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養方式的思考:經濟影響著父母的育兒差距,各國皆如此

我們小時候和父母那一代小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沒那麼上心的,對上學的態度基本上就是,能上就上,上半道不想上了就回家做別的。過去,老師的工資和工人差不多,我爺爺是廠長和教授的工資是一樣的,一個月幾十塊錢。整個社會上大學和不上大學,回報是差不多的,都是按照級別來領工資。所以,那時候家長的教育方式比較鬆散,沒有學區房這一說,老師的壓力也不大。

隨著生活差距的拉大,能掙錢的一個月掙幾十萬上百萬,不能掙錢的一個月兩三千勉強養家餬口,人們慢慢地就意識到了教育的投資回報非常大。上一個好的大學和不上大學收入天壤之別,所以家長們都開始使勁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越來越密集,密集型教育開始興起,“直升機父母”越來越普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頭頂,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馬賽厄斯·德普克和美國耶魯大學法布里齊奧·齊利博蒂兩位教授,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直升機父母”越來越多這個社會現象,不僅和文化傳統有關,和經濟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關於教養方式的思考:經濟影響著父母的育兒差距,各國皆如此

最主要的三種教養方式

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父母在疼愛與合作的基礎上,建立起與孩子的關係,並創造一種持續的教養氛圍,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主要的教養方式有以下三種。

(1)專斷型

顧名思義,專斷型的教養方式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對孩子嚴格控制。父母把孩子的遵從看作美德,當孩子的行為和信念與父母理解的正確發生衝突時,專斷型的父母常常會使用體罰,或者強迫性的手段來限制孩子的意志。孩子沒有發言權,父母的行為準則是不可侵犯的絕對標準。

著名的網球運動員安德烈·阿加西的父親就是一個專斷型的例子,父親在安德烈小時候就明確表示,安德烈必須要成為最好的網球運動員。安德烈的自傳中回憶,有一天他向父親表達了想踢足球而不是打網球的願望,他的父親對他怒吼:“你是一名網球運動員!毋庸置疑!”

他是一個意志堅定的父親,堅信只有自己知道怎樣是對兒子最好。專斷型的父母也並不總是很苛刻,他們可能很嚴孩子能夠幸福快樂,還希望孩子們在未來有所成就,如果父母的目標是孩子的幸福和成就,在育兒格,要求孩子服從他們,同時又充滿愛和深情,他們時刻準備為孩子做出巨大的經濟犧牲。

關於教養方式的思考:經濟影響著父母的育兒差距,各國皆如此

(2)放任型

放任型教養方式是專斷型的對立面,以孩子的意見為主導,遵循一種自由放任的方式。放任型和忽視型不一樣,放任型父母關心孩子也希望孩子好,但他們堅信給予孩子自由能更好的實現目標。父母用非懲罰、接受和肯定的態度對待孩子,對孩子的行為幾乎不做要求,避免控制孩子的行為,願意按照孩子的意願使用資源。

簡而言之,放任型父母從不專斷,不會強加給孩子任何傳統的價值觀,對孩子保持開放、關懷和支持。藝術設計師布魯斯·澤尼斯是有意採取放任型教養的例子,他是布魯克林自由學校的創始人,在這所學校,只要學生不干擾別人,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如果幹擾了別人,相關人員會召集全校民主會議。

(3)權威型

權威型教養方式採取了折中的方式,權威型父母會試圖影響孩子的選擇,但並不是像專斷型父母那樣採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通過理性、問題導向的態度來引導孩子的行為。父母和孩子是經常溝通的,溝通的過程就是用說理來推進孩子價值觀的形成。

當父母和孩子有意見分歧時,會對孩子施加堅定的控制,但並不完全限制孩子,強調自己的觀點也認可孩子的個人興趣和獨特的行為方式。權威型父母既肯定孩子的行為,也為未來的行為設定標準,使用理性和權利,努力塑造孩子的價值觀來達到目的。權威型父母和現在社會的中產階級父母所追求的目標一致,在教育回報、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和親子關係上權威型的教養方式都是最好的。

關於教養方式的思考:經濟影響著父母的育兒差距,各國皆如此

父母選擇不同教養方式的兩種驅動力

父母關心孩子現在和未來的幸福,一些父母認為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應該享受童年,不會為未來憂慮。另一些父母認為童年是播種的季節,引導孩子為成年後的成功生活進行投資。所以,有研究發現,可以將父母對孩子的愛分為兩種不同的驅動力:利他主義和父愛主義。

  • 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的父母從不逼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他們更願意看到孩子開心。所以利他主義的父母,總是準備著採取對他們來說成本高昂(金錢和內心的不悅),但卻能增進孩子快樂的行動。

