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為什麼要遷都?當時鎬京和洛邑分別是現在的哪裡?

小白不太白


【文殳子云】

周朝發源於岐山,武王伐紂後定都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但因國都距離關東諸侯太遠,命周公在洛水旁修建洛邑(今洛陽),隨後在洛邑西修建王城,作為諸侯朝貢之處。

周幽王時因廢長立庶引發衝突,太子宜臼外祖父申侯(申國在今南陽)聯合繒國及犬戎殺死周幽王,都城鎬京及王室財貨全部被劫掠一空,即位的周平王經濟上無法修復都城,軍事上無法防備犬戎,加上人心浮動,在晉、衛、秦等諸侯護送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一、周王室沒錢修築鎬京

1、宮室財產被劫掠

申侯原本聯合犬戎攻打周幽王,只是生氣之下想到的辦法,但之後就沒有應對措施,使犬戎在鎬京大肆掠奪,作為出兵的補償,重點是歷代周王室存儲諸侯朝貢、收集財賦的地方被劫掠一空,讓周王室賠了個底朝天。新即位的周平王雖然名為周天子,實際是個窮光蛋,日常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別說需要花費大價錢去維修偌大的鎬京都城了。

  • 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

2、京畿井田制破壞

周王室作為天下最大的諸侯首領,封地自然也是最大的,其中單單鎬京的王畿之地就廣邁數千裡,“西起岐陽(今陝西寶雞),東到圃田(今河南鄭州東)”,包括涇河、渭河、黃河、洛河流域,這些作為周王室徵集賦稅、部隊的來源。

但周幽王執政時期,一方面遭遇天災,涇河、渭河、黃河枯竭,發源之地的岐山崩塌,對京畿之地的農業和日常生產造成很大影響,數年之內難以恢復;另一方面周幽王沉湎酒色,任用佞臣,貪汙腐敗,百姓受到很大壓迫,生產積極性嚴重削弱,一時半會也難以提高產出。

  •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3、諸侯不願額外朝貢

按照分封制的要求,各地諸侯每年要向周王室朝貢,但一方面這些朝貢物品和力役部分是在洛邑舉行的,並不在鎬京城內,全部運過來又不太現實;另一方面按照制度朝貢物品和內容在時間、數量上都是有限制的,不僅是對諸侯,也是對周王室的約束。

另外,西周末期,諸侯朝貢積極性大幅降低,已經不如以前那樣保質保量,所以修都城這件事,真要做起來,更多的只能靠周王室自己及王畿之地民眾的力量了。

二、周王室沒兵防備犬戎

1、鎬京防禦體系失去作用

鎬京正常的軍事防禦體系應該包括兩層,一是所謂的王師,駐紮在京城附近防禦使用,但這部分兵力在犬戎和申侯、繒侯攻打時被消滅,短期內難以重建;二是諸侯援軍,應該是通過烽火來傳播,但不論是因為周幽王戲弄諸侯,還是因為諸侯已經輕視周王室,最終都沒發揮作用。

  • 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

周幽王已經為這種軍事防禦漏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周平王可不想舊事重演,把自己的命交在不太靠譜的諸侯手上,因此還是東遷安全些。

2、周邊諸侯難以擊敗犬戎

當時周王室雖然一統中國大部分地區,但在北邊、西北還面臨著諸多戎狄民族,如白氐、戎狄、義渠、烏氐等,是不是地騷擾著靠近邊境的諸侯國。除了周王室自己要面對戎狄,晉國面臨赤狄、白狄,秦國面臨西戎等,並且在戎狄流動作戰方式下,都處於相對守勢,難以對周王室提供很大軍事支持。

  • 幽王以襃後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

3、犬戎已熟知關中進出路線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戎狄能夠來鎬京一趟,瞭解了行軍路線、沿路關卡,第二次、第三次過來就會更迅速、更頻繁,周平王一窮二白,很難應付,說不定自己也會交代。因此,經與勤王的諸侯商議,還是帶著百姓一起遷都到洛邑為好,避免處於這種危險的境地。

  • 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

三、人心浮動

1、周幽王執政時期讓百姓失去信心

周王室本來在天下人心中佔有崇高無上的地位,尤其是京畿之地的民眾,但架不住周幽王的系列操作。一是任用佞臣虢石父為卿,把持朝政,剝削民眾,讓大家苦不堪言;二是沉湎酒色,寵愛褒姒,不修政事,讓民眾很難產生認同。

