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大縱深理論VS閃擊戰,快速打擊是二者共同目的


二戰蘇德戰爭,大縱深理論VS閃擊戰,快速打擊是二者共同目的

二戰蘇德戰爭,從戰略戰術上講,上半場是德軍閃擊戰虎步登場,下半場是蘇軍後來居上。但從其影響力來說,德軍的閃擊戰似乎對戰役效果影響要大一些。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大縱深理論與閃擊戰的利弊,就會發現二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快速打擊是共同的目的,只是蘇軍優先使用遠程火力壓制,德軍使用裝甲突襲而已。

首先,大縱深理論VS閃擊戰,都是一戰後軍事創新理論發展的產物

大縱深理論源於前蘇聯軍事家圖哈切夫斯基的軍事智慧,而閃擊戰源於以德國軍事家古德里安為首的裝甲快速打擊理論。這兩人的共同點都是有過一戰經驗,都對一戰後迅速發展的軍事創新理論有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從圖哈切夫斯基來講,大縱深理論是基於蘇聯廣袤的領土和寬泛的疆域為出發點,由於它的產生比閃擊戰要早一些,客觀上,在使用現代化武器裝備方面略有欠缺。而閃擊戰卻是古德里安在第三帝國崛起後才逐漸顯露出來,它的出發點是基於德國缺乏強有力的國防潛力支撐,只能依託先進的軍事技術和發動突然襲擊為基礎。

二戰蘇德戰爭,大縱深理論VS閃擊戰,快速打擊是二者共同目的

另一方面,一戰後各國展開武器裝備開發競賽,客觀上給大縱深理論和閃擊戰提供了創新的土壤。由於一戰時,就有航空兵器與坦克加入戰場,而傳統的炮兵更是戰場上的主角,從這個角度講,是一戰戰場催生了這兩個理論的發展,也是一戰逼迫各國將作戰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但是,我們僅強調軍事理論創新的世界大環境還不夠,還要考慮到蘇德兩國當時產生這一理論的內在動力。不得不說,當紅色蘇聯誕生以後,以英法為主的西方國家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而作為夾在東西兩個陣線的戰敗國德國卻因英法的妥協而劫後重生。

從這個層面講,蘇聯要確保紅旗不倒必須要有足夠大的軍事理論指引蘇軍的戰略防禦,而德國要想在東西大國中間獲得一席之地,必須也要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閃擊戰客觀上成為必然。

二戰蘇德戰爭,大縱深理論VS閃擊戰,快速打擊是二者共同目的

其次,大縱深理論VS閃擊戰,是兩個戰略各異手段相同的進攻途徑

如果單從炮彈從槍膛到落地這個簡單過程來講,進攻和防禦是一個道理。但是,如果從擴張野心和戰術要求來講,進攻又比防禦來得猛烈和瘋狂一些。可不管使用哪個戰略,大縱深與閃擊戰的戰術手段卻都是相同的,就是快速打擊。

第一,蘇軍的大縱深理論看似宏大,實則就是遠程打擊和以炮火覆蓋為主。如果我們研究一下蘇軍從1938年調整改革以後的幾次戰役可以發現,此時已經能看到大縱深打擊理論的影子。無論是朱可夫指揮的對日作戰諾門罕戰役,還是1939年的蘇芬冬季戰爭,蘇軍使用遠程航空兵以及炮火覆蓋都成為戰鬥打響的開篇之戰。

第二,德軍的閃擊戰看似精準到位,實則也是手段單一以裝甲突擊為主。由於德國的地理環境和國防潛力影響,德軍的發展在二戰期間尤其突出陸軍的使用。從整個二戰的結果來看,離開裝甲突擊力量,德軍的戰鬥幾乎都無法展開。因此,德軍的閃擊戰如其說是快速機動突襲,還不如說是使用裝甲機動突擊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二戰蘇德戰爭,大縱深理論VS閃擊戰,快速打擊是二者共同目的

第三,大縱深打擊與閃擊戰都以快速打擊為目的,其進攻途徑是相同的。從蘇軍的炮火覆蓋到遠程打擊看,其大縱深理論精髓就是在敵軍縱深中心開花,從而使用大規範兵力在各個戰場分割包圍,發生在1944年的斯大林十次大反攻就是最典型的體現,而第五次大反攻,蘇軍一戰收復白俄羅斯全境,就是大縱深理論使用最好的一次。而從德軍的閃擊戰精髓來看,其主要的動作就是使用裝甲突擊到敵軍側翼或者腹地,再使用鉗形戰術分割包圍。

從這個層面講,大縱深理論和閃擊戰其目的都是一樣的,雖然戰略不同但戰術手段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蘇軍使用得最多的是強大的炮兵和喀秋莎火炮覆蓋,而德軍使用的僅僅是裝甲突擊力量打前站而已。除此之外,航空兵的空中打擊只是為地面部隊實施支援,與美軍使用大量航空兵作戰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再次,大縱深理論VS閃擊戰,都受客觀條件制約,優勢互補才能相得益彰

任何先進的戰術理論都是為戰爭結果服務的,而再先進的理論也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大縱深理論和閃擊戰都面臨這個問題,只有優勢互補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二戰蘇德戰爭,大縱深理論VS閃擊戰,快速打擊是二者共同目的

從整個蘇德戰爭過程看,德軍雖然在上半場贏得了閃擊戰的滿分,可也暴露了許多在戰前沒有發現的問題。裝甲力量前出太快,後勤補給困難和蘇聯地理環境對裝甲坦克制約太多等。

德軍的閃擊戰是1939年在閃擊波蘭中首次登場,後在法國戰役中得到驗證,到蘇德戰場才真正算放開了手腳。與佔領西歐小國不同,閃擊戰面對蘇聯一眼看不到頭的疆域似乎佔不到便宜。而兵力缺乏、戰線過長客觀上又給德軍出了另外一道難題,所以,閃擊戰在蘇德戰爭並不適合。

從蘇軍的大縱深理論來看,面對德軍快速進攻的裝甲機動並沒有什麼作用。由於這一理論比較講究高大全,在德軍以裝甲師團分割突擊的打擊下,蘇軍完全沒有辦法來將理論付諸於實踐,這也是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一直都沒有成功組織過一次成型的大縱深進攻。直到庫爾斯克戰役,朱可夫提前三小時實施遠程火力覆蓋,蘇軍的大縱深理論才正式走上前臺,而此時,德軍的裝甲打擊力量已經是青黃不接了。

二戰蘇德戰爭,大縱深理論VS閃擊戰,快速打擊是二者共同目的

綜上,無論是蘇軍的大縱深理論,還是德軍的閃擊戰理論,在蘇德戰爭中都將優缺點完全暴露無遺。如果非要人為地將其區分個高低,閃擊戰只能是贏得了一時贏不了長遠,而縱深打擊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並不完美。雖然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可對於日益發展的軍事理論來說,其作用僅僅停留在研究和參考層面,高新技術條件下的現代信息化戰爭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戰場再也沒有前後之分,手段更是千差萬別。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圖哈切夫斯的戰爭與和平》《古德里安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