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聞笛》全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用戶9999797265923


大家好,我是“我愛小咪”。很高興與大家來聊一聊古典詩詞。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春夜洛城聞笛》。[祈禱][祈禱]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仙”。他一生寫了幾千首詩,流傳至今的詩就有1000多首。比如《靜夜思》、《望廬山瀑布》、《贈汪倫》等詩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這首《春夜洛城聞笛》的名氣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仔細吟誦和品鑑,也是別有一番韻味的。這首詩共有四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要了解一下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這首詩是李白在公元734年寫的。這一年李白從家鄉四川來到唐朝的東都洛陽旅遊,欣賞美景,結交文人,喝酒聊天,好不快活。可是遊玩時間長了也就想回家了,那時候不像現在有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回家的路好漫長啊!正是在有家不能回的惆悵時期,李白寫下了這首《春夜洛城聞笛》。

[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這首詩的第一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在春夜深沉的夜色中,不知從哪家的窗口傳來了橫吹玉笛的聲音。”這笛聲一定是婉轉悠揚,如泣如訴,扣人心絃,所以才打動了詩人李白的心。因為夜色昏暗,李白分不清這笛聲到底從哪家的屋子裡傳來,所以在詩中用了一個“暗”字,十分生動貼切。

第二句“散入春風滿洛城”的意思是:“這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四處飄散,整個洛陽城都瀰漫著動人的旋律。”這一句詩運用了誇張的寫作手法——洛陽城畢竟是一座繁華的都城啊,那麼大的城市怎麼可能到處都聽得到笛聲呢?是李白自己聽笛聲陶醉了,入迷了,就想象整個洛陽城的人都在聽笛聲。這正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作詩風格,想象豐富,用語誇張。

[笑][笑][笑][笑][笑][笑]

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的意思是:“從這夜晚的笛曲中我彷彿聽到了柳枝折斷的聲音。”這就奇怪了,笛曲中怎麼會有柳枝折斷的聲音呢?其實這裡用了借喻的寫作手法,借“折柳”這一具體的物象,來比喻親人朋友在分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要知道古人送別時喜歡折一段柳枝表達情意,其實也蠻浪漫雅緻的。詩人李白是從樂曲中聽到了親人之間分別時難捨難分的縷縷情思。所以寫了“聞折柳”這三個字。可見李白音樂鑑賞的水平也挺高的。

第四句“何人不起故園情”的意思是:“哪個人聽到這悠揚的笛曲,不會在心中升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呢?”這是一個反問句,用反問的語氣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更加令人心潮澎湃,蕩氣迴腸。不僅是第四句直白地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其實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也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因為只有思念家鄉的人才會從別人的笛聲中聽到“折柳”的惜別之情啊!只是第三句表達的思鄉之情要含蓄很多。

總之《春夜洛城聞笛》這首詩通過描寫春夜中聽到的悠揚笛聲,運用誇張與想象的寫作手法,表達了詩人李白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令人感動流淚,令人回味無窮。短短的四句話,28個字表達了豐富深刻的含義,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喔愛小咪


我是文子心語,回答這個問題。

在李白眾多的詩篇中,這首《春夜洛城聞笛》,可能算不上他的頂峰之作。可這首詩的藝術手法和詩中所展示的“熱愛故鄉”的情感,卻是值得推崇的。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洛城,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

在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

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激情婉轉的曲調,隨著東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

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有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

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捨的心情。

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直飽含離思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於是,詩人情不自禁的吟了這首七絕。

全篇緊扣一個“聞”字,抒寫了詩人“聞笛”的感受。


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並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風落滿城”,這是藝術的誇張。作為浪漫主義的詩人李白,作品無不展現他想象的力量。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整個洛城,彷彿全城的人都能聽到。

但詩人的這種誇張,並不是沒有生活依據,憑空而出的。笛聲,本來是高昂的,又當更深夜靜之時,加上春風的助力,說它飛遍洛城,也並不是十分的過分。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麼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

所以,詩人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十分的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是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

“折柳”二字即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因為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詞。


這折柳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是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盪漾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好像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嘛!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是難以忘懷。

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更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這首詩真正感人的地方。


文子心語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題目已經表明,是春天的一個夜晚,自己在洛陽城,忽然聽到有笛聲響起所感。整首詩是這樣的: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過來就是:誰家裡忽然飄出這麼悠揚的笛聲呢?在春風裡遊蕩,我估計早傳遍洛陽全城吧。 ,今天夜裡的曲子競然是令人哀傷的《折楊柳》,唉,只要聽到的人,哪個不想起思鄉之情呢?