  •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

2、王室內部並不全部擁護自己

當初宜臼太子之位被廢時,朝堂上公開支持自己的卿士都被周幽王處理了,所以即位後沒有值得信賴的大臣可以任用。另外,周平王東遷後,以虢國公為首的部分支持宗法制的臣子不認可週平王王位,另立周幽王之弟餘臣為王,是為周攜王。

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周王室東西兩王並立,極大挑戰了王室權威,直至公元前750年晉文公出兵滅掉虢國,親手殺死周攜王,才結束這種局面,但自此諸侯不再像周王室朝貢。

3、周平王自己沒底

周平王接連受到廢位、弒父等打擊,信心大受挫折,失去了奮發有為的明君之心,在面臨困難的條件下,只是想通過迴避的方式來解決,而不是運用政治智慧,以天子的身份來應對。結果到了洛邑之後,自己在諸多大諸侯包圍下,統治陷入另外的被動狀態,周王室也日漸衰弱下去。

  •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結語】周平王東遷是周朝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因為暫時的經濟困難,躲避直接的犬戎威脅,放棄祖先龍興之地而東遷看似安全的洛邑,最終讓自己日漸窘促,王朝也逐漸走向分裂和衰落。

文殳子


周平王東遷洛邑,是東周的開始,實際上也標誌著周王室的徹底衰落,那麼,為何周平王要東遷呢?

宗周,也就是周王室直接控制得豐鎬地區,是周王室的核心區域,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宗周兩個城市組成,一個是宗廟和園囿所在地的豐京,另外一個是紂王居住和理政的鎬京。它是西周三百年天下的經濟、軍事、行政中心。

洛邑為周武王定鼎中原之地,周公在洛水以北、瀍水東築了兩座城,西面為王城,是宮寢之所在,東面是成周,為周王室宗廟之所在。周武王遷九鼎至此,周成王“初遷宅於成周”,舉行安放九鼎打點,正式定都洛邑。

所以,西周歷史上是有兩座都城的!更準確的來說,是包括了豐京、鎬京、洛邑王城、成周在內的四座城邑!但豐鎬地區是周的發源地,也是其直接掌控的地區,相較被中原分封諸侯包圍的洛邑,其戰略威懾力更為重要,所以宗周在西周時,才是周王們行政辦公的都城,洛邑成周雖然是作為統治天下四方的行政中心而建,但並不是現實意義上的行政中心。

那麼,周平王為什麼要遷都呢?

一、周平王是弒父造反上位的!

大多數人印象中西周的滅亡,在於荒淫無度的周幽王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而最終導致周王室被犬戎攻滅而無諸侯救援而亡。其實,這是一種極大地誤解。

周幽王到底是不是一個荒淫無度昏君這不好說,但西周到了他統治的這個時期,對諸侯的威懾力已經大不如前,特別是對於逐漸崛起的申國。周宣王時,淮夷等南方民族威脅到了周王室的統治,周王室卻無力直接抵禦,需要藉助舅舅申侯的力量在今天南陽一帶建立南申來保衛王畿,由此可見西周王室的衰弱。

導致西周滅亡的導火索,是周幽王想要廢申後立褒姒,同時也要廢太子宜臼(周平王)而立伯服。這並不是周幽王昏聵無能的表現,而是其為了重振周室權威的“騷操作”。

當時,在太子宜臼周圍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勢力集團,這個集團以太子宜臼的外公申侯為主,申國通過聯姻的方式,與姜齊、東方的鄭國聯盟,後來還要加上晉國。

面對這樣強勁的一個政治集團,周幽王必然是十分頭疼的,如果太子宜臼成為周王,那麼周王室的權威勢必更加衰落得厲害,所以扶持沒有什麼根基的褒姒,廢掉申後母子,以此打擊申國集團來重振王室,是周幽王的選擇。

但周幽王高估了周王室的軍事實力,低估了申國集團的整體實力。雖然跟申國交好的鄭、晉不可能直接參與造反這種事情,但申國還有個好盟友犬戎。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幹掉了周幽王,事發之後,晉、衛、秦、鄭四國聯軍勤王姍姍而來,勉強“光復”了鎬京,永曆周平王繼位。

周平王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封賞有功之臣。衛侯晉爵位衛公;晉侯加封河內土地;本來只是附庸的秦國國君,加封為伯爵,正式成為諸侯之一。

大封功臣之後,按照一般情況發展而言,周平王應該爭取更多諸侯的俺支持,洗清自己殺父弒君的汙點。但周平王沒有這麼做,反而是做出了一項驚人的決定:遷都洛邑。

二、周平王遷都的政治目的!