成本高昂的行動,可能是為了陪孩子去他們喜歡的迪士尼而決定犧牲自己的爬山計劃,或者放棄去看電影,選擇呆在家裡陪孩子玩耍。作為父母,我們可能常常陪孩子玩一些我們並不覺得好玩的遊戲,只是希望孩子開心。利他主義也並非是為了孩子放棄一切,父母也會衡量成本和收益。比如說,比起看到女兒的笑容,下棋更痛苦無聊。

利他主義父母的特徵就是對孩子完全共情,接受孩子的意見,認可孩子的偏好。完全由利他主義驅動的父母,總會讓孩子來規劃,因而會採取放任型的教養方式,從不逼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如果一個孩子決定輟學在家去環遊世界,完全利他主義的父母是不會反對的。

雖然大部分父母都有利他主義傾向,但很少有人會完全同意孩子的意見,這是因為父母行為的第二個動機:父愛主義。

  • 父愛主義

父愛主義的父母對怎樣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和利他主義父母一樣,也很關心孩子,但他們認為孩子的行為應該受到限制,這是為了孩子好。如果他們和孩子的意見不一致,父愛主義父母會反對孩子,並試圖影響孩子,他們關心孩子也會從成年人的角度衡量孩子行為的利弊。

這兩種力量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兩種力量會同時存在於每個父母身上,只是有些父母表現的更偏向於某一種。父愛主義的父母父母隨時準備著可能會做出,減少孩子當下的快樂來獲取符合孩子長期利益的行為。父愛主義的動機,讓很多父母會採取權威型或者專斷型的教養方式,這兩種教養方式的宗旨都是會影響孩子的選擇。

關於教養方式的思考:經濟影響著父母的育兒差距,各國皆如此

和家庭教育方式有關的經濟因素

當父母決定是否要強加自己的意願給孩子,考慮的是這件事是否重要到需要付出這麼多的努力。這時,經濟不平等就成為了教養方式中的決定性因素。

1、藍領階層的收入

如果一個孩子決定輟學,去做一份低技能的工作,相比競爭性強、不平等程度較高的社會的父母,在工資差異低,藍領工人享有較高地位的社會中的父母更不擔心孩子的受教育程度。社會中藍領階層的收入決定了家庭是否焦慮,以前工人的收入和教授是差不多的,所以那時教育相對比較放鬆,因為父母承擔的起寬鬆教育的後果。

日本和中國一樣有高考的制度,考試壓力也很大,但是日本的家長只有34%認為勤奮很重要,中國有90%的人家長認為勤奮很重要。在勤奮這件事上,日本家長比中國父母寬鬆的多,因為日本人的總體收入是差不多的,家長對孩子就沒那麼焦慮。能考上大學當然最好,高中考不上大學而在家子承父業也是很普遍的,他們的藍領收入是很高的。

2、地位和社會關係的作用

如果父母生活的社會,取得一個好工作靠的不是技能或美德,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出身地位和社會關係,那麼他們也不太可能會關注孩子的教育。對於中下階層的家庭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干涉很多,因為對他們來說,一個找不到工作的孩子意味著重大的損失。

歐洲有很多貴族,他們主要教孩子騎馬、社交等,對於依靠地位和社會關係來打拼的社會,只要延續貴族的傳統,這些富家子弟找一份工作毫無困難,因為工作不取決於他們最終獲得的學位,而是取決於他們的出身。所以,他們不會在教育上使特別大的勁,只需要讓孩子延續貴族傳統就好。

關於教養方式的思考:經濟影響著父母的育兒差距,各國皆如此

3、社會是否安全

父母比孩子更厭惡風險,所以許多父母越來越傾向於保護型,缺點是孩子可能會變得怯弱。所以,環境起到了塑造激勵的作用,在貧困地區和更容易接觸到青少年犯罪的環境,可能會導致孩子做出毀掉生活的選擇,而住在中產階級的社區,風險就會小很多。

在美國,如果10歲的孩子一個人走在街上,很快就有警察來詢問:“你的家長在哪裡?”沒有家長陪著是不正常的一件事,警察看到這種是要管的,可想而知美國的社會壓力有多大,原因是美國的治安有問題。但是在歐洲,特別是北歐,芬蘭、瑞典、挪威這些國家的教育特別放鬆,到處都能看到孩子在走,這就是安全環境不一樣。

4、父母是否和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起

如果孩子長大以後都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就會更多的偏向於專斷型,通常就是一句話說了算。《紅樓夢》裡,孩子從小到大都要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家裡一定是老祖宗說了算。在美國農場里長大的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從小和父母生活在農場裡,一直到父母老去自己也成為老人,家裡就是長輩一句話說了算,這就是專斷型的土壤。