整首詩的基調就是鄉思之愁。在異鄉正孤獨寂寞睡不著,一陣陣笛聲悠悠傳來,正好是《折楊柳》的曲子。這首曲子是古代離別時演奏的曲子,曲意哀怨,依依不捨。

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其歌中說道: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所以,詩人聽到恰巧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久居他鄉的遊子,如果白天還好,夜裡就會想念家鄉。更何況是一個情感豐沛的詩人?

李白用“誰家”,“暗飛聲”來描述聞的形態,表述了自己是先聽到飛聲,然後再找來處,遺憾,在此刻的靜夜裡,感覺滿城都是這曲子,他找不到何人吹,也不知道具體方向,所以說是暗中飛。一個暗字意境全出,十分妥切。濃濃的思念之情也暗自憂傷。

完全的解讀一首古體詩,除了解該詩的字面意思,我們還要繼續瞭解詩人當時寫詩的社會背景,這樣才能更深入。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幾歲就離家東遊。公元744年暮春時節,李白抵達洛陽。剛到洛陽後,人生地不熟,住在異鄉,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在洛陽,李白遇到當時名氣不大,但是以後火得一塌糊塗的詩人,詩歌成就與其並駕齊驅。這個人就是杜甫。

自從遇上杜甫,李白在洛陽城的日子好多了,思鄉之情緒又繼續藏在心底裡了。


老仲聊齋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註釋

   (1)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4)春風:另一版本作“東風”。

  (5)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6)故園:指故鄉,家鄉。

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

  有誰的思鄉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

背景

  這首詩是735年(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

  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賞析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俏花旦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嫋嫋,令人回味無窮。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煙雨洛Catherine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詩歌的表述很直接,也很簡單。“何人不起故園情”,那就是聽到了笛子演奏的曲子,思念家鄉了!

我想表述的,是“故園情”的真實含義。

如果你剛剛失戀,聽到了《漂洋過海來看你》,想到的一定是你和曾經親密愛人的種種。一種幽怨的情緒便頑固地從心底散開!


如果你剛剛為人父,為人母,坐在溢滿春日陽光的草坪上,看著稚子在草地奔跑,一首《summer》的鋼琴曲嫋嫋傳來,你內心的舔犢之情一定會油然而生,感嘆著生活的美好!

如果恰逢一個南方的冬夜,你裹著冬衣,雙手插在口袋裡,在雪花飄落的異鄉的弄堂裡,踽踽獨行。耳機裡,聽到的是《雨的印記》,這時候,很有可能,思鄉的淚,會忽然間盈滿眼眶!

所以,有句抖音很流行的話,“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每個人,在同樣的環境,聽到同樣的聲音,感受的,是不同的心情。

以上的場景,如果換一個人物,一定感受不同。

當你正熱戀的時候,聽到《漂洋過海來看你》,一定想到了你親密愛人的溫暖的面龐!

當你事業不順,獨自坐在草地上享受春光,看到旁邊別人家,無憂無慮的兒童。一定想到的是,自己家有幼子,而自己前途渺茫的憂慮之情!

如果你不是異鄉人,獨自走在熟悉城市裡的弄堂,雪花輕飄,琴聲微揚,你感受到的一定是一點點的美,和一點點的真!

一定要知道,我們每個人情緒背後的背景緣由。

那我們來看下《春夜洛城聞笛》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洛城(即洛陽)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裡,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因作此詩。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但是,我們很難考證當時詩人所處的真實環境了。也就很難判斷到底是什麼“情”。是思鄉情切,亦或是孤苦自憐,其實都不重要了。

但肯定的是:

笛短情長。在很久前,洛陽的春夜裡,一個而立之年的青年,聽到笛聲,那夜,泛起了深深的思緒。揮毫之後,留下了千古名作:《春夜洛城聞笛》。

文學的魅力就在於此。無論多少年後,只要你看到這段文字,有了感觸,就說明了文學帶來的情感的共性和共鳴。思鄉也好,欣喜也罷,只要心底不時有了微瀾,那就對了!


