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中醫望“色”的方法及所主

概論:


中醫診斷——中醫望“色”的方法及所主

1.定義

望色: 是指觀察人體皮膚色澤變化以診察病情的方法,又稱“色診”。

色: 顏色,即色調變化。

澤: 光澤,即明亮度。

2.內容: 皮膚色澤,體表黏膜、排出物等顏色

3.重點: 面部皮膚的色澤。

(一)望色的原理與意義

1.望色、澤的意義

(1)顏色

可以反映氣血的盛衰和運行情況,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和不同臟腑的病證。

(2)光澤

皮膚的光澤是臟腑精氣盛衰的表現。凡面色榮潤光澤者,為臟腑精氣未衰,屬無病或病輕;凡面色晦暗枯槁者,為臟腑精氣已衰,屬病重。

2.望面色的原理

①面部的血脈豐富,臟腑氣血充盈而為之所榮;

②面部皮膚色澤變化易於觀察,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皆可通過面部色澤的變化而反映出來。

3.面部臟腑分候

《素問•刺熱》——額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頰候肝、右頰候肺、頦部候腎。

(二)常色

定義: 指人體健康時面部皮膚的色澤。

特點: 紅黃隱隱,明潤含蓄。

(1)紅黃隱隱: 面部紅潤之色隱現於皮膚之內,由內向外透發,是胃氣充足、精氣內含的表現。

(2)明潤含蓄: 面部皮膚光明潤澤,神采內含,是有神氣的表現,說明人體精氣充盛、臟腑功能正常。

內容: 包含主色和客色兩部分。

1.主色

個人生來所有、一生基本不變的膚色稱為主色,屬個體膚色特徵。

2.客色

因季節、氣候、晝夜等外界因素變動而發生相應變化的膚色,稱為客色。

中醫診斷——中醫望“色”的方法及所主

(三)病色

定義: 人體在疾病狀態時面部顯示的色澤,稱為病色。

表現:

①晦暗枯槁:即面部膚色暗而無光澤,是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上榮的表現。

②暴露浮現:即某種面色異常明顯地顯露於外,是病色外現或真髒色外露的表現。

分類: 根據病色有無光澤,分為善色與惡色。

1.病色善惡

(1)善色

定義: 凡五色光明潤澤者為善色,亦稱“氣至”。

意義: 說明病變尚輕,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能上榮於面,多見於新病、輕病,其病易治,預後較好。

(2)惡色

定義: 凡五色晦暗枯槁者為惡色,亦稱“氣不至”。

意義: 說明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上榮於面,多見於久病、重病,其病難治,預後不良。

2.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

①由於寒邪凝滯,或氣滯血瘀,或疼痛劇烈,或筋脈拘急,或熱盛動風,致脈絡阻滯,血行不暢,故見青色。

②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多屬陰寒內盛、疼痛劇烈,可見於寒盛所致的驟起脘腹疼痛患者。

③突見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涼脈微,多屬心陽不振、心脈閉阻。

④久病面色與口唇青紫者,多屬心氣、心陽虛衰,心血瘀阻;或肺氣閉塞,呼吸不利。

⑤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兼,又稱蒼黃)者,多屬肝鬱脾虛、血瘀水停。

⑥小兒眉間、鼻柱、唇周發青者,多屬驚風或欲作驚風之象。

(2)赤色——主熱證,亦可見於真寒假熱之戴陽證。

①患者面色紅赤,多因熱迫血行,面部脈絡擴張充盈所致。

②實熱證:可見滿面通紅、目赤。因熱性炎上,血行加速而充盈於面所致。

③虛熱證:可見午後兩顴潮紅,因陰虛陽亢,虛火上炎所致。

④戴陽證: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蒼白,卻時而顴赤泛紅如妝、遊移不定。

(3)黃色——主脾虛、溼證。

①多因脾虛失運,氣血生化不足,無以上榮於面所致;或溼邪內蘊、脾失運化,以致脾土之色外現而見面黃。

②萎黃:指面色黃而枯槁無光,多屬脾胃氣虛,氣血不足。

③黃胖:指面色黃而虛浮者,屬脾虛溼蘊。

④黃疸:

