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者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蘋果知名達人


活在當下,是一種負責的人生態度

每次瑜伽課開始,老師就讓我們盤腿坐於墊子上,閉上雙眼,自然地呼吸,讓我們把心完全地沉靜下來,把意識完全地回收回來,關注此時的你,關注此時的呼吸,讓我們的內心真正地安於現在,安於此刻,安於我們的身體裡,這就是瑜伽修行裡最重要的一個理念,教會我們“放下萬緣,當下即是”。

“當下”是什麼?“當下”就是“此刻”、“現在”,“在場”,就是“回來”,就是“身心合一”。

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做得到真正的活在當下呢?

糾結於過往,沉溺、墜落、不能自拔。

憂慮於未來,恐懼、擔憂、焦作、憂心重重。

執念於“自我”,自念、妄想、嗔恨、貪婪。

這一切皆是痛苦的根源,讓我們的身心分離,讓我們的身心貌合神離。我們在糾結和憂慮中疏忽了“現在”,虛度了“此刻”,浪費了生命。

吃著飯的時候卻在看著手機,開著車的時候卻在接著電話,睡在床上卻在想著明天的事情,和親人在一起交談的時候眼睛卻凝視著電視……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周圍裡,隨處可見這樣的現象。我記得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和你在一起,你卻在看手機”。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怎麼就讓那麼多的人活成了一種遊離的狀態,變成了一個“空心人”?

當我們的物質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的同時,是什麼侵蝕著我們的靈魂,讓我們似乎失去了更多,快樂、真誠、善良,為何離我們越來越遠?

生活的快節奏,競爭的大壓力,慾望的不斷膨脹,商業化的過渡誘惑,讓我們逐漸遠離了我們的本真,我們的初心,我們變得自私、膚淺、物化、貪婪、虛榮、功利,變得越來越疏離。

人短短的一生,我們到底追求的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很少人真正地思考過這個問題。

當我們行走在人生的路途中,當我們離我們的生活和人生越來越遠的時候,當我們距離自己的心靈和生命越來越遠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好好地反觀一下自己,思考一下自己,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背離的生活狀態和人生狀態。

當我們的慾望膨脹的時候,我們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讓它適可而止,不要讓慾望操縱了我們而輪為了慾望的奴隸。

當我們有能力去挑戰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活,我們可以大膽地去追求。可是當我們心比天高的時候,我們別忘了“命比紙薄”的命運,你沒有這個能力,你沒有這個命運,你就得學會控制慾望,恭順地領受自己的命運,坦然地接受當下的自己,接受自己現在不太良好的狀態,安然地活在當下,這是一種順從的高貴的姿態。

我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在被吳國打敗以後,輪為了吳王的階下囚,此時此刻的他,恭順地接受了當時的命運,在吳國為奴3年,嚐盡了百般苦難和恥辱而保全了性命,三年後,吳王相信了他的誠心,放他回國,勾踐回國後,不忘亡國之痛,天天臥薪嚐膽,10多年後終於東山再起滅了吳國,報了血仇大恨。越王勾踐表現出的一種順從的姿態就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狀態。假如沒有這種態度,勾踐不可能忍受奇恥大辱,可能早已經自殺了結生命。

所以,當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是一棵小草的命運的時候,我們就甘心做一棵小草吧!當我們瞭解自己可以長成蒼天大樹的時候,我們就努力地向上長大吧!當我們是一隻麻雀的時候,我們不用豔羨雄鷹的命運,就做一隻麻雀吧,豔羨、妒忌只能徒增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放平心態,知足常樂,你會生活得更加快樂。

當有一天,我們發現,我們忙著奔波,匆匆趕路,把靈魂撂在了後面,我們是不是該停下腳步,等一等我們的靈魂;當有一天,我們丟失了靈魂,是不是記得該把它找回來。

其實,沒有那麼難。帕坦伽利說:回來吧,孩子!僅僅是回來而已。讓我們的心回到我們的身體吧!讓我們的心回到我們此刻的生活吧!讓我們的心和我們的身體緊密地呆在一起吧!讓我們和自己好好地相處吧!