周平王遷都的理由十分輕率:犬戎不斷在岐豐挑起爭端,並不時威脅鎬京;宮室被犬戎燒燬,有損天子儀容。

這兩個理由顯然有問題。犬戎是周平王殺父奪位的盟友、首要功臣,怎麼會來侵擾周平王呢?難道是因為犬戎向周平王索取的要價沒有得到滿足,或是因遭到四路諸侯的驅逐而反目成仇?可這顯然不是問題。因為憑藉申侯和犬戎的世代關係,這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且周平王還可以和犬戎討價還價達成和解,沒沒有必要放棄豐鎬。

再者,即便真的和犬戎難以調和,周平王還可以依靠四路諸侯來驅逐犬戎,護衛鎬京。至於宮室破敗,就更加荒唐了。周平王連座位都坐不穩,哪還有心思惦記宮室?而且除了周平王自身原因外,好不容易幫外孫奪取天子之位的申侯,剛剛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豐鎬,怎麼會願意周平王東遷而帶走自己煮熟的鴨子呢?
公元前770年,經過一番告祭宗廟的儀式後,由秦伯贏開開道,周朝官民一起踏上了東前遷之路。周平王遷都之後,要求秦國將犬戎驅逐出豐鎬地區,作為回報,秦國完成任務後可以完全擁有該地。

繼任的秦文公滿心歡喜,不到三年的時間,就殺得犬戎遠逃西部荒漠,岐豐一帶的千里土地盡為秦國所有,秦國自此躋身大國行列。僅憑當時弱小的秦國一國之力,就能大敗並驅逐犬戎,由此可見,所謂犬戎威脅更多是一種誇張。

再來看看晉國,除了獲得周平王所賜的河內土地外,還將黃河以西、渭水以北的其他土地併入晉國,基本上是和秦國瓜分了整個豐鎬地區。

顯然,周平王是以土地換取秦國和晉國的支持。因為秦晉兩國緊鄰豐鎬地區,他們的支持是最有效的,利益也是最直接的。他高調的宣佈讓秦國去攻打犬戎並獲得豐鎬地區,就是在向天下表明犬戎是殺父奪地的入侵者,這完全是周平王為自己洗脫罪名的一記狠招——依靠犬戎殺死父親和伯服,登上王位,接著又依靠秦國攻打犬戎,來為自己正位。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周平王自己不去做這些事情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周平王是個光桿司令啊!

申侯聯合犬戎一起進攻鎬京,已經把周王室的軍隊全軍覆滅了。周平王身邊都是諸侯,申侯想要滲透豐鎬地區,前來勤王的四位諸侯也不懷好意。雖然坐上了天子,但周平王應該十分清醒,沒有任何軍事力量依靠的他,已經失去了周王室的龍興之地。名義上

豐鎬地區還是周王室直轄,但就現在自己這種無兵的狀態,豐鎬丟掉是遲早的事情,倒還不如拿來扶植一個曾經的附庸,且華夷參半的秦國以制衡東方諸侯,同時在爭取同宗晉國的支持,以此來擺脫申侯的控制。

所以,周平王遷都的主要原因,是基於政治現實的考量,豐鎬地區,從他弒父奪位開始,就已經無法掌握在王室手中了,諸侯,特別是申侯蠢蠢欲動,為了自身安全考慮,以岌岌可危的豐鎬扶植秦國,拉攏晉國,然後遷都天下之中心洛邑,以秦晉為後盾,保持周王室的威嚴,這是周平王不得已的選擇,畢竟,周平王沒有直屬自己的軍隊呀!

總而言之,周平王遷都洛邑是無奈之舉,而造成這一切悲劇的源頭是周王室的急速衰落,周幽王為了對抗諸侯不得不上演了一出廢長立幼的鬧劇,結果導致了周王室徹底的葬送。在完全喪失了賴以維持號令諸侯的起碼軍事力量後繼位的周平王,不得不把無法控制的王室大本營豐鎬拱手讓出來,扶植一個跟中原諸侯玩不在一起的“蠻夷”秦國,討好同宗的晉國。豐鎬都讓了出去,周平王自然只能選擇西周的副首都洛邑了。


江畔初見月


周平王東遷是中國歷史的的大事,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對於遷徙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目前有一下幾個觀點: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為了躲避犬戎。

