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中藏經:經典三大論“人、陰陽、生成”,學中醫必備

人法於天地論

華氏中藏經:經典三大論“人、陰陽、生成”,學中醫必備

人者,上稟天,下委地;陽以輔之,陰以佐之;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否。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靜。其變也,喜為雨,怒為風,結為霜,張為虹,此天地之常也。

人有四肢五臟,呼吸寤寐,精氣流散,行為榮,張為氣,發為聲,此人之常也。陽施於形,陰慎於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則蒸而熱發,否而寒生,結作癭瘤,陷作癰疽,盛而為喘,減而為枯,彰於面部,見於形體,天地通塞,一如此矣!

故五緯盈虧,星辰差忒,日月交蝕,彗孛飛走,乃天地之災怪也。寒暄不時,則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則天地之癰疽也;暴風疾雨,則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則天地之枯焦也。

鑑者決之以藥,濟之以針,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體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災,人之危厄死生,稟於天地。陰之病也,來亦緩,而去亦緩。陽之病也,來亦速,而去亦速。陽生於熱,熱而舒緩;陰生於寒,寒則拳急。

寒邪中於下,熱邪中於上,飲食之邪中於中。人之動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驗於天,知天者必有驗於人。天合於人,人法於天。見天地逆從,則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變,皆天地陰陽逆從而生。苟能窮究乎此,如其神耳!

陰陽大要調神論

華氏中藏經:經典三大論“人、陰陽、生成”,學中醫必備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天地之間,陰陽輔佐者,人也。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

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故鍾於陽者長,鍾於陰者短。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陽務其上,陰務其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亦智也。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於木,水生於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

嗚呼!凡愚豈知是理,舉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風寒暑溼,內以飢飽勞役,為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其身死,生告陳。殊不知,脈有五死,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陽候多語,陰症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陰陽運動,得時而行,

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致理,陰陽中明。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

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陽濟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陰常宜損,陽常宜盈,居之中者,陰陽勻停。是以陽中之陽,天仙賜號;陰中之陰,下鬼持名。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逢斯妙趣,無所不靈。

生成論

華氏中藏經:經典三大論“人、陰陽、生成”,學中醫必備

陰陽者,天地之樞機;五行者,陰陽之終始。非陰陽則不能為天地,非五行則不能為陰陽。故人者,成於天地,敗於陰陽也,由五行逆從而生焉。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則生成之道,循環無窮;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休息。

故《金匱至真要論》雲: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從之則吉,逆之則兇。天地陰陽,

五行之道,中含於人。人得者,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



華氏中藏經:經典三大論“人、陰陽、生成”,學中醫必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