當我們放下執念、無明,放下過往、未來,活在當下,活在此刻,活在現在,我們才真正地做到了身心相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身心愉悅、和諧和統一,我們才能抵達內心的平和、安寧和明淨,活成我們自己想要的幸福快樂的樣子。

過去是已經完成了的現在,未來是現在的延續,未來什麼時候到來,誰也沒有辦法掌握,誰也不知道。前兩年發生的重慶公交車墜江案,因一個女乘客錯過站沒能下車而與司機發生爭執打鬧導致車子失控而墜落江裡,15個鮮活的生命瞬間消失,一個人錯過了站,其他的人卻錯過了他們的餘生。2014年3月8日凌晨,飛往北京的馬航MH370航班起飛後與地面失聯,從此再無消息,儘管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搜尋,可至今仍未找到任何的蛛絲馬跡,239個生命就這樣從地球上消失得無影無蹤。

復旦大學女教授陳果曾說到:當你真誠地、用心地活出這個現在,活在這個現在,其實你就善待了你的過去,你也將善待即將到來的未來。是啊,誰也沒有辦法預知災難和未來哪個更先來臨,所以我們更要懂得珍惜現在,此時,此刻。如果重慶公交車上的乘客和司機都能以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對待事情,女乘客錯過了站就安然等待下一站再下車,司機專注於當下開車,不去回應女乘客的辱罵,車上的其他乘客懂得及時制止當時的爭吵,悲劇有可能不會發生。

活在當下,其實就是對自己最為負責的一種人生態度。



風鈴子yang


大智慧者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責人之心責己,愛己之心愛人。人生境界需要大智慧你做到了嗎?

知道自己沒做到就去做啊,非得找個理由,說什麼道德低標,好了,那你去追求道德低標好了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謙。貌似你想說這些儒家的大道吧,你或許很高尚,可你的高我們達不到,道德高標當然需要,可更需要現實的觸手可及大眾化的道德低標

何人敢說做到了?!只能是在不斷的努力之中。我想盡力把它做得更好。

還好了,我就是比較草率。。。老了,改不了了,你找個可以改的吧

人生 總是在不斷的歷練中積澱和成熟!

人生三大境界與人生四種大智慧有矛盾,哪個對,三大境界是不刻意做人,不精心處世而四大智慧是刻意做人

無論是人生三大境界還是人生四種大智慧,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精神意識。時代是進步的,社會是發展的,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是不一樣的,只要活著快樂、幸福即可。

大氣象,大智慧,大境界什麼意思

用佛家學說來講就是一種無有,無人無我,四大皆空。

有哪幾個特徵,說明你已達到很高的智慧境界?

在中國古人的眼裡,達到很高境界的人只需要滿足一點就可以了,那就是“大智若愚”。不過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也從很多方面描述了一個人要達到很高的智慧境界所表現出來的特徵。

1、擁有大智慧的人對於外界的環境沒有過多的要求,接受能力非常的強。

這樣的人大多都是對生活環境沒有太大要求的,他們的智慧已經讓他們領略到了生活環境所帶來的煩惱並不足以被關注。就像人們常常說的隱居,有句俗語叫“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智慧境界達到很高程度的時候,他們所能夠接受的外界干擾已經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狀態了。

2、擁有大智慧的人對於事物有很強的判斷力,自主能力非常的強。

智慧境界高的人對於事物有著非常準確的判斷力,而且他們的觀察力也特別的強。就像大偵探福爾摩斯這樣的高智商偵探,可以通過非常細小的線索準確地找到目標。而且往往這樣的人最不容易被人誤導,一旦他們認定的事情,一定會堅信到底。這種精神也是促發他們發明創造更多新事物的動力。

3、擁有大智慧的人說話都非常的有哲理,邏輯性也非常的強。

智慧境界很高的人,說話也都是言簡意賅的。他們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口水戰上,而且他們所說的話也都是富含哲理的,邏輯性很強,因為他們知道言多必失。

另外,很多時候,智慧境界高的人是非常單純的,他們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都用在了所專研的東西上,而心靈卻純淨如孩童,因此,人們會說他們“大智若愚”。


玥玥萌萌世界


不要用這種詞語,所謂境界,不是知名度,和權威來斷定。

如能擁天下者,一個人的格局再大,也要會識人,把某方面超於你的人才都在你的掌握之中放手去發揮它們的才幹,同事兼聽則明,

把人心放在你做一切事情的考量之中

從政治經濟國防科技都要真才實學的人,把一切練嘴巴士的,放到最後。

②只觀天下,做預期的與你要包定的前因與後期的果,是否在別定的邏輯中有因果關係的必然,也為觀棋不語,,但自已給自已下棋。

因為你所處層面與高層不對等,沒人在乎你看法和見解,也為處局外看局內,

也只能把自已的見解用半明半暗的語言發表一下,以驗證所謂天下人觀看下事吧。

不要在意所謂的冠名,人來一世,不忘來罷了。


i米和平


敬畏天地,慈悲眾生,無慾無求,無我無相,自在圓融[祈禱][祈禱][祈禱]


沐峰行


大智慧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大智慧只有佛才能具備,在見解上佛能把自己所瞭解的敘述給眾生聽,從不借助某某人怎麼說,科學家怎麼說?瑪雅人怎麼說?佛通天達地,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不顯山漏水,佛具備無邊的智慧,福德神通威力,凡有眾生見聞者,無不蒙受利益,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啞者能言,拐者能行!