現在有很多家庭,孩子到18歲以後,基本上就離開家了,也就是節假日回來一趟看看父母,這時候的教養方式就會更偏向於權威型或放任型。

關於教養方式的思考:經濟影響著父母的育兒差距,各國皆如此

密集型教養方式越來越普遍

密集型教養方式興起:統計機構收集了人們對每天24小時的規劃信息,數據證實近幾十年來,父母在育兒上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在歐美國家,現在和80年代比起來,父母每週陪孩子的小時數,平均增長了4-5個小時。父母會拿更多的時間陪孩子游戲、閱讀和交談、指導家庭作業,“直升機父母”變得越來越多。

比起現在的孩子,我們小時候擁有更加悠閒的童年,每天寫完作業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自由玩耍,現在的孩子寫完作業就已經七八點鐘了,這也是我們的直觀感受。原因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收入的不平等在大量的國家開始激增,中國從那時候開始改革開放,全世界的收入不平等開始加劇,教育的回報率越來越高,導致人們的教養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密集型教育對成績的影響:通過統計分析發現,密集型教育對學術成績的影響非常明顯。通過國際通用評估計劃PISA中的數據對比,密集型教育的家庭比放任型的家庭平均高20分以上。尤其是在美國,美國是從放任型向密集型轉型的一個國家,密集型教育的效果非常明顯。

對於孩子完成大學教育這個指標來講,最好的是權威型,其次是放任型,然後是專斷型,最後是不參與型。權威型父母的子女比放任型父母的子女,取得的教育成就更高,最大的差異在研究生階段,權威型母親的孩子取得碩士以上學位的概率,比放任型母親的孩子高出40%。

關於教養方式的思考:經濟影響著父母的育兒差距,各國皆如此

經濟的不平等對教養方式的約束

我們發現,密集型教養方式越來越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密集型教養方式在預期回報率上面的變化。在個人層面,教養方式取決於父母的一系列社會經濟特徵,擁有不同收入和受教育父母們面對的約束差距也很大。

  • 不平等上升導致居住隔離

教養方式不僅在國家之間存在差異,在同一個國家內部也存在差異,富人選擇的教育方式系統性地和窮人不同,比如心理學家早就注意到,低收入家庭專斷型教養方式更普遍。不平等的加劇,伴隨著中產階級的消失和日益增長的居住隔離,這意味著越來越難在低收入的社區看到高收入家庭,或在高收入社區看到低收入家庭。

在不平等程度上升、隔離加劇的時期,窮人不僅在收入和就業方面落後,在育兒方面也會落後。當中上階層的父母面對不平等的增加和焦慮回報率上升時,採取了密集型教養方式,而弱勢群體進行相同規模的投資的能力可能正惡化。

  • 富人拉高了密集型教養成本

隨著密集型教育的費用越來越高,有錢人會不斷的拉高密集型教育的成本,比如高質量的兒童保育、音樂、體育等美育課程的提升或者為孩子請家庭教師。密集型的費用開始高昂,到最後工薪階層很難負擔。富人日益增長的教育和娛樂服務的需求,使得財務限制對窮人更有約束力。

除了高昂的費用,還有時間的約束。想做密集型的家長需要時間,需要很多錢,要有不上班的能力,才能做到這點。富裕的家庭可以請保姆做家務,或者選擇不上班來陪伴孩子,這些給大量的工薪階層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 代際受教育水平延續性變得明顯

經濟的不平等也會導致代際受教育水平延續性變得明顯,意思是假如爺爺是博士,父親很容易考上博士,兒子也可能是博士,假如爸爸沒上大學,兒子上大學也會變得困難,這樣一代代累計。因為你的收入沒有增加,跟不上高昂的密集型教育的費用,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陪伴孩子。

代際受教育水平延續性變得明顯,大量工薪階層的父母咬著牙也要讓孩子讀好的學校,向上流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權威型,但權威型對父母的素質要求極高,如果自己沒知識不懂怎樣和孩子討論價值觀等問題,就沒辦法做權威型。

教育程度也影響教養方式的選擇,相對於高中沒畢業的家長,具有高中學歷的父母更有可能採取放任型的教養方式,擁有大學學歷的父母極不可能是專斷型的。

結語:父母在有了孩子以後,並不會把所有的教養方式全列出來,然後對比利弊後選擇一個。更多時候,父母的選擇什麼類型的教養方式,僅僅是是因為經濟、知識和能力的侷限性這些因素,在有意無意中影響著父母的決策。如果我們有改變的意識和學習的能力,最好的選擇是做權威型父母,因為父母的接納、參與、理性控制,能幫助孩子免受家庭壓力和貧困的消極影響。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 看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