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摘要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以色列歷史學家。

他的另外兩本《未來簡史》《今日簡史》會在之後被我介紹。

人類自遠古時代直到今天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明,背後最深層最根本的動力,在於以想象力為驅動的認知革命。

《人類簡史》分為四大部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和科技革命。

第一部分:認知革命。

在歷史上,其實還存在過其它的“人”種,比如中東和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比如大洋洲的丹尼索瓦人。但是他們都被我們的祖先消滅了。赫拉利告訴你,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的祖先擁有一種更加發達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他介紹了一個非常形象也非常有趣的理論:八卦理論。

所謂認知革命,就是指“智人”這種動物有發達的語言能力,超過了一般動物“河邊有隻獅子”的表達水平,它能八卦自己(指自己人)。而藉著八卦自己的能力,智人培養出了描述虛擬對象的能力。而有了描述虛擬對象的能力,使得我們的祖先可以共同相信一件事物,這就讓他們有可能跨越150人門檻,組建起復雜的社會,發展出高度的文明。

從猿猴到人的基因進化經過了200萬年,這中間猿人的生活方式沒有本質變化。但是智人出現到現在也就7萬年,人類的生活方式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這個物種向前邁進不再依賴基因突變,而是依賴分工合作。

第二部分:農業革命。

從採集時代到農業社會,人類的個體實際上是在經歷退化,為什麼人類還會向這個方向演變呢?答案就是,農業社會讓智人繁衍後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農業革命看起來是一次進步,但對人類個體來說,實際上卻是巨大的陷阱。農業革命看起來像是人類成功地馴化了某些農作物和牲畜,實際上反過來說,其實也可以說是這些農作物和牲畜馴化了人類,它們逼迫人類每天都必須為它們的成長服務。而且,農業的發達使人類創造出了社會、國家、階級和宗教,從而也就有了階級壓迫與宗教戰爭。人類整體的確通過分工合作得到了飛速進步,但是每個個體的苦難卻增加了。說白了,農業革命就是以大部分人的悽慘處境換來了小部分人成為至高無上的統治階級,並且奴役大部分人去創造了文明。

這就涉及到赫拉利所講的,農業革命帶來的人類想象力的第二次飛躍。

第一次飛躍就是所謂的“認知革命”,人類通過“八卦”發展了想象虛擬事物的能力,因而也就能超越部落族群的“150人”門檻。

第二次飛躍指的是,人類可以通過想象力,建構一種虛擬的政治秩序。就像古埃及人之所以服從法老的命令去修建金字塔,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害怕法老的權威,還是因為他們真心相信法老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為法老修建金字塔是服從神意秩序的一個部分。

赫拉利說,我們生活的社會秩序,其實歸根結底都源自想象,這個理論有三大重要體現:第一、想象構建的秩序跟現實世界是緊密結合的,所以你很難發現。第二、想象的秩序塑造了人的慾望。第三、想象的秩序把人和人連接在一起。

所以最後赫拉利總結說,身為人類,我們不可能脫離想象所建立的秩序。每一次我們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牆、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了另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範圍稍稍加以擴大。而縱觀歷史,人類在想象秩序時,特別擅長於想象高等和低等的差別,比如白人比黑人高級,男人比女人高級,還給出了無數的論證。實際上,這些論證都無關正義,它們只不過是想象的衍生品而已。


第三部分:人類的融合統一。

赫拉利認為,從公元前1000年開始,出現了三種有可能真的讓“全人類恰好想象到一起”的秩序,讓人們相信全球同胞有可能在一起,由同一套規則管轄。這三種秩序分別是金錢秩序、帝國秩序和信仰秩序。

金錢的本質在於,它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它跟宗教的最大不同就是宗教只有自己信,而金錢人人都信。你相信它能換物質財富,我也相信。就算我們互不相識,不清楚彼此的人品,但光憑這種信任,也就是你付了錢,我們就能展開合作。

第二種秩序是帝國秩序,說白了就是暴力秩序。這個也好理解,金錢的邏輯誰都懂,刀劍的邏輯也是誰都懂。但是,帝國不僅僅依靠暴力統治。它同時傳播統一的法律、文字、語言和貨幣,乃至共同的文化。而且多數帝國的精英本身也相信,自己是在為了所有帝國子民的整體利益謀福利。

第三種秩序則是宗教秩序,或者說信仰秩序。其實信仰這種事情,從遠古時代就開始了。我們之前說過,我們的祖先智人有能力想象虛擬事物,他們自然會運用這種能力去想象一些真實世界中不存在的東西,比如鬼神,比如上帝,由此也就有了多神教、一神教、自然崇拜或祖先崇拜等不同類型的宗教。

其實很多現代社會的理念和價值觀,本質上也是信仰。比如歐洲近代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它其實就是崇拜人性,把人性神聖化。社會人文主義也是這樣。他們相信平等是最重要的價值,所以他們反對富人有特權,因為這代表對金錢的重視超過了對人性的重視。同理,現代社會對人權、自由等等這些價值和推崇,本質上都是信仰秩序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科學革命。

前三部分都是靠想象,只有這一部分是真實的基礎。

所謂科學,本質上就是一種知識體系。然而這個知識體系為什麼能夠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和破壞力,引爆原子彈,把人類送上月球呢?赫拉利說,這是因為科學知識體系跟此前的一切知識體系有三大不同:

第一是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第二是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所謂“觀察”,其實就是驗證。第三是運用已有理論取得新能力。古代社會的創新基本上是隨機的創新,也就是在勞動過程中,偶爾有手工藝人發現,這個工具這樣改良效率更高,然後它就作為一套口耳相傳的心得體會被記錄下來了。但是現代科學卻可以從已有理論出發,總結規律,向我們指明創新的方向,而不是靠手工藝人的靈光一現。

但是科學革命也給人帶來了新的想象方式,那就是大家都相信,科學技術可以不斷進步,人類社會也就能夠不斷向前發展。實際上,這個信念已經成為人類社會運行的基石。

赫拉利同時指出,科學革命跟歷史上所有革命一樣,它本身是人類想象力不斷飛躍的產物,也會帶來巨大的物質利益。但是,這種飛躍對於人類的單個個體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總結

《人類簡史》用一種物種研究的視角來縱覽世界歷史,勾勒人類進步發展的本質。說白了,我們這個物種就是一種同時活在想象和現實中的物種,這種生活在“雙重現實”中的能力讓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讓我們的大部分個體陷入更悲慘的處境,從古代被神權和王權壓迫的農民,到現在被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剝削的勞工,無不如此。每一輪革命和飛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個模式,反而是把這個模式的利和弊推到更極端的地步:人類的想象力越發達,每個個體面臨的苦難就越深重。

赫拉利得出這個結論,不是為了危言聳聽也不是為了沽名釣譽。他沒有興趣用激發你焦慮的手段喚起你對他的認可,他的目的是為了替全人類前瞻未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今天的科技進步已經走到了這麼一個節點:人類有可能越過生物的邊界,利用技術手段改造自身,完成下一步演化。換句話說,物種演化的方式過去從基因演化進步到了分工演化,今後可能繼續從分工演化進步到技術演化。這背後恰恰隱藏著更深刻的危機和變革。

赫拉利的觀點是,每一次革命和飛躍的背後,都隱藏著人類個體遭受的巨大苦難,這一次也不會例外。如果人類中的少數群體真的能夠用技術改造自己的身體和心智,成為永生不死或者記憶力如同電腦一般的超人,那麼階級不平等將會擴大為物種間的不平等,屆時大部分人的苦難也許比歷史上數次變革時期的苦難更為深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