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藥品短缺真相:中國掌控全球原料藥上游,美國製造難上加難

特朗普在3月12日進行電視講話,宣佈叫停來自歐洲的旅行,讓市場的擔憂情緒進一步加劇。

這幾日美國還在為另外一件事情擔心:美國國內面臨部分基本藥物的短缺,可能會影響疫情的防控。

這一消息最早是FDA在2月27日爆出的,FDA當時公佈的消息說,一種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藥品出現短缺,但沒有公佈是什麼品種。

FDA並沒有指明短缺的原因,只是說:“這種短缺與某個受新冠病毒影響的地方有關,因為該藥品的原料藥生產受到阻礙。”

所有人都知道,FDA指的“某個地方”正是中國。

FDA局長史蒂芬·哈恩隨後發表了一篇聲明,稱官方已經確定,美國目前有20種藥物短缺。這些藥物的原料藥或者成品來自中國。官方已要求,調查所涉及的180家美國製藥企業評估原料短缺風險,及時上報。

在那時,FDA的消息並未引發美國國內太大的反響。

到了3月3日,印度對外貿易總局發了一則聲明稱:即日起,對26種原料藥和成品藥限制出口,包括撲熱息痛、替硝唑、紅黴素、維生素B12、肝素、布洛芬等。

這才真正讓美國人擔心起來,對華一直很不友好的參議員盧比奧甚至在3月10日公開喊出:“不能再讓中國控制美國製藥業了,美國人吃的藥應該掌握在美國人自己手裡。”

美國藥品短缺真相:中國掌控全球原料藥上游,美國製造難上加難


(共和黨參議員marco rubio)

1

中國的確把持著美國製藥業的命脈。

FDA在2018年時曾做過統計,美國市場上的藥品中,原料藥有88%來自海外,中國的份額佔到14%。

看著比例不高?其實美國主要的藥品來源是印度,2018年FDA的統計顯示,美國24%的成品藥和31%的原料藥來自印度。

但是,印度的製藥原料70%來自於中國!

這就是印度為什麼要在3月3日宣佈暫停26種藥物出口的真正原因。路透社報道說,26種原料藥佔到印度藥品出口的10%。印度人寧可放棄出口掙錢的機會,主要是考慮到印度國內可能也面臨短缺。印度政府稱,國內庫存可以供2-3個月的藥品生產。

美國藥品短缺真相:中國掌控全球原料藥上游,美國製造難上加難


中國沒法供應原料,導致印度的製藥廠缺貨;印度無法向美國供貨,導致美國市場藥物出現短缺。這就是美國危機的原因。

中國無法供應原料,是因為大量製藥企業無法全面復產。路透社引用了浙江國邦藥業一位銷售經理的話說:“復工不等於復產。”

很多企業的產能只恢復到正常值的50%-80%,一方面生產線上員工可能面臨隔離兩週的問題,另一方面運輸能力也沒有完全到位。另外,藥物生產流程複雜,大量的上游原料企業是否完全復產,也決定了製藥廠的產能。

每個環節的小小影響,在藥物供應鏈上被逐級成倍放大,最終造成市場的短缺。

其實FDA也不是第一天面臨藥物短缺的問題,FDA的缺藥名單中有146個品種,有幾十種是常年短缺的。

只不過疫情放大了美國藥品短缺造成的恐慌,專業人士認為可能有更多藥品因為疫情而短缺。有FDA消息人士對外放風說,如果中國疫情持續惡化,美國至少有150種處方藥將陷入短缺,包括抗生素在內,而有的藥品沒有替代品。

在這場危機風波中,美國政界和學界都表現出過度的擔憂。

除了盧比奧參議員,還有另外的美國參議員直接表示將推動立法,降低美國醫療物資對中國的依賴。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研究員阿達爾賈博士也呼籲說,美國製藥企業的供應鏈是商業機密,政府很難量化美國對中國醫療用品的依賴程度。“政府早就應該評估供應鏈的薄弱環節,尋找替代供應方案”。

2

美國大概一時之間很難找到除中國之外的供應商,2018年時,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藥物和原料藥的進口國、醫療器械的第一大進口國。

此前,FDA與180家美國製藥企業溝通所得到的20個藥品短缺清單裡面,藥物原料幾乎完全來自中國。

FDA經常公佈藥物短缺信息,但到底是哪20個藥物因為疫情的原因短缺,美方沒有披露詳情。

但有美國分析師根據FDA官方數據,以及多個購藥平臺的數據,還是猜出了個大概。

2月26日,FDA公開承認的“因疫情造成一款藥物短缺”,極有可能是阿斯利康和艾爾健聯合開發的抗生素Avycaz,通用名為頭孢他啶-阿維巴坦。

美國藥品短缺真相:中國掌控全球原料藥上游,美國製造難上加難


頭孢他啶原料藥國內共有22個批號,能夠生產的都是海正、哈藥、廣藥、華北製藥、石藥等國內原料藥龍頭企業。

從2017年開始,受環保壓力的影響,頭孢類原料藥企業日子一直不好過,部分企業因為整改不合格而停產,加劇了原料藥的緊張。

由此可見,美國藥品供應緊張,並非完全由於新冠疫情。

在FDA的清單中,高血壓和心絞痛藥物吲哚洛爾、鎮痛藥物雙硫侖、眼科用藥依可碘酯、精神科藥物洛沙平、麻醉藥物鹽酸納布啡、甲狀旁腺激素、類固醇藥物曲安奈德等,也都是在近半年內首次宣佈短缺的。還有一些則已經短缺了1年以上,最長的達到5年。

如果算上印度方面宣佈限制出口的紅黴素、布洛芬、維生素B12等,大致可以看出:

廉價藥、老藥是美國當前短缺的主要品種。

這些過去長期依賴中國低成本供應的原料藥,如今遭遇供貨危機,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中國製藥業產業結構正在轉變。

原料藥利潤低、環保壓力大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中國本身一些廉價藥也存在缺貨的問題。工信部已經公佈過兩批短缺藥定點生產基地,計劃到2020年實現100種小品種藥的集中生產和穩定供應。

所以,即便沒有疫情,美國缺藥的現實也會一直存在。疫情讓本已存在問題暴露出來,引發了美國國內的關注。

中國製藥業層次在迅速提升,不會永遠為市場提供低價的原料藥。美國可能要換個思路,如何和中國搞好關係,合作共贏,保證自己的“藥罐子”供應。

至於“讓製藥業迴歸美國”,多半隻是政客們的噱頭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