王玉哲先生則持避秦說。

最近則李楊先生則認為東方的晉、鄭以及衛國等姬姓諸侯國與周王室關係密切,遷都以期望獲得保護。

鎬京(宗周),與豐京合稱豐鎬。考古發現指出,鎬京的遺址大約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灃河東岸。是西周的政治中心。周武王滅商後,定都鎬京。

洛邑位於今天的洛陽,伊水與洛水流經之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老照片中的歷史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根據《春秋》、《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正式開啟了東周這一歷史階段。眾所周知,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周王室不斷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和洛陽一帶無險可守,地處四戰之地存在一定的關係。那麼,問題來了,周平王為什麼要遷都洛陽,而不是繼續定都關中呢?

首先,豐京和鎬京一起並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也即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後,定都在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也即屬於關中地區。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在歷史上有“四塞之國”的說法。由此,對於西周王朝的強大,和其定都關中存在一定的關係。而就周平王遷都的洛邑,也即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不僅無險可守,而且處在晉國、鄭國、齊國、衛國、楚國、魯國、宋國等眾多諸侯國的包圍下。

進一步來說,東周王室因為處在四戰之地,其疆域面積不斷遭到周邊諸侯國的蠶食,為其在戰國末期走向滅亡埋下了伏筆。那麼,問題來了,周平王為什麼要放棄關中,遷都到無險可守的洛陽呢?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根據《春秋》、《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771年,申侯與犬戎聯絡,迅速攻入鎬京,周幽王急忙逃到驪山,被驪山之戎所殺。在此背景下,對於當時的關中地區,依然存在犬戎勢力,這讓之後即位的周平王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壓力。犬戎,古代部落名,獫狁,古代活躍於今陝、甘一帶,也被稱之為西戎。

在西周末期和東周初期,戎人的勢力很盛,中原華夏諸國受其威脅較嚴重,即使晉國、秦國等大國也經常要遭到戎的侵襲。比如秦國為了擊敗西戎,多位君主曾戰死沙場,直到秦穆公在位時,在重創西戎。因此,在周幽王被殺後,周王室陷入到混亂中,難以抵禦西戎接下來的進攻。所以,周平王選擇東遷到遠離西戎的洛邑。另一方面,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陽的古稱,洛陽“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周公在東征之後,即著手在洛邑營建東都成周。由此,就洛邑來說,早在西周時期就進行了修


煙雨踏秋殤


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階段,西周時期都城在鎬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成周(洛邑),此後這段時間被稱為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其中“三家分晉”是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

約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動牧野之戰,打敗殷商,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其實王都的全稱因該叫做“豐鎬”,豐指豐京,在灃水西岸,是周室宗廟和苑囿的所在地,鎬指鎬京,在灃水東岸,是周王居住和理政的地方,

此後,這種都城的規劃結構便成為典範,《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其中“左祖右社”就是指豐鎬這種城市佈局。經現代考古學鑑定,豐鎬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面積約17萬平方千米。

周平王姬宜臼是周幽王的兒子,母親申後是申國候的女兒,最初被立為太子。後來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又生子伯服,昏庸的周幽王竟然廢嫡立庶,改立伯服為太子,廢申後立褒姒為王后,還欲加害宜臼,於是申後和兒子宜臼逃亡申國,對此申國候大怒,於

前771年,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死後,各國諸侯擁立前太子姬宜臼繼位,稱周平王,並遷都成周,改名為洛邑。洛邑在今河南洛陽瀍河兩岸。

下面接著說周平王為什麼要遷都洛邑

  • 1.洛邑本身具遷都的條件

出自何尊銘文的“宅茲中國”詳細記載了周公營建新都成周(洛陽)的故事。由於西周都城豐鎬地理位置偏西

,為了有效控制東方諸國,周武王決定在洛陽盆地伊水、洛水地區建立新都,而不到兩年武王離世,營建新都的事宜由周公旦接手,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周王室在新都成周共駐軍八萬人,並且在明堂當中放置代表王權的九鼎,以震懾東方,這也是定鼎中原的典故。所以,這也為後來周平王遷都奠定了基礎。

  • 2.為躲避犬戎,擺脫困境

西周都城鎬京,瀕臨西北遊牧部落,時常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公元前770年,申候聯絡犬戎攻陷鎬京,周幽王被犬戎殺死於驪山,

