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根稻草:到底是什麼壓死了大唐這個巨大的駱駝?

大唐王朝強盛無比,無論軍事,經濟,文化還是在政治影響力都對當時乃至以後中華文明都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坊市制度加強了大型城市的管理,科舉制為後來的人才選拔提供途徑,直至今天,英國的公務員選拔也是類似制度,文化方面,不管是享譽中華的唐詩還是唐末興起的詞,都證明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最後一根稻草:到底是什麼壓死了大唐這個巨大的駱駝?

唐文宗整頓吏治

那這樣一個鼎盛的王朝究竟是怎樣由興盛走向衰落再走向滅亡的?如此深厚的底蘊是怎樣一點點消耗殆盡的?說到這就有人會想到唐中期的"安史之亂",再後來藩鎮割據,國將不國,君王無權,當然這都是原因,那到底什麼是壓死"大唐興盛的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呢?

最後一根稻草的覆滅

這"最後一根稻草"還得從這太監說起。

唐朝初期的時候,宦官是嚴禁參與政事的,但是後來,由於一些帝王寵信侍奉自己、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宦官,宦官逐漸也開始參與政事。這些帝王中就包括了唐穆宗李恆。

最後一根稻草:到底是什麼壓死了大唐這個巨大的駱駝?

宦官當政

  唐穆宗李恆在位4年,享年30歲。在位期間荒於朝政,奢侈放縱,措施不當,導致河北三鎮再度背叛,直到唐朝滅亡。朝廷內宦官權勢日盛,官僚朋黨鬥爭劇烈。而且唐穆宗後,皇帝都是宦官確立的,不僅掌握對朝臣的生殺予奪大權,就連皇帝也要乖乖地聽從他們的指揮,稍有不從,他們就可以隨意地把皇帝廢掉,甚至乾脆直接殺掉。這樣一來,誰又能把這群宦官怎麼辦呢?而他的兒子唐文宗想改變這種狀態,不想讓太監把持朝政,收回自己的權力。但是當時宦官的權力已經隻手遮天,皇帝也不能奈何,而且有時皇帝還要被其左右。


"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最後一根稻草:到底是什麼壓死了大唐這個巨大的駱駝?

苦心經營,密謀政變

為了早日擺脫宦官的控制,於是唐文宗在位期間勤勉聽政,倡導節儉,一心一意想除掉轄制自己的宦官。文宗任用宋申錫為宰相,要他秘密剷除宦官勢力(主要是王守澄),但因時機不成熟,計謀破產,死了不少人。後來,文宗生了一場病,急於找醫生正好宦官王守澄手下有個官員叫做鄭注,精通醫道,王守澄把他推薦給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藥,果然病一天天好起來。文宗很高興,召見鄭注,發現鄭注口齒伶俐,像個有才幹的人,就把他提拔為御史大夫。鄭注有個朋友李訓,原是個很不得志的小官員,聽到鄭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帶了一些禮物求見鄭注。鄭注正好想找個幫手,便請王守澄把李訓推薦給文宗,李訓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後來竟被提升為宰相。

最後一根稻草:到底是什麼壓死了大唐這個巨大的駱駝?

密謀甘露之變

文宗既重用鄭注、李訓,便準備倚重二人剪除宦官。公元835年,鄭注建議文宗剝奪王守澄的實權並將他毒死。兩人打聽到王守澄手下有個宦官仇士良,與王守澄有矛盾,奏請文宗封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帶領一部分禁衛軍。接著,李訓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權。王守澄失了兵權後,文宗給了他一杯毒酒,將其毒死。接著,鄭注和李訓計劃在下葬王守澄的時候,要求所有宦官都為王守澄送殯,然後以所率親兵懷藏利斧將其全部砍殺。但李訓求功心切,決定搶先下手。公元835年,李訓提前在宮中部署了兵力,等文宗上朝後,假稱大明宮左金吾大廳之後的石榴樹上夜降甘露,誘使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等前往,想一舉誅殺宦官。


計劃敗露,千人被斬

沒想到,被仇士良看出破綻,他們立即返回大殿,挾持著文宗直往內宮奪路而逃。待緩過神來之後,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宮,追殺所有參加預謀的官員,李訓、鄭注全家都被殺害,與事變有關無關的朝廷官員也有上千人被殺。文宗和李訓、鄭注策劃的誅殺弄權宦官的計謀徹底失敗了, 自此唐朝的朝政已經跟皇帝沒有了關係,國都之外的軍事力量被藩鎮掌控,手中的政治權力被宦官剝奪,一群沒有學識,卻掌握了皇權的宦官又如何能聽進朝中大臣的進諫?大臣無處發揮作用,朝廷越來越腐敗,漸漸就走向滅亡。

最後一根稻草:到底是什麼壓死了大唐這個巨大的駱駝?

唐朝有無數個時機興盛,這些時機都是前面皇帝鋪下的基礎,在一輪輪災難面前,唐朝的根基也越來越飄搖,而這這最後一個機會,因為一時的急功近利和疏忽,最後失去機會。唐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是什麼強大的王朝了。

唐朝的宦官勢力,直到朱溫在唐昭宗天覆三年大殺宦官後,才終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溫建後梁篡位而滅亡。一個大一統的局面被終結,中華又陷入一段長時間的戰亂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