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京日報報道《為了684個“老外”,的安康》,稱讚外籍人士隔離服務?

餘庭洋


社區如此周到服務,卻引起公眾反感,問題到底出在哪?

近日南京日報發表了一篇《為了684個“老外”的安康》的報道,本想著給街道工作人員們辛勤地工作做做宣傳,哪知卻引來了如此大的麻煩。是人辦事真有問題,還是公眾太狹隘?

個人認為,在疫情期間,給在當地隔離的“老外”提供必要的服務,是我們中國人的友善,是大國的情懷。但從報道中看,有一些字眼的確有些刺眼。

有“老外”只吃新鮮麵包,於是為確保老外每天吃新鮮的,一次只買 4 片面包,每天送上門;有“老外”要喝桶裝純淨水,一次性購買了 4 大桶幫他一桶一桶從小區門口扛到樓上;有“老外”愛購物,有一天幫他送了 20 多趟快遞;再加上給“老外”的大金毛狗找寵物旅館安頓……

怎麼看怎麼讓公眾不是味。要知道這是非常時刻,對比全國人民為疫情不得不克服生活的不便,在大家都為此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之時,如此對“老外”的周到服務真的合適嗎?也難怪有不少網友為那個只喝礦泉水的留學生叫屈。

事件爆出後,當事街道回應,他們對所有隔離的人都是這樣服務。對此我姑且相信。但是為什麼前期南京日報不報道,或者說不選取街道為本地人服務的事蹟報告,難道在這一當地很權威的媒體也認為,為“老外”提供優質服務才是可報道的事蹟?

作為一名生活在基層的民眾,接觸了不少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線基層工作人員,我能體會到他們的不易和辛苦。作為一名做了自媒體多年,由於自己的工作也常與媒體找交道的人,也知道一般的報道是如何產生的。

因此我更要問,這是一種什麼意識,竟幼稚地認為為“老外”提供優質的服務才是賣點,才是人們的興趣點?

從另一種角度,難道這就是這個媒體的出發點,知道這樣才能吸引眼球,才能獲得流量,那這樣的報道的意義地哪?

寫到這感覺自己有些寫不下去,難道正如我們很多網友說的,我們有些人需要好好補補鈣,才能讓自己的膝蓋不跪下來。

心裡已經跪了補再多的鈣都沒用!


輕風教育


建議多跑跑步吧,這樣膝蓋容易站得穩一點。

據文章說:“有的‘老外’一次只買4片面包,確保每天吃新鮮的,我們就每天送上門。”“‘老外’要喝桶裝純淨水,一次性購買了4大桶,我們就幫他一桶一桶從小區門口扛到樓上。”“有一位外國友人買了大件物品,沒有電梯,我們硬是派了兩個人抬上4樓、送進家裡。”“有個小年輕酷愛淘寶,我們有一天幫他送了20多趟快遞……”說起服務“老外”的經歷,工作組成員們個個都有很多故事。

最近工作人員又增添子新的人任務,就是幫外籍人士採購口罩等防疫物資,並快遞迴老外的家鄉。

個人的看法:有禮有節,平等互利而不是無底線無原則的“跪舔”

第一、外交往來過程中我們一向強調大國風範和禮尚往來的原則,不知道這些人有沒有關注過在外國的中國人是否在他們的國家享受到了該有的服務?如此細心周到的服務?但凡上網看看的就知道,在國外華人戴口罩的待遇是什麼?

第二、請問這些辦事人員你對自己的父母可曾這樣周到,體貼過?是否也曾為自己的父母,親人來回20多趟取快遞而不厭其煩?是否為自己的父母每天買最新鮮的麵包?

第三、都已經這麼多年了,我原以為膝蓋應該不軟了,沒想到還是有些人看到外國人就腿軟,這是本質上的不自信導致的,外國人就這麼稀罕?這麼寶貝?呵呵

第四、請問這些人是否同街道的所有居家隔離的人員都享受到了這樣的對待?那為什麼網傳的視頻當中當地的停車費收費阿姨卻曝光出這些老外的低素質?

還有南京日報作為官媒,如此熱情洋溢的報道這些新聞的編輯,你是怎麼想的?老外都可以獲得如此細心周到的服務,憑什麼我們要責難中國留學生要喝桶裝水?這個臉打的著實太響,也猝不及防!

請你們多跑跑馬拉松吧!膝蓋就不會那麼軟了!身為中國人,不驕不躁,不卑不恭,才是有底氣!


