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飲醇醪”——王稼句文集品藻

王稼句有“王蘇州”的雅稱,這是名副其實的事情。因為在不少文人的心中,談起蘇州,多會想起王稼句。作家範小青是王稼句大學時的同窗,曾寫過一篇小文章《“蘇州王稼句”》,其中有一段關於他的逸事:“有一回稼句的一個外地同學,給稼句寫信,開信封的時候,記不得地址,就先寫上‘蘇州’和‘王稼句’,準備查到地址後再填上去,結果給忘記了,就把蘇州王稼句丟進了信箱,最後遠在蘇州的王稼句還真的收到了這封信。”範小青由此談到,王稼句不但是個文人,還是一個蘇州的名人,“信件多,稿費單多,所以郵局記住了他的名字,知道他住在哪裡,沒有地址也能送過來”。此後,同學們就送了他一個“蘇州王稼句”的雅稱。範小青筆頭一轉,寫到之所以會有“蘇州王稼句”這個現象,“不僅因為他認得很多人,更因為他對蘇州的熱愛、認識和描寫。”“稼句這些年出的書,絕大部分和蘇州有關,蘇州已經被他研究得如同自己家中掛在牆上的一幅畫,每天看每天想,早就愛之入骨、熟之於靈魂了。”

“若饮醇醪”——王稼句文集品藻

王稼句

王稼句是位編輯,曾在《蘇州雜誌》和古吳軒出版社工作,為人作嫁衣之餘,又點校、整理和編選了數千萬字的書籍。這些書籍,均多與蘇州有關,諸如《蘇州文獻叢鈔初編》《蘇州園林歷代文鈔》《蘇州山水名勝歷代文鈔》《吳中文存》等多種;他的另一個身份,則是關注蘇州文史的學者,出版有專著《蘇州山水》《蘇州舊夢》《蘇州歷史名人》《蘇州舊聞》《三生花草夢蘇州》《姑蘇食話》等數十種。王稼句登上文壇,乃是以文章聞名,至今出版各類文集近二十種。若論王稼句的文章寫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早期以《筆槳集》《枕書集》《補讀集》《硯塵集》《談書小箋》《煎藥小品》和《秋水夜讀》為代表;隨後的《看書瑣記》和《看書瑣記二集》是其厚積薄發的中年轉折之作;此後他又陸續出版“小集”系列,目前已有《看雲小集》《聽櫓小集》《採桑小集》《懷土小集》和《剪燭小集》五種。

王稼句早年文章學唐弢書話,刊於《讀書》《書林漫錄》,其介紹關注趣味相投的書籍,文章老練,但內容較為淺顯,至《秋水夜讀》一書,才略有改變。《追記周越然》《徐志摩的年譜》《毛邊書瑣談》等篇,讀來甚佳,這些文章有作家的個人印跡,真正有了“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和一點抒情的氣息”,文章也寫得行雲流水,筆含情愫;另有《蟋蟀譜》《葉子》《蘇州書坊舊觀》等少數篇章,顯出知堂“夜讀抄”的痕跡,雖揀抄舊籍,但能娓娓道來,其中以《蟋蟀譜》一篇為最佳,頗有一種欲說還休的閒趣。自編集之外,王稼句亦有選集《櫟下居書話》,選編早期包括從《枕書集》到《談書小箋》的大多書話文章;《夜航船上》一書,選錄早年《秋水夜讀》之部分文章;還有《四時讀書樂》,則多選錄近年來所作文章;《坊間藝影》一書,選錄其談論民間藝術的文章;《王稼句序跋》,則選錄其早年所作所編書籍的序跋文字。故而,若論王稼句的文章寫作,其中最應關注的集子,應系其兩冊“瑣記”和五本“小集”。

王稼句的兩冊“瑣記”表現出來的功力、風味,大大超越了之前出版的所有集子。這與其多年孜孜不倦的讀書積澱有關,也應系其此前沉浸於舊籍整理、編校所帶來的意外收穫。雖還是兩冊“書話”文集,但王稼句已由唐弢式書話,轉變為“夜讀抄”式的書話體。此一時期的書話,雖多由一本書籍引起,但只是一個寫作的話題罷了,大多由此引申出來,談論自己所讀所想的東西,從而形成一篇知識性和趣味性皆佳的文章。《看書瑣記》中的《繡像與小說》一文,由陳平原的著作《看圖說書》而起,但又廣徵博引,對於此書所談內容既有評論,又有補充,文章的縱深感和韻味皆出;而在《看書瑣記二集》中,王稼句的文章《我的書房》《讀書消夏錄》《雨聲裡的書房》《書攤尋夢》幾篇,風味可追知堂的《雨天的書》,堪稱美文。另有《關於鴛鴦蝴蝶派》《〈浮生六記〉人物小考》《〈浮生六記〉偽作兩記》等,均顯出較深功力。