往憶紜評論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誇張,條理通暢,感情真摯,餘韻無窮。\r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明月詩局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抒發了詩人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同時也會伴隨著一點孤單落寞的情緒,漂泊不定,孤身外出遊歷,難免會伴隨著黯淡失落。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譯文: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飄滿洛陽古城。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1. 背景分析

詩題中點明時間和地點,“春夜”即春天的夜裡,“洛城”,即是洛陽城,現位於河南省。當時的洛陽城在唐代是一個非常繁華的大都市,匯聚各地富商,商業經濟非常發達,外國商人經常彙集之地,有“東都”之稱。

李白當時是外出遊歷經過洛陽城,大概居住在客棧裡或者友人家裡,因偶然聽到別人正在吹奏的玉笛聲而觸發故園情,創作了此詩。他孤身一人來到繁華昌盛的洛陽城,既沒有固定的職業,也沒有固定的資產,更沒有廣泛的人際關係。相當於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朋友圈親人圈都不在此地,城市越是繁華熱鬧,越顯得與其格格不入。類似於隻身前往“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剛開始沒有任何依靠,很難在社會上生存,而面對城市的生活只能靠自己,自己只不過是城市裡的一個過客,孤單而落寞,經常會想念家鄉。回得去的是故鄉,回不去的只是從前,滿腹經綸,卻未能功成名就,未能紮根洛陽城。

2 賞析

詩的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誇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餘蘊,令人回味無窮。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句中“暗飛聲”意思是:聲音不知道從何處傳過來。表明詩人當時意識已經朦朧了,分不清楚聲音的來向,再加上是在夜裡,即使是沒有聽到笛聲,詩人也在思念著家鄉。剛好有笛聲傳過來,更容易激發了詩人的情緒波動,思鄉之情更加強烈。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句中“聞”字是聽的意思,“折柳”指的是《折楊柳》笛曲,點明傳過來的笛聲,吹的是《折楊柳》曲。其中暗含著一種習俗: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全詩表達的思鄉之情,與詩人身處的環境相符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僅是遊子的情緒共鳴,更是所有人的真實寫照。

總結:

有工作的地方沒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沒有工作。離家近有穩定的工作,不但能夠照顧到家裡的飲食起居,還可以陪伴著家人一起成長。長大了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外出遊玩或工作,回得去的是故鄉,回不去的更是青春歲月。


我是於言,歡迎關注,一起探討詩中的樂趣,在文化領域裡相互學習,謝謝!

於言


【我是加鹽的鹹魚】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以詩會友,樂哉。

內容提要:

1、原文

2、出處

4、體裁

5、背景

6、名家點評

7、作品比對

8、領略詩情

9、結束語

01、 原文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02、 出處

《全唐詩》 :清朝康熙年間,由康熙皇帝授意並主導的彙集唐詩的合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譽為“詩仙”。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了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

他的著詩以抒情為主,擅長描述自然風光,借環境描寫來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熱愛。有些詩隱晦地表達了對權貴的蔑視,表現了大無畏精神;有些詩表達了對百姓疾苦的同情,表現了追求理想生活的浪漫主義情懷。

李白喜好道教,崇尚隱居山林並研習道學。一方面想做超然的道人,一方面政治抱負遠大,期望與孔明比肩,期待做帝王的輔佐大臣。雖然思想矛盾,而且,終其一生而不得志,

但是李白心懷天下,心繫蒼生,思想進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04、 體裁

是思鄉詩,七言絕句。

05、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734年,即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時年,李白33歲。當時,李白尚未入仕,直到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推薦,李白才得以面見唐玄宗。

734年正月,唐玄宗巡幸洛陽。同年,李白也遊歷至此。或許是李白住宿客棧時,夜晚偶然聽到笛聲,觸發思鄉情,因而作了此詩。

06、名家點評

明代胡應麟《詩藪》:太白七言絕,如“楊花落儘子規啼”、“朝辭白帝彩雲間”、“誰家玉笛暗飛聲”、“天門中斷楚江開”等作,讀之真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賀監謂為謫仙,良不虛也。

07、作品比對

734年李白作《襄陽曲四首》。可幫助我們來對比、窺探李白作《春夜洛城聞笛》時的認知和心態。

襄陽曲四首

(唐)·李白

襄陽行樂處,

歌舞白銅鞮。

江城回淥水,

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時,

酩酊襄陽下。

頭上白接籬,

倒著還騎馬。

峴山臨漢江,

水淥沙如雪。

上有墮淚碑,

青苔久磨滅。

且醉習家池,

莫看墮淚碑。

山公欲上馬,

笑殺襄陽兒。

《襄陽曲四首》賞析:

