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記年體之周朝一、武王

中國歷史記年體之周朝

(公元前1074-前256)

周之祖后稷,名棄(黃帝5代),父帝嚳。帝堯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卒,子不窋立(黃帝6代)。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黃帝7代)。鞠卒,子公劉立(黃帝8代)。夏少康中興,以公劉為田稷。公劉卒,子慶節立(黃帝9代),國於豳。慶節卒,子皇僕立(黃帝10代)。皇僕卒,子差弗立(黃帝11代)。差弗卒,子毀隃立(黃帝12代)。毀隃卒,子公非立(黃帝13代)。公非卒,子高圉立(黃帝14代)。高圉卒,子亞圉立(黃帝15代)。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黃帝16代)。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黃帝17代)。商帝武乙賜以岐邑,作周。古公卒,季歷立(黃帝18代),是為公季。商帝太丁十一年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黃帝19代),是為西伯。西伯於商帝辛三十年受命曰文王,時天下三分歸周。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黃帝20代)。

商帝辛四十二年,武王即位,脩文王緒業。

武王九年,武王會八百諸侯伐紂,至於盟津而還師歸。

十一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疆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遂率復伐紂。

周武王(黃帝20代)

(公元前1074年-前1069年)

(公元前1074年)周武王十二年(元年)

十二年二月敗商師七十萬人於牧野,紂王自燔於火而死。

其明日,除道,脩社及商紂宮。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劍以衛武王。既入,立於社南大卒之左,右畢從。毛叔鄭奉明水,衛康叔封布茲,召公贊採,師尚父牽牲。尹佚筴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軍。

夏四月,王歸於豐,饗於太廟。

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遂狩於管。

作《大武樂》。

(公元前1073年)周武王十三年(二年)

巢伯來賓。

薦殷於太廟,遂大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襃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是為胡公。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封功臣謀士,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大弟叔鮮於管,封二弟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曰魯。三弟叔度於蔡。四弟叔振鐸於曹。封五弟叔武於成,封六弟叔處於霍。康叔封、冉季載皆少,未得封。封召公奭於北燕。餘各以次受封。周公旦不就封,留佐武王。

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黃帝21代),列為諸侯。

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

呂尚九十而封於齊,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呂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齊地負海舄鹵,少五穀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而人民多歸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太公望東封於齊,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於營丘,使執殺之以為首誅。周公旦從魯聞之,發急傳而問之曰:“夫二子,賢者也。今日饗國而殺賢者,何也?”

太公望曰:“是昆弟二人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無求於人者,是望不得以賞罰勸禁也。且無上名,雖知,不為望用;不仰君祿,雖賢,不為望功。不仕,則不治;不任,則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祿則刑罰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則望當誰為君乎?不服兵革而顯,不親耕耨而名,又所以教於國也。今有馬於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驅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則臧獲雖賤,不託其足。臧獲之所願託其足於驥者,以驥之可以追利闢害也。今不為人用,臧獲雖賤,不託其足焉。已自謂以為世之賢士而不為主用,行極賢而不用於君,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誅之。”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

武王至於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日夜勞來定我西土,我維顯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途,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

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命曰「荒服」。戎夷,匈奴之先。

秋,大有年。

(公元前1072年)周武王十四年(三年)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以旦代王發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蓺,能事鬼神。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蓺,不能事鬼神。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無墜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今我其即命於元龜,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以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於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發書視之,信吉。周公喜,開籥,乃見書遇吉。周公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旦新受命三王,維長終是圖。茲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誡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公元前1071年)周武王十五年(四年)

肅慎氏來賓。

初狩方岳,誥於沬邑。

冬,遷九鼎於洛。

(公元前1070年)周武王十六年(五年)

箕子來朝。箕子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

武王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作《洪範》。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

秋,王師滅蒲姑。

(公元前1069年)周武王十七年(六年)

命王世子誦於東宮。

冬十有二月,武王陟,年九十四。

中國歷史記年體之周朝一、武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