,在這兩個國家,精細育兒的加分效果幾乎為零。

是因為精細育兒的父母往往學歷高基因好嗎?不是。擁有兩個高學歷的父母,只會讓孩子的數學成績平均提高7分。而父母採用精細育兒,則能讓孩子的數學成績提高20分以上。因此,與父母的教育水平相比,精細育兒能更顯著地提升孩子的成績

於是,教育資源競爭激烈的地方,精細育兒就會成為主流

。比如說,法國和日本的經濟不平等程度並不高,但由於存在著遠超出平均水準的少數“頂尖大學”,從這些大學畢業意味著極高的人生起點。結果是,為了競爭這些稀缺的名額,法國和日本的家長們大多數傾向於精細育兒。

美國也同樣如此,每年美國家長們為了把孩子送進常春藤名校真是絞盡腦汁,同時,美國的經濟不平等還高於法國和日本,這就讓美國的家長焦慮程度甚至更高。日本和美國都有家長從幼兒園就開始推娃——努力上一流幼兒園,才能上一流小學,才能上一流中學,才能上一流大學。這是一個早早開始的漫長而殘酷的競賽。

中國的情況不必說了,大家都懂的。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優勢二 權威型育兒會促使孩子的階層向上流動,讓子女最終處於比父母更高的社會經濟階層。

英國的研究結果是,在寬容、專制、權威三種育兒方式裡,寬容型育兒是最難讓孩子階層向上提升的。相比寬容型育兒,專制型育兒把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增加了7% ,權威型育兒把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增加了13%。

也就是說,“階層向上流動”對孩子未來的幸福越重要,家長們就會越努力地推娃。

其實父母並不享受推娃,即使在中國,網上也流傳著各種“輔導作業心肌梗塞”的黑色笑話。推娃需要父母付出高昂代價,經濟上要支付昂貴的補習費用,還要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去陪伴引導,孩子的反抗也會惡化親子感情,過大的壓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不好……

然而在某些地方,考慮到孩子的未來,推娃的投入又是完全值得的

孩子成為一個平庸的藝術家,在哪個社會里都算不上太好的事。但在一個沒有安全網的社會里,這種未來就顯得尤其糟糕,隨之而來的貧窮、社會排斥和健康問題,都可能是致命的。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4 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有個看法是,雖然推娃讓娃也痛苦,家長也痛苦,但是對某個國家或地區來說,推娃加強了整體競爭力。因此,推娃是一種“必要之惡”。

並非如此。推娃也許對於家庭來說是“局部最優策略”。但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卻不是“整體最優策略”。

精細育兒需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貧民可能完全支付不起,從而導致有些孩子從出生起就註定失去了機會。中產也可能支付得極為吃力。

由於富人也在搞精細育兒,於是許多育兒服務的價格就會向著富人願意支付的價格不斷上移。就像房價最終取決於“少數富人願意支付的價格”,而不是“大多數想買房的人能支付的價格”。育兒服務的價格趨勢也是如此。

對社會的第一個後果,就是許多人的生育意願大為下降 ——家庭支付不起多個孩子精細育兒的代價。有個研究比對了中國在獨生子女時代,那些碰巧生下雙胞胎的家庭後續,發現雙胞胎比獨生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要低40% ,上高中的可能性也明顯要低。這個時代已經不是靠體力掙錢,而是靠教育和頭腦掙錢,所以很多家長會認為,

精養少數娃的經濟回報>粗養多個娃的經濟回報

但精細育兒實在太累。就像電影院裡原本大家都坐著看電影,忽然有人站了起來……最後所有人都站著看電影,電影不會因此變好看,看電影的人都疲憊不堪,有些人索性不再帶下一代入場……最後,電影院的總收入不增反減了。

對社會的第二個後果,就是產生了很多無意義的內耗 ,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認為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在商業世界中,外部性的一個常見例子是汙染與公地問題。如果一個工廠的汙染對其鄰居的健康和福祉產生了負面影響,或者如果許多漁船在同一海域拼命捕魚而導致魚類種群枯竭,那麼自由放任並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當某些人為規定的名額提前透支了下一代的機會和潛力時,外部性也就產生了。

原本某個技能孩子只要掌握到6分就好,然而由於教育和階層流動只留下了一道窄門,於是為了擠過窄門,孩子們不得不紛紛把技能練到9分。所有人都竭盡全力,為的不過是留在原地。

為了增加這意義不大的三分技能,孩子們額外付出了想象力的代價,創造力的代價,抑鬱焦慮的代價,缺少鍛鍊容易近視的代價……而最後,這場零和遊戲裡,依然只會有少數贏家。

不僅如此,由於機器人的飛速發展,幾十年後,許多現在最有聲望的職業可能會走下坡路。放射學、外科手術、律師、飛行員、金融從業者……都可能面臨危機。只有少數頂級從業者能繼續成功。而對程序員、數學家、工程師的需求將繼續增長。主修“正確的專業”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而一些拼命努力進入“正確的學校”,卻選修了“錯誤的專業”的孩子和家長可能會失望地發現,多年的不懈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孩子的職業前途不如預期的那麼光明 。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5 有別的路可行嗎?

