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創】乾隆嫌他不中用!於是,成就他成為了一代考據學大師

那些書法家們~第342篇

【原創】乾隆嫌他不中用!於是,成就他成為了一代考據學大師

王鳴盛生於貧寒,耕讀傳家,他有一詩,從中可窺他的家境:

彷彿恆河照影頻,

柴門鵝鴨鏡塘濱。

松菊繞徑欣重到,

芋慄開園未厭貧。

久矣秋蓬成倦客,

偶然晝錦詫比鄰。

他時定剪黃茅屋,

一卷農書夜火親。

故事:【原創】乾隆嫌他不中用!於是,成就他成為了一代考據學大師


王鳴盛四歲開蒙讀書,後從沈德潛學詩。沈德潛六十七歲高齡才得中進士,乾隆帝喜其詩才,稱其“江南老名士”。因為為徐述夔詩集作序,死後遭罷祠奪官。沈德潛選印了一部《江左七子詩選》,七人中,除王鳴盛外還有錢大昕、王昶。王鳴盛十七歲補諸生二十三歲中舉人,三十三歲中了進士,名列一甲第二名榜眼,例授翰林院編修。

翰林院掌院學士蔣溥,對他尤其器重。在翰林院歷次京察考核中,王鳴盛都位列一等。乾隆二十四年,三十八歲的王鳴盛即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欽點外放王鳴盛擔任福建鄉試正考官。王鳴盛此時擔任福建鄉試正考官,得意之外必有失意,問題出在錦衣回鄉。福建鄉試結束後,王鳴盛回嘉定故里探親。有衣錦還鄉之得意,光宗耀祖之榮光。省親完畢的王鳴盛剛剛回京覆命,就被江西道監察御史羅典參本彈劾了,御史羅典與王鳴盛是翰林院的同僚。羅典指責王鳴盛在擔任福建鄉試考官公務完畢後,沒有立即回京覆命,不以“王事”為重,回蘇州重金買妾。為“大不敬”。“大不敬”三字可重可輕,輕則罷官走人,重則株連九族。

故事:【原創】乾隆嫌他不中用!於是,成就他成為了一代考據學大師


乾隆接奏章後,令王鳴盛回奏自辯。王鳴盛稱:“臣近四十,先有兩子,相繼痘殤,現存一子,尚在襁褓。臣父母年老,望孫情切,於臣未抵家之前預買一妾,臣起程後,陸續另僱船支(只)騾轎,遣僕婦伴送來京。臣抵京覆命之後,妾與隨後亦到,以致該御史訪聞入奏。臣身奉恩命,理應避嫌,乃並未阻止,實屬糊塗冒昧,仰懇皇上將臣交部議處。”乾隆受到王鳴盛的辯護折後,交部嚴察議奏。結果,王鳴盛著銷去加一級,仍降二級調用,令王鳴盛在京候補。其實,就在羅典參駭王鳴盛時,乾隆就用硃筆在王鳴盛的請安帖上批道:“不中用的,文佳而人太拘謹。再看!”至於羅盛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不得而知,不好臆測了。

故事:【原創】乾隆嫌他不中用!於是,成就他成為了一代考據學大師


乾隆二十五年四月,王鳴盛補缺擔任了光祿寺卿的職務。從乾隆十九年至二十四年,王鳴盛從翰林編修做到了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仕途一片坦蕩,其升官之快,令人歎服。可是,因為不謹慎,授人以柄,被乾隆認為“人太拘謹”的人犯了一個不值當提的錯誤,降為從三品,而光祿寺卿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饈,與王鳴盛志向不符。乾隆二十八年,王鳴盛母親病故,告假回家丁憂。從此王鳴盛不再出仕,一心閉門讀書,考史著書,主動結束了他的仕宦生涯。

王鳴盛此人,其實很節儉樸素,一生無任何聲色犬馬的嗜好,環繞他周圍的都是圖書。他嗜書好學,僅左圖右史而已。他從孩童至垂垂老矣,無一日不讀書,無一日不執筆。中間只停了兩年,六十八歲時,他雙目忽然失明,得到湖州一位醫術高明的先生醫療,花了兩年時間,用針灸治好了他的雙目,使他又能著書如常時。致仕後,王鳴盛從不主動與當地豪紳相交往,也不與朝中權貴通音信。他寧作寒士,不為門下客。對好學後進獎掖有加,跟隨他的弟子甚眾。

故事:【原創】乾隆嫌他不中用!於是,成就他成為了一代考據學大師


對於文人來說,明清之差別,明有王陽明,清只能玩玩考據。康乾時期的大興文字獄,逼的文人無法在哲學上有出息,又加以八股取士的禁錮,天下讀書人不讀史,不讀哲學。前四史、《新五代史》還能為八股所用,而其他各史少有人問津。《明史》更是避之不及。前四史、《新五代史》因做文章需要,讀的人還多,其餘各史讀的就不多了。王鳴盛從學於惠棟,惠棟乃東南經學大家,受他的影響,王鳴盛於精研經學之外,又轉入考史研究。王鴻盛讀十七史,考十七史,更有一部一百卷的《十七史商榷》,令文人瞠目。

王鳴盛說過:“好著書不如多讀書,欲讀書必先精校書。校之未精而遽讀,恐讀亦多誤矣。”學問之道,務必求實。看當今讀書入,尤其是藝術圈的人,讀書幾成虛設,如蜻蜓點水,一沾就跑,自以為學術無雙。談到史學,更需要資料的可信度。而史學只治不論,似乎沒什麼意義。治史的目的,一是保存前人;二是為什麼保存前人?就是從前人的得失中總結經驗,以備後人借鑑。議論的準確與否,直接與史料相關聯。所以,王鳴盛在談到姜維時說:“姜維之於蜀,猶張世傑、陸秀夫之於宋耳。”拜讀《三國志》及《宋史》,對王鳴盛的此一議論,感慨頗深。


故事:【原創】乾隆嫌他不中用!於是,成就他成為了一代考據學大師


東晉王導,歷代稱頌,被譽為“江左夷吾”。夷吾是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的名字,成就了齊桓公霸業。後人多在詩文中用“夷吾”二字稱有輔國救民之才的人。王鳴盛以為:“王導傳徒有門閥顯榮、子孫官秩而已,所謂翼戴中興稱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他認為“導之庸鄙無恥甚矣”!

王鳴盛著述宏富,著《尚書後案》30卷及《後辨》1卷,晚年仿顧炎武《日知錄》著《蛾術編》100卷,對我國古代制度,器物、文字、人物、地理、碑刻等均有考證。早歲論詩,溯源漢魏六朝,宗仰盛唐;中年喜白居易、蘇軾; 晚年獨愛李商隱,李商隱困頓不得志,故其詩寫得纏綿悱惻,更能引王鳴盛共鳴。

故事:【原創】乾隆嫌他不中用!於是,成就他成為了一代考據學大師


王鳴盛能畫善書,他的書畫為世人所讚許,山水、花鳥皆能入品。書法長於行書,講究筆法應學治史,要直筆、不宜曲筆。他筆走意隨,神采畢現,灑脫自然。他的有館閣態、但無館閣之俗氣。

王鳴盛(17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清代官員、史學家、經學家、考據學家。字鳳喈,一字禮堂,別字西莊,晚號西江、西沚居士。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上海市嘉定區)人。

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

故事:【原創】乾隆嫌他不中用!於是,成就他成為了一代考據學大師

盧秀輝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