鎬京宮城被洗劫一空,王城殘破不堪,關中佈滿犬戎人,此時的鎬京處於西北戎人的威脅之下。所以遷都是為了避開犬戎部落的威脅。

  • 3.出於政治考慮

周平王是在諸侯王的擁立下才獲得王位,在當時的情況下週平王並沒有多大權力。所以從自身利益出發,周平王需要拉攏一些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作為自己的後盾。距離洛邑最近的晉、鄭兩國最具備這種條件。鄭國是西周最晚的一個分封國,鄭國第一任國君鄭桓公是周厲王少子,周宣王的弟弟,在宗親血緣關係上最近;晉國地處汾水流域,這裡是周先祖的發源地,周族西遷後仍有部分留守者,西周末期時,晉國已經發展為一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出於宗法禮制,這裡的臣民必定會效忠周平王。《左傳·隱公六年》周桓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所以,面對現實情況,周平王要想中興周室,選擇遷都洛邑,獲取晉、鄭兩國的支持也是合理的。

總結,周平王選擇遷都洛邑,既有避免犬戎威脅的客觀原因,也有想借晉鄭兩國支持,維護天子統治的真實需求。


鈞州小哥說史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遷到洛邑(今洛陽)的歷史事件。根據《春秋》、《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正式開啟了東周這一歷史階段。眾所周知,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周王室不斷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和洛陽一帶無險可守,地處四戰之地存在一定的關係。那麼,問題來了,周平王為什麼要遷都洛陽,而不是繼續定都關中呢?

首先,豐京和鎬京一起並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也即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後,定都在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也即屬於關中地區。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在歷史上有“四塞之國”的說法。由此,對於西周王朝的強大,和其定都關中存在一定的關係。而就周平王遷都的洛邑,也即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不僅無險可守,而且處在晉國、鄭國、齊國、衛國、楚國、魯國、宋國等眾多諸侯國的包圍下。

進一步來說,東周王室因為處在四戰之地,其疆域面積不斷遭到周邊諸侯國的蠶食,為其在戰國末期走向滅亡埋下了伏筆。那麼,問題來了,周平王為什麼要放棄關中,遷都到無險可守的洛陽呢?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根據《春秋》、《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771年,申侯與犬戎聯絡,迅速攻入鎬京,周幽王急忙逃到驪山,被驪山之戎所殺。在此背景下,對於當時的關中地區,依然存在犬戎勢力,這讓之後即位的周平王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壓力。犬戎,古代部落名,獫狁,古代活躍於今陝、甘一帶,也被稱之為西戎。

在西周末期和東周初期,戎人的勢力很盛,中原華夏諸國受其威脅較嚴重,即使晉國、秦國等大國也經常要遭到戎的侵襲。比如秦國為了擊敗西戎,多位君主曾戰死沙場,直到秦穆公在位時,在重創西戎。因此,在周幽王被殺後,周王室陷入到混亂中,難以抵禦西戎接下來的進攻。所以,周平王選擇東遷到遠離西戎的洛邑。另一方面,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陽的古稱,洛陽“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周公在東征之後,即著手在洛邑營建東都成周。由此,就洛邑來說,早在西周時期就進行了修建和經營,也即擁有成為周王室都城的有利條件。

最後,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於是在秦國大軍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同時,針對保護周王室有功的鄭國、晉國,周王平也是論功行賞。彼時,周平王任命鄭武公擔任司徒,讓他與晉文侯一同輔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鄭武公、晉文侯的輔佐下,勉強支撐殘局。由此,對於周平王來說,其之所以東遷洛陽、放棄關中,也和秦國、晉國、鄭國等諸侯國存在一定的關係。就秦國來說,自然希望周王室可以搬出關中地區,方便自己擊退西戎,進而奪取該地區。而就晉國、鄭國來說,周平王定都洛邑,則有助於自己控制周王室。






周朝文DMU


我是亙古懷念說史,我來回答。

周平王遷都洛邑是西周和東周分水嶺的標誌性事件。周平王之所以遷都洛邑也是對於歷史經驗的吸取和當時周王朝安危的考慮。



早在周宣王時期,周王朝在與戎狄部落的戰爭中就多次失敗,戎狄部落勢力嚴重威脅了當時西周王朝的首都鎬京。最終在周幽王末年,申侯聯合了犬戎部落攻破了西周王朝的首都鎬京,周幽王被殺,都城被犬戎人洗劫一空。

周平王繼位登基後,實力遭到嚴重削弱的周王室已經無法應對鎬京周圍的安全形勢,加上當時的首都鎬京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周平王決定簽到相對安全的洛邑。