北斗2511926


要想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智慧,有更大的擔當和成就,就要努力發現自己內在的心,搞清它要的是什麼,能做到哪些。明白了這些之後,才是大智慧者。

大智慧者的三個特徵:1、知人 知已; 2、敢於獨立思考; 3、對未知領域懷有極其謙卑的心態。

老子的《道德經》講了天地間的“道”,如果能運用 和掌握了“道”,就可以成為大智慧之人。大智慧具有以下三條智慧。

一,老子《道德經》講:“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高智慧之人事情做成之後,既不佔為己有,也不自居有功。正因為不自居有功,所以功勞永遠在他身上,不會離去。因為越是自居有功,越是想得到功勞,別人會越反感,越不願意給他功勞,功勞反而容易離去。

二,《道德經》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古人在祭拜天地時用紙紮成的狗,作祭品用。這句話意思是說:天地對它演化出來的萬物,如人、動物、植物,就像對芻狗一樣對待,它不認為人就比動物或植物高一級,而是認為每種生物都是平等的。它一視平仁地看待所有的生物,非常公平。普通人往往都是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給予讚揚,對厭惡的事物給予貶低。聖人不一樣,聖人繼承了天地之道,聖人認為天地間的人、動物、植物都是平等的,所以他把百姓和芻狗一樣的看待。在人之中,他也不認為有地位的人比普通人高一級。它具有徹底的人人平等思想,非常公平。

三,《道德經》講:“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也就是:常人貴有,聖人貴無。在古代“母”與“無”同義。普通人以自己擁有很多好東西為自豪,聖人則相反,聖人的生活往往非常簡樸,對生活條件需求很少。他認為擁有的東西少是好事。因為東西多了,是自己的累贅。比如,富人家裡財富很多,他就會時常擔心別人會綁架他、搶劫他,高地位的人總會擔心別人搶奪他的地位。所以地位高財富多,對人是有好處,但它也是一種累贅。人的地位越高,財富越多,煩惱也會越多。地位普通,生活條件少的,往往過著憂慮少的生活。像中國古代的孔子、老子、莊子,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生活都是非常簡樸,擁有的東西都少。



張翼遠


大智慧者?佛陀還是愛因斯坦?但觀自在。


小北2014


佛的境界。佛還有另一個稱號,天人師。


吉祥的湖1


眾生皆醉我獨醒。


愛財老人


智慧大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心繫蒼生,積極入世;另一種則是超然物外,高蹈世界,瀟灑出世。

  但此兩種,都要有“愚”。這裡的“愚”,並非愚鈍,而是老子所言的“大智”,乃是要求人們忘記一些東西,讓智慧成其為智慧。

  這幾年來,網上湧現許多“大V”,粉絲也是動輒上百萬。其中有如孔慶東,時常與人掀起罵戰,粉絲皆叫好,稱其為“犀利”、“智慧”。要我說,這並非智慧,充其量不過是“小聰明”罷了。

  智慧者,首先著眼於大事,從不拘泥小事;其次,心中須無雜念。像那些左顧右盼者,心中其實充滿了“欲”,實在難以稱之為智慧。

  不免有人要說,要人心中無“欲”,豈不是個個都去當和尚嗎?非也!我所謂的“無慾”,乃是專注心中所思,摒除雜念,篤定地行己,抑或是堅持人生的某種信念。

  我們中國人歷來是講究中庸的,而當下卻戾氣不少。於是,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爭吵乃至網絡罵戰時,若能平和以待,堅守“中庸”,這便是智慧。這種智慧,本於我們對傳統道德的堅守。

  智慧也是一種“慾望”,是一種把他人接納到自我中的慾望。這便是入世的智慧。孔子一生風餐露宿,周遊列國,只為傳播“仁”,恢復禮制,乃至被農夫嘲笑“其愚不可及也”。孔子愚嗎?他確實有點愚,愚就愚在“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永遠像箭一樣,一往無前;愚就愚在明知會失敗,卻盡力一搏。“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孔子以他的失敗,以他的智慧,豐富了人類精神,啟示著我們民族的心靈遠遊。

  智慧又是人生境界。佛家有語:“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智慧,是看破了俗世糾葛的一種超脫。王維正是有了這種智慧,才會在官至右丞後突然隱去,才有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曠達;才有了“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的澄澈。清人張潮也是在看破物質喧囂後才寫出《幽夢錄》,才有了“人生三境界”。這時,智慧之愚便是對於人間煩惱的忘卻,對生命大自由的執著追求。

  智慧的景象,其實是我們對於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能“愚”者,善“和”善“舍”,無“欲”有“願”,故能漸臻“三境”,智慧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