公元734年,李白還遊覽了襄陽。李白在襄陽寫的這幾首詩,寫出了他的性情和詩風。在詩中,一個想醉但是又不能醉的形象栩栩如生,同時還刻畫了其鬱郁不得志的心態。

“莫看”,“且醉”二詞,正是他在痛苦中依然還要瀟灑的無奈的詮釋,令人唏噓。

0 8、領略詩情

只有結合歷史背景、詩人的遊歷、際遇、心境、理想才能真正地領悟一首詩的含義;只有深入地去分析,從表面看透本質,才能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本詩是抒情詩。

題目“春夜洛城聞笛”,揭示詩人因聽到笛聲而引發感慨。 “洛城”表明是在洛陽,“春夜”點明季節及具體時間。

1、第一句:誰家玉笛暗飛聲。

此時已是深夜,李白還沒入睡,忽然傳來笛聲。這笛聲想必是悽婉悲涼的,立刻觸動了詩人的思鄉情懷,此時他的情緒也是低落的。

“暗”字在此處使用甚妙。暗本身就有隱晦的含義,也比較貼切于思鄉的情結。

“暗”又與“誰家”相映襯,即烘托了不知是誰吹笛,不知吹笛處在哪的神秘感,更平添了哀鬱的意境。

2、第二句:散入春風滿洛城。

本句著力描述笛聲,說它“散入春風”以及“滿洛城”。“散” 是散佈的意思。“散”字在此處用得也很妙。

笛聲隨著春風飄散到四處。 “滿”字和“散”字互相烘托,再次渲染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3、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

古人有送別時折柳的習俗,盼望親人平安歸來也折柳。聽到笛聲以後,觸動了李白思鄉情懷,於是順勢在詩中點出了曲《折楊柳》。

晉代太康末年,京都及其附近流行《折楊柳》曲。這首曲用在這裡,便更加襯托作者的思鄉情結。

4、第四句:何人不起故園情。

本句是此詩畫龍點睛之筆。

李白說:什麼人不思念自己的家鄉呢?用第三人稱的角度藉助反問繼續抒發自己的思鄉情愁。

同時,掩蓋了自己對前途迷茫的情緒。

09、結束語。

當人躊躇滿志,事業正處在最輝煌的時候,看待周圍的一切都是歡快的,發自內心表達出來的也是積極的,愉快的,也不會有太多的愁怨和憂鬱,思鄉情緒也會比較淡薄;反之,當不被信任,被排擠的時候,不得志的時候,自是惆悵,懷念家鄉的情緒就會很濃重。既懷念家鄉的一草一木,又想念自己的親人;既想回到家鄉,逃避失敗,又不願就此離去,心中還留有許多不甘。

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李白也不例外

此詩正是借抒發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抱負沒有施展的失落,但是又對人生還充滿了無限的期許之情。


加鹽的鹹魚


洛城旅居,夜不能寐,輾轉反側間,忽聞窗外玉笛聲聲,哀婉清絕,餘音嫋嫋,曲中分明折柳相送之意,暗思離家久矣,不知昔日故人,可否安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何人不起故園情,此夜誰家玉笛聲,曲中暗聞折柳飛,散入春風滿洛城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李白來到繁華的洛城,在一家居住的客棧裡,靜聽春夜中飄來的古笛聲,一時思鄉情切,吟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

全詩以問開篇,以聞為線索,在想象中迴旋,以思收筆,佈局自然,一氣呵成

這首詩延續了李白一貫的詩風,直抒胸臆,淺顯易懂,寥寥數語,把一個遊子在外的離情別緒體現出來,如同閒談白話一樣,絲毫沒有扭捏做作的姿態

這首詩無需註解,只需稍加填補,就是一首緊湊的思鄉小詩。反觀一些現代詩中的晦澀難懂,無病呻吟,怕是連詩人自己都不知所云吧

土命老蟻不知羞恥,就算是狗尾續貂,重新以現代的口氣解讀幾句,在詩仙墳前,就當是班門弄斧的另一個版本了

是誰在遠處奏起了笛音,一曲未盡,風中折斷的柳枝化作春愁縷縷,驚醒了洛城

夜深了,我一人倚窗悵望,暮雲掩不住滿眼的繁華。可誰又知道,洛城不是我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