對於王稼句的兩冊“瑣記”,《金性堯的最後想法》是頗值得注意的。文中引用上海文化老人金性堯一段話,有“深得我心”的評價。金性堯在其晚年文章《散文的境界》中,認為文章要有書卷氣,並談論道:“對於書卷氣的含義,本來用不著解釋,也很難說得具體,我的意思是說,散文作家還得和舊學結點緣,使人感到空靈中自有一種釅然之味,而不流於空疏;‘與公瑾交,若飲醇醪’,這也是我所向往的一種文境。只是不要生吞活剝,沒頭沒腦地抄上幾句。”金性堯還舉例周氏兄弟、胡適、郁達夫、林語堂、朱自清、俞平伯等五四前輩的作品,更為其散文“書卷氣”一說來增加底氣。文章之道的惺惺相惜之外,王稼句與前輩金性堯,均供職於古籍出版社,出道早,有才氣,好讀書,能自學,愛寫作,喜好風土,也均敬慕知堂文章,頗有些可以相提並論之處。以文章來論,他們都是文章作手,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皆好,頗有一些書卷氣的。但相比前輩來說,周作人雖好寫“讀抄”體文章,但多還是隱含著一種特別的啟蒙情結,這是後來者難以追慕的地方。

“瑣記”之後,王稼句陸續出版“小集”系列,均按照周氏兄弟的編法,按照時間順序,彙編成冊,文章不再如早年寫專欄書話的整體,但讀來亦有一種參差之美。此後的王稼句,不再特別傾注於“書話”寫作,而是更多關注於江南風物、文化名流、舊居古蹟,更具有一種書齋閒話的風味。這其中,收錄於《看雲小集》的《春凳小考》堪稱妙文,雖是關注一種少被人關注的傢俱,卻能在文史著作中游刃有餘地抄引資料,且對於這種特殊話題,又寫出了一種修養和品位,實在難得;收錄於《聽櫓小集》中的《柳如是小影》和《紅豆莊的前世今生》,談論柳如是,但均能夠發人所未發,或談畫像,或談舊居風景,從歷史流轉中見出人物風神和世事滄桑,乃是大家之作。《懷土小集》中的一篇《碧螺春汛》,談江南名茶碧螺春,從文人舊藉鉤沉中一路談來,雖無法如知堂談論飲茶的《苦茶》的那種曲折心曲,但就文章而論,也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再有收錄於《剪燭小集》中的一篇《遙遠的市聲》,則是談論蘇州街市上的叫賣聲。

所謂文章作手,難在應酬文字,王稼句卻能寫出一種風流。王稼句的序跋文章,雖無話可說,亦能由此找出一些話題來,且寫得款款有情,令求序者滿意,讀者亦頗有一種讀了其序跋,所談書籍則可拋卻一邊的感受了。諸如一篇《〈弱水書話〉序》,文章先從求序者的所在地甘肅張掖談起,繼而由作者蒐購書籍,想到自己的交友和購書記憶,再談到他們共同喜好的知堂文章,由此婉轉寫出自己讀寫的兩個心得,其一是知堂晚年文章雖然篇幅很短,不分段落,但卻是一氣呵成,且“爐火純青”,而如今一些寫作者洋洋灑灑,動輒數千言,“難免有點淡水氣”;其二則是知堂文章雖雜,但其某門雜學,“比起現在自詡為專家的要精深很多,知識系統,思想深邃,作法上又別具一格”。“故而將雜學用之於文章,自自然然,遊刃有餘,不想如今一些所謂雜文之家,弄不好就露出破綻來”。這番寫作讀書的體會,既是對於友人的忠告,亦可看作一種夫子自道。

《聽櫓小集》中有篇《文夫先生二三事》,寫蘇州小說家陸文夫先生,曾以小說《美食家》聞名於世,而陸文夫曾是王稼句的伯樂,對其曾有知遇之恩。這篇小文章,雖然寫得散淡,無非是吸菸、編稿、辦雜誌、用電腦以及出書這樣的瑣事,卻展現了一個眼光深遠、行事不羈、修養深厚的文人形象,其中飽含深情。文章結尾一段,忽然筆鋒一轉,寫道:“文夫先生去世了,十三日上午,冒著細雨,給他送別。晚間有外地朋友來,一起吃酒,席間很沉寂,我醉了,竟囈語連連,說,‘蘇州沒有人啦’,‘蘇州沒有人啦’。”陸文夫先生與他的小說《美食家》,以及由他創辦的《蘇州雜誌》,就像蘇州的文化名片一樣,令人稱道,並因此有了一個“陸蘇州”的美譽。在王稼句的心中,陸文夫先生就是蘇州的文化代表,與蘇州的風物、蘇州的山水、蘇州的美食一樣,不可失去。如今,陸文夫先生去世已經十多年了,他若地下有知,對於這個蘇州後生,該應是“大加讚賞”的吧。

《閒話王稼句》,蘇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2007年4月,未公開出版

《王稼句書影錄》,王刃編著,2018年,未公開出版

《櫟下居書話》,王稼句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1版

《王稼句序跋》,王稼句著,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1版

《看書瑣記》,王稼句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7月1版

《看書瑣記二集》,王稼句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12月1版

《看雲小集》,王稼句著,三晉出版社,2009年8月1版

《聽櫓小集》,王稼句著,中華書局,2009年9月1版

《採桑小集》,王稼句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1月1版

《懷土小集》,王稼句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8月1版

《四時讀書樂》,王稼句著,九州出版社,2016年9月1版

《夜航船上》,王稼句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1版

《剪燭小集》,王稼句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1版

(朱航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