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商水袁老鄉:產業扶貧激活“造血”功能

起溝、覆膜、移栽蔬菜……近日,在商水縣袁老鄉腰莊村蔬菜種植產業園裡,工人們忙碌的身影繪成了一幅鬧春圖。

“我們家的土地都流轉給了合作社,每年有近千元的租金收入。我在這裡打工,一個月還能掙1000多塊錢。”村民徐玉英笑容滿面地說。今年64歲的徐玉英是腰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年前,她把自家的3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還到合作社打工掙錢。合作社負責人袁來明說,合作社流轉土地150多畝,種植的花菜、包菜遠銷北京、上海等地,常年務工人員近40人,其中貧困人員20人。

實施產業扶貧,找準產業是關鍵。近年來,袁老鄉不斷加大扶貧力度,把蔬菜種植產業作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頭等大事”,全鄉已流轉土地2萬餘畝,在連橋、李莊等村形成了大棚菇菜輪作特色圈,在腰莊、劉樓、楊寨等村形成了蔬菜種植特色圈,在袁老、高樓等村形成了水果種植特色圈,在方莊、三仙、劉灣、李莊等村形成了經濟養殖特色圈,四大特色圈輻射帶動1300多人就業,其中帶動400餘名貧困群眾就業,人均年收入近萬元。

連框、穿須、織網……一雙雙巧手在網框和網線之間來回穿梭,歡快的笑聲在村口盪漾。在袁老鄉各村,總會見到三五成群的“巧媳婦”邊聊天邊熟練地編織漁網。“一天輕輕鬆鬆就能掙三四十塊錢,還不耽誤照看孫子,有時候我們老姐妹還聚在一起扭扭秧歌,日子過得舒坦著呢!”今年59歲的馬河村村民馬狗妮臉上笑開了花。

“現在,全鄉已發展漁網編織加工點62個,帶動600多名貧困群眾實現了就業脫貧。漁網雖小,但‘網’來了財富、帶富了鄉鄰。”張橋村漁網編織廠負責人張建立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袁老鄉大力發展“巧媳婦”工程,先後引進一批漁網編織骨幹企業及加工點,吸納2300多名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帶動60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為貧困戶辦理戶貸戶用小額貸款81.3萬元,人均年收入1.5萬元左右。

“農民要致富,產業要先行。要抓好產業扶貧這根主線,因地因村制宜抓好扶貧產業發展,做大產業規模,不斷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努力拓寬脫貧致富渠道,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袁老鄉黨委書記杜志宏如是說。(周口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