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我與地壇》: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缺失中尋找充實

史鐵生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總覺得他的文字有一種治癒的力量。平平凡凡的事物在他的筆下彷彿有了生命,讀來如細水長流,浸潤心田。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哲思散文集,是他眾多作品中最被廣大讀者熟知的一部,因為這本書,我走近了史鐵生的人生,看到了他苦難又堅毅的一生,也悟到了關於缺失,關於死亡,關於人生的一些意義。

史鐵生《我與地壇》: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缺失中尋找充實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史鐵生正是這樣的英雄,今天我就以“缺失”為角度,以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為切入點,帶你體會史鐵生豐富有趣的靈魂,有血有肉的作品,以此鼓勵每個人的人生。

一、【身體的缺失】用時間思考病痛和死亡

1951出生的史鐵生,身體健康,個性開朗,他順利的在北京讀完了小學,中學。18歲的那年,年輕力壯的他到陝北農村插隊。不料一次放牛途中,他淋了大雨,高燒不退,住進了醫院。從那之後,他便一直與疾病為伴。之後病越來越重,就如他自己所說“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變得可疑”,因為上帝的玩笑,他在輪椅上渡過了所有的餘生。

史鐵生幼時的夢想是成為像劉易斯那樣的田徑運動員,可是造化弄人。他不但不能奔跑,甚至連站都站不起來。

史鐵生《我與地壇》: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缺失中尋找充實


21歲那年,當他被父親第一次攙扶著走進病房,他萬念俱灰。他覺得自己走得艱難,走得讓人傷心。當時的他還不能接受自己站不起來的事實,心想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能繼續這樣瘸著走出醫院。可事與願違,由於下肢麻痺、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史鐵生連正常排尿都是問題,從此只能插著尿管。

疾病纏身,史鐵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和病床上度過,他也曾想過自殺。 因為煩悶無處發洩,又怕連累家人,只要不在醫院的時候,他就一日又一日的躲到地壇公園裡去。地壇成為了他放下恐懼,思考死亡,思考生命的地方。從雙腿癱瘓,到雙腎失靈,再到尿毒症,他的身體都在遭受折磨,他的思想都在生死之間掙扎。從最初的想要自殺,到後來慢慢的接受現實,直至最後感恩命運,史鐵生用一生證明缺失並不可怕,只要你能夠在缺失中去尋找那個充實的靈魂,那人生就是值得期待的。

史鐵生《我與地壇》: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缺失中尋找充實

二、【親人的缺失 】懂得了珍惜和好好活著的意義

在史鐵生的生命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就是他的母親,《我與地壇》中也有大量的篇幅描寫了他和母親的關係,讀來感人至深。

二十歲,史鐵生雙腿殘廢,除了他自己,最不能接受現實的是他的母親。儘管醫生已經明確表示,他的腿無法醫治,可是母親還是將全部心思放在治病上,總覺得兒子有一天可以再站起來。打聽偏方,弄一些稀奇古怪的藥,洗,敷,燻,只要別人說有用的她都想試試。

兒子不理解他,覺得她白費功夫,所以總是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母親,一個人跑到地壇裡,找尋寧靜。

後來史鐵生慢慢接受了生病的狀態,他發現自己還可以寫作,於是提起了筆。第一個支持他的仍然是母親。母親到處去給他借書,頂著雨或雪推著他去看電影,就像過去找大夫,找偏方一樣又抱了希望。

母親就是這個世界上,無論發生什麼事,都站在兒子身後默默支持的人。三十歲時,史鐵生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而母親卻已不在人世。

從身體殘疾到失去母親,史鐵生的心靈受到巨大的打擊。可是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母親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都成了他永遠的財富。

史鐵生《我與地壇》: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缺失中尋找充實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與驕傲都來自母親。後來他在多部作品中提到母親,其中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寫到:“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們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母親的離去,讓他更加明白了珍惜身邊人和好好活著的意義,那是對母親最好的回報,也是生命的延續。