北歐有個不走尋常路的奇葩——芬蘭。芬蘭的孩子,似乎“不需要很麻煩很累就可以考高分”。

芬蘭的貧富差距較小,優質教育資源也比較平均分佈。芬蘭的教育系統,是低競爭和低壓力的。芬蘭小孩在幼兒園只是通過遊戲來學習,正式上學後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鎮, 從小學到大學,學校的教育質量差異都不大。

芬蘭學校不搞排名,孩子們不會收到數字評分,家長們也不知道孩子學得如何。教師的確會定期進行考核評估,但只有老師會得到關於某個學生的"非常好"或者"需要練習"的反饋。評估的目的是更好地因材施教,不是為了給學生排名或督促他們更努力地學習。

芬蘭孩子也需要參加兩次重要考試,類似於中考和高考。但因為高中教學質量相差不太大,所以中考壓力並不大。至於芬蘭的高考,則不但要考察學術問題,還要

考察學生理解和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比如討論失業、節食、政治、體育道德、甚至流行樂等問題。

學得差的孩子不會被留級,而是會得到更多關照。而且由於學校專注於支持差生,所以輟學率也很低。

這樣教出來的芬蘭孩子,成績居然很不錯。

在2015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裡,芬蘭孩子排在第五位——低於新加坡、日本、臺北這些精細育兒高發區,但贏過了澳門、香港、中國的北京-上海-江蘇-廣東(B-S-J-G)、韓國這些同樣精細育兒為主流、大人小孩都非常拼的地方。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同時,芬蘭人成年後的工作能力也不錯,儘管工作時間比美國和中國的工人要短,但芬蘭在創新能力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芬蘭人做對了什麼?又快樂又高分的教育是怎麼能存在的?

答案是,芬蘭極其重視教師的水準。所有芬蘭教師都必須至少擁有碩士學位。教師在芬蘭的社會地位極高,很受尊敬。結果是,芬蘭碩博們最喜歡的職業之一就是教師,每年申請的人大排長龍,這又反過來讓芬蘭可以挑出最優秀的人才當教師,從而又進一步提升了芬蘭教師的聲譽和社會地位。

芬蘭教師的工資只是平均水準,但由於工作環境好,內在滿足感高,教師依然是很受歡迎的職業,人才也很少流失。這些一流人才能想出各種辦法,讓聰明的孩子有機會自由發展,讓慢熱的孩子有機會繼續追趕。

總而言之,提升教師水準,是一條可行的辦法

還有四條很重要的辦法:

一是降低貧富差距,增加社會流動性

二是改變教育系統,讓高質量的教育資源,能惠及更廣大的群體

三是廣設便宜而可靠的托兒服務和公立幼兒園。高質量的公立托兒服務讓貧窮父母(特別是單身母親)有機會去打工改善家庭經濟,同時也讓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兒童有機會接觸彼此共度時光。這也是北歐長期採用的做法。

四是對弱勢家庭的孩子進行早期幫助。在美國,許多研究發現對底層幼兒與家長的早期干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孩子後來的學歷和收入都更高,更健康,親密關係更幸福,犯罪率更低,失業率更低,更不可能依賴福利。

比如佩裡學前教育項目(Perry Preschool Project)就讓參與的孩子暴力犯罪率減少了65% ,被拘留率減少了40% ,失業率降低了20% ……孩子們的未來改善了,而社會也從中獲益:得到了良好的人力資源,且節省了法律系統和警務監獄系統的開支。

但這些辦法,都是政策制定者才能做到的事。

過度養育並不是好事,而且也正在讓整個社會都付出代價。然而,要改變這一切,靠強制號召家長“快樂養育”是沒有用的。唯有整個社會的現狀和未來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才有可能讓家長改變養育方式,因為那時,家長對孩子未來的預期改變了。

至於家長們,咱們就……看開一點吧。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事由不得你,经济学说了算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育兒策略。這個時代的精細育兒,至少好過之前的專制育兒。也許等現在的孩子長到為人父母時,社會能變得更適合“快樂寬容育兒”。

至於此刻此地,大勢所趨,該上的補習班還是上吧。拍拍自己和孩子的肩膀,都不容易

- END -作者丨遊識猷,果殼主筆文章來源| 本文轉自「養個智人」,ID:yanggezhiren,科學+育兒+吐槽=從零開始

  • 家庭教育理念 | 什麼?最糟糕的家庭教育竟然是,孩子有難題,你剛好有答案

  • 國內教育觀點| 北大院長面試學霸:“他們太像了,就像一個模具打造出的傢俱”

  • 放眼世界|未來中國孩子遇到美國孩子,究竟誰會贏?

  • 放眼世界 | 豆瓣9.2,刷屏的“他鄉的童年”究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 放眼世界 | 哈佛教授夫婦歷時47年研究,全世界的育兒方式都在這裡了!
  • 放眼世界| 郝景芳:中國教育還缺什麼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