麋鹿說法


一個月前,丹麥某一家媒體發生了辱華事件,事出之後引起了我們廣大網友的憤怒,然而面對我們的憤怒,丹麥女總統卻一副輕描淡寫的態度來支持這種侮辱行為。然而快要把我們氣得吐血的時候,在筆者的老家省份卻發生了一件截然相反的事,某一家飯店掛橫幅調侃外國得病,事後當事人被拘留!

不知道丹麥女總統看沒看到這個新聞,如果看到的話,相信她會說出這樣的話:我們做的並沒有錯,誰讓對面太賤!下次可以接著罵!

疫情發生之後,海外華人頻頻遭到歧視甚至暴力對待,然而對比之下,我們境內的外國人現在卻被當成祖宗一樣對待!


南京這家報紙熱情地讚頌疫情期間這所城市對外國人的照顧,例如害怕某個外國人買不到東西,志願者天天幫外國人買東西;為了幫助外國人寶貴的體力,志願者更是輪番槓著上下樓抬東西。這家報紙如此連篇累牘的報道我們對外國人的照顧,是不是天真的以為外國人會把我們當成禮儀之邦?那他錯了!外面的人只會把我們當成冤大頭!

但相信這種行為目前並不只侷限於南京一個城市,很多城市都是同樣的行為,只不過這些城市的媒體多少還有一些廉恥,至少不會把這種無恥掛到檯面上炫耀!

其實從禮儀的角度來說,照顧外國人不是不行,但最起碼得做到平等對待,我和我的家人在一月底二月初隔離了一個月,怎麼就沒看見誰給我們買東西送東西?這個月我一個同事發燒被隔離了一段時間,也沒見當地哪個志願者幫過她什麼,我們沒有得到幫助,難道是因為我們身上的標記是china?

最近看見網絡上有一種自娛自樂的說法,說經過的疫情之後,相信很多人會更加豎立我愛我的祖國這個概念,但是我想要說的是,你想的真是太多了!目前這樣的行為和態度,恐怕未來移民入籍更多,因為“羊大人”在這裡更高貴!

最後只想說一句話:別跪著都給我站起來!


遼寧資深球迷


3月27日,南京日報媒體刊文稱讚外籍人士隔離服務,用了大量的事例和數字,講述了街道幹部及工作人員為了684個“老外”的安康付出的努力…

作為經歷過整個疫情的中國人,我對南京媒體這樣的報道看法頗多:

首先報道不合時宜。當前,境外輸入性疫情正在威脅著國內的復工復產,南京相關街道社區按照黨中央防疫部署,各司其職,防控疫情,本來無可厚非,但新聞媒體通篇用服務“老外”的事例宣傳街道社區人員防控作用突用,服務到位。這個節骨眼,這麼宣傳是不是過度了。

其次報道偏離主流。這時候宣傳服務外國人,是否與國家防範境外輸入的重點不符?要知道,進入3月份以來,國內疫情形勢可控,各級媒體宣傳復工復產,加快生產,延伸消費,為提振經濟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當前防止疫情反彈,相關部門採取限航的措施阻止外國人湧入,形勢緊迫。這時候,媒體要擦亮眼睛,一方面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方面加大典型宣傳,提振士氣。南京媒體人的政治敏感性是不是應該再增強些?

第三,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報道所說的684名“老外”因為工作原因回南京,防疫中受到特別的服務,有的街道組織36名網格、社區工作人員專門做好“一對一”服務保障,甚至家裡的寵物都得到妥貼照顧…這些“老外”們在本國疫情肆虐時候,選擇到中國合理“避疫”,還享受著國外也沒有的待遇。這樣的場景令人汗顏,要知道還有數以萬計的留學生因疫情回不了國,或者為了不給祖國添麻煩也放棄了回國“避險”。這種對比會傷害多少中國人的良心?

你對南京媒體人這樣的報道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悅讀不寂寞


一者,報道時機不對,完全牛頭不對馬嘴,博眼球,二者部分人又搞崇洋媚外的把戲,十分噁心,國外好他們還往我們這裡跑有意思嗎?純粹扯淡!三者,想搞特殊化,傳播負能量,讓人有樣學樣,豈不亂套,亂上夾卵,閒的沒事幹!


大蠔宅


南京這地可以理解,想當年我去紀念館還尼瑪收門票呢!我們轉頭就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