指面目一身俱黃者。

陽黃——黃而鮮明如橘皮色者,多因溼熱蘊結;

陰黃——黃而晦暗如煙燻者,多因寒溼困阻。

(4)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奪氣。

①虛證患者:因氣血虧虛,或失血、奪氣,氣血不能上榮於面所致。

寒證患者:因寒凝氣收,脈絡收縮,血行遲滯;或陽氣虛弱,推動無力,以致運行於面的血液減少。

②面色淡白無華,唇、舌色淡者,多屬氣血不足,或見於失血患者。

③面色㿠白者,多屬陽虛寒證;㿠白虛浮者,則多屬陽虛水泛。

④面色蒼白伴大出血者,為脫血;面色蒼白伴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等,多屬陽氣暴脫之亡陽證。

⑤面色蒼白亦可見於陰寒內盛,血行凝滯。

(5)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疼痛。

①腎屬水,其色黑,故腎虛患者多面見黑色。腎陽虛衰,陰寒內盛,血失溫養;或寒凝經脈,瘀阻不通則痛;或陽虛水飲內停,皆可導致脈絡拘急,血行不暢,故寒證、痛證、血瘀、水飲患者皆可見面色黑。

②面色黧黑晦暗,多屬腎陽虧虛,為陽虛火衰,失於溫煦,濁陰上泛所致。

③面色黑而乾焦,多屬腎陰虧虛,為陰虛內熱,虛火灼精所致。

④面色紫暗黧黑,伴有肌膚甲錯者,多屬瘀血,為瘀阻脈絡,肌膚失養所致。

⑤眼眶周圍發黑,多屬腎虛水飲內停,或寒溼帶下。

(四)望色十法

中醫診斷——中醫望“色”的方法及所主

(1)浮沉分表裡

浮: 是面色浮顯於皮膚之外,多主表證;

沉: 是面色沉隱於皮膚之內,多主裡證。

病情變化: 面色由浮轉沉,是邪氣由表入裡;由沉轉浮,是病邪自裡達表。

(2)清濁審陰陽

清: 是面色清明,多主陽證;

濁: 是面色濁暗,多主陰證。

病情變化: 面色由清轉濁,是病從陽轉陰;由濁轉清,是病由陰轉陽。

(3)微甚別虛實

微: 是面色淺淡,多主虛證;

甚: 是面色深濃,多主實證。

病情變化: 面色由微轉甚,是病因虛而致實;由甚轉微,是病由實而轉虛。

(4)散摶辨新久

散: 是面色疏散,多主新病,或病邪將解;

摶: 是面色壅滯聚結,多主久病,或病邪漸聚。

病情變化: 面色由摶轉散,是病雖久而邪將解;由散轉摶,是病雖近而邪漸聚。

(5)澤夭測成敗

澤: 是面色潤澤,主精氣未衰,病輕易治;

夭: 是面色枯槁,主精氣已衰,病重難治。

病情變化: 面色由澤轉夭,是病趨重危;由夭轉澤,是病情好轉。

中醫診斷——中醫望“色”的方法及所主

(五)望色的注意事項

1.排除非病理因素的影響

(1)氣候

天熱時面色可稍赤;天寒時面色可稍白或稍青。

(2)晝夜

晝則衛氣行於表,面色更顯光華;夜則衛氣循於內,面色略為沉暗。

(3)情緒

喜悅之時,神氣外揚可致面色稍赤;

抑鬱之時,肝氣不舒可致面色稍青;

思慮之時,脾氣結滯可致面色稍黃。

(4)飲食

飽食之後,胃氣充盈,故面色稍紅而光澤;

過飢之時,胃氣消減,故面色稍淡而少華;

飲酒之後,脈絡擴張,則易見面紅目赤。

2.注意色與脈症互參分析

臨床望面色,常須結合患者的脈象、症狀等表現,全面分析判斷。

3.綜合判斷病色生克順逆

①順證:某髒患病,所見面色為其相生之色。

②逆證:某髒患病,所見面色為其相剋之色。

中醫診斷——中醫望“色”的方法及所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