三、【即使人生有缺失,但仍然可以在缺失中尋找充實】每個人都會面臨缺失,史鐵生的人生帶給我們的指導意義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面臨缺失,即使不是身體的,也有可能是親人,機遇,金錢等等,沒有人的人生是像一個完整的圓,完美無缺。但正因為人生有了缺失性,才更要珍惜,才能要努力,史鐵生用一生為我們證明了生命的意義。下面我將從兩個角度,看看史鐵生面對缺失,是怎麼讓人生更充實,更豐滿的,以期給我們普通人有一些借鑑作用。

01)理解死亡與病痛,承認人生的缺失性

在二十歲史鐵生面對自己癱瘓這個話題的時候,他是不能正視的。即使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他也覺得心裡一片空白,只想由一個死字去填滿。是什麼讓他後來發生那麼大的改變?可以直面病痛與死亡,並且化為力量。除去母親給與的關懷和照顧,就是地壇,這個神奇的園子賜予他的力量。

整整十五年,史鐵生只要不去醫院,就會去地壇。在那裡,他見證了地壇的四季交替,滄海桑田。更重要的是,在那裡他見證了別人的人生,是這些人的人生讓一個失魂落魄的青年開始有了面對病痛和死亡的勇氣。

史鐵生《我與地壇》: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缺失中尋找充實

他目睹了一對夫婦從中年到暮年,看著他們從最初的女人挽著男人來散步,到後來男人一個人,再到後來女人又回來,但明顯老了很多,添了許多白髮,兩個人互相攙扶著。

他遇見了一對兄妹,看著他們倆一起從小到大玩。可是時隔多年,無意中才發現那個小姑娘是個弱智的孩子,她有時候會受人欺負,還好有哥哥一直保護著她。

他還經常碰到一個喝醉的老者和一個總是來唱歌的年輕人,猜想他們的人生遇到的怎樣的挫折,祈禱他們日後都可以好運多一點。

地壇裡的每一個人,都讓史鐵生思考困難,思考命運,思考死亡。是這些人,讓他慢慢的看透生活,理解人生。他說“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顯然他對於生死有了另外的理解。

他不再在乎生死,而在乎如何讓生命的過程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而寫作剛好為他打開了這扇門。“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史鐵生用一生都在印證這句話。

史鐵生《我與地壇》: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缺失中尋找充實

02) 把目標做到極致,體會過程的充實感

作家鐵凝評價史鐵生,說:他那麼多年坐在輪椅上,卻比很多能夠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麼多年不能走太遠的路,卻比很多遊走四方的人擁有更遼闊的心。文學評論家胡平說:史鐵生是中國當代作家中較早具有生命意識的一位,他審視自己的存在,審視人類的存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張力。

讀過他的作品的人每一個人都不單單感動於他的文字,而是敬佩他將生命與寫作融為一體。他的文字平淡,沉靜,但卻能照亮每一顆失落的心。在他從二十一歲坐上輪椅,到五十九歲去世,三十幾年的時間裡,他一共27部短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3部長篇小說,2部電影劇本,還有幾十篇散文隨筆。獲得魯迅文學獎,老舍散文集等各種文學獎項。對他來說,從21歲就定下來的夢想,做到了極致,堅持到了生命的盡頭。倘若史鐵生從一開始就自怨自艾,沒有將寫作作為一生的目標,他也就是輪椅上一個普通的殘疾人而已。他用寫作將自己的生命充實,再去照亮那些需要被引領的人。

現實生活就是這樣,我們可以丈量生命的長度,卻無法丈量它的寬度。有了目標就去堅持,去努力,不論結局如何,都不需失落,因為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價值感,而體驗追求目標過程中的充實感,就是實現價值最好的途徑。

史鐵生《我與地壇》: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缺失中尋找充實

生命中的缺失並不可怕,也在所難免。願每個人都能在缺失中尋求充實,體會生命過程的美妙和獨一無二!

專注個人成長和家庭關係,歡迎@悅讀的眺媽,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