當時的洛邑大治在今天的洛陽附近。熟悉中國地理的朋友應該知道,洛陽所在的位置非常適合作為首都,它三面環山,北臨黃河,東有虎牢關,西有潼關險隘,以居天下之中。

而鎬京就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它位於周人興起的岐山地區。自從鎬京飽受戰火洗禮之後,加上後來周平王東遷,後來就逐漸喪失了統治中心的地位。不過在鎬京不遠的關中平原,秦人建立了其首都咸陽,後來漢高祖劉邦又在咸陽附近建都長安。



長安也就是在今天陝西省首府西安附近,今天的西安被譽為十三朝古都。先後有13個大小王朝建都西安,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西漢和唐朝都定都西安附近。今天西安也是我國著名的人文旅遊景區,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眾多遊客觀光遊覽。


亙古懷念說史


鎬京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洛邑則是現在的河南洛陽。周平王將都城從西安遷到洛陽,就是有名的“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

至於為什麼要遷都,無非是舊都遇到了問題,不適合作為都城了,需要遷都。當時鎬京的主要問題就是太破敗,還面臨外敵威脅。

犬戎入侵

破敗既有人為因素,也有自然原因。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損害了周王室與諸侯的信任,加上週王室本身在繼承人問題上內鬥不斷,周幽王與諸侯決裂。最終諸侯聯合外敵犬戎進攻周王室,周幽王被殺,鎬京被焚燬嚴重,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蕪,完全失去了都城的風采,犬戎更是隨時虎視眈眈搞破壞。

殘破的鎬京

除了人為破壞,鎬京面臨的自然災害也不少。史料記載,鎬京地區經常發生乾旱和地震災害,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破壞。

因此,周平王繼位後,就打算遷都,遷到哪裡合適呢?洛邑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一來洛邑離犬戎遠,面臨的外部威脅少。二來洛陽自周公東征後就一直努力按都城要求來營建,已經完全具備了做都城的一切要素。舊都既破,遷都洛邑無疑是最佳選擇。


史家鉤沉


鎬京是現在的西安 而洛邑是現在的洛陽 周平王遷都其中有很多因素,最主要關中有其他勢力,難以守住,當時皇室內部一團散亂,無法穩定人心,另一方面周平王剛登基,需要穩定勢力,調整一下,而洛陽地形也比較安全。

根據《春秋》、《左傳》記載,公元前771年,申侯勢力與犬戎勢力勾結,迅速攻入鎬京,周幽王當時烽火戲諸侯,結果這次弄假成真,也成了千古笑話,而紅顏禍水褒姒也被弄走當俘虜,而周幽王不幸的逃到驪山被殺。周平王繼位,但是當時的關中,依然存在犬戎勢力,而且勢力還不小。所以剛剛即位的周平王,壓力巨大,總覺得位置坐不穩,事實上也是如此。所以想換個城市重新開始。對了,解釋一下,犬戎是一個部落名字,獫狁,也就是現在的陝、甘一帶,被稱之為西戎。

那時候戎人的勢力非常大,所以諸國都受其很大威脅,就算是晉秦大國也時不時被騷擾一下,侵襲一次。再比如秦國當時為了打敗西戎,滅一滅他的威風,結果幾個君王直接有去無回,戰死沙場。一直到了秦穆公,他帶領軍隊,重創西戎。

話說回來,因為周幽王被殺,也印證了之前那個褒姒的傳言,所以周王室陷入一片混亂,軍心一亂,內部就徹底亂了,更不要提抵禦西戎的進攻。所以,周平王選擇東遷到遠離西戎的洛邑。而且它還有地理優勢,位於黃河南岸,處於相對適中,山南水北為陰,水南山北為陽。且位置非常集中,如果攻打起來就容易一些。雖然歷史上許多人都說這是一個最失敗的決定,但歷史並不是非黑即白我們也不能追溯起源,妄加評論。



千古一輪相思月


平王東遷,主要原因是

一、自犬戎之亂之後,西戎北狄已經熟悉了中國道路,都城的安全已經成了問題,而且王師之敗,啟了天下慢君之先,天子的威信已經受到很大的挫折。

二、自犬戎之亂之後,府庫空虛,宮室殘毀,鎬京(今陝西西安)已經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繁華與穩定,人口銳減,而作為陪都的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卻是一片繁華。平王其實只是一個偏安之主,沒有號令天下的勇力與決心,故舍棄戰守自如的鎬,而就四面受敵的洛。王室日衰也將成為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