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1980年是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元年,這一年日本,德國,瑞典,美國將工業機器人大幅度的應用於汽車製造工業。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1980年—2007年日本機器人的銷量

2010年中國迎來了工業機器人發展的元年。相比於全球市場,足足晚了40年。這40年,中國市場是否真的沒有任何人關注過工業機器人研發和市場開拓?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中國工業機器的研究同國外工業機器人市場化的時間,基本處於同一時代。從1972年中國就已經開始研發工業機器人,同時啟動工業機器人研究的有:中國自動化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多個高校和研究所。

198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蔡鶴皋院士團隊研發出了中國第一臺弧焊機器人——“華宇—Ⅰ”(HY-Ⅰ型),解決了機器人軌跡控制精度和軌跡預測控制等關鍵技術。

1990年後,國外機器人企業安川機器人,松下,Fanuc,KUKA,ABB紛紛進入中國,開設合資公司,正式開始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拓展的商業化進程。

1995年上海交通大學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高性能精密智能裝配機器人“精密一號”,這一款可以真正應用於工業現場環境的工業機器人。

1970s—200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主要是以技術研究為主,還沒有商業化能力。但這個階段為中國後期工業機器人行業的人才培養,以及企業建設提供了最主要的保障和根據地:以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這四家研究機構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研究中心是中國機器人的開端。在之後的工業機器人企業的發展中,基本都能找到這四家的身影。

汽車工業開啟的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夢”

1990年代,中國有一個非常大舉措,允許外資品牌廠商在中國設立合資汽車生產銷售。這是所有工業機器人進入中國的衝鋒號。

1994年,日本松下集團和唐山開元集團投資的合資企業唐山松下機器人成立,主業涵蓋電焊機、機器人及激光焊接系統等相關領域。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松下早年機器人

同年,ABB機器人部在中國上海成立,成為最早一批進駐中國的機器人生產製造商。ABB機器人接到的第一單生意就是服務於上海大眾桑塔納車型總拼工位上的點焊機器人。2005年ABB在上海建立了機器人生產線,2006年ABB將全球機器人業務中心落戶到上海。中國已經成為ABB機器人的第一大市場,這就是ABB機器人的主戰場。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ABB機器人在汽車衝壓線的應用

1995年安川電機進入中國,並於1996年同首鋼集團成立合資公司:首鋼莫託曼機器人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機器人系統集成及機器人裝配。首鋼莫託曼是由安川總公司,中國首鋼集團,日本巖谷產業株式會社按照45%,43%,12%合資成立的。這個號稱中國成立之初有全國最高機器人產能的企業,設定產能是800臺/年。放到2020年的今天,就是國內機器人企業一週的產能。

時過境遷,歲月給不了我們時光靜好,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在為中國製造業負重前行。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安川中國發展歷程

1997年11月,FANUC機器人在中國上海設立銷售及系統集成工廠,同上海電氣合資成立上海FANUC機器人。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FANUC中國

FANUC上海工廠,主要是從日本進口fanuc零部件進行組裝,同時負責中國市場的銷售,以及系統集成業務的研發。

1986年,kuka將一臺工業機器人以試用的形式推入一汽卡車公司,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第一臺工業機器人。

1994年,kuka開始大幅度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國內的汽車龍頭企業東風汽車及長安汽車,分別引進了KUKA公司的一條焊裝線。這個時候的汽車焊裝線自動化程度非常低,僅有十臺工業機器人,與現在動輒100多臺汽車焊裝線確實沒法比。

2000年,庫卡看到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龐大需求,kuka在上海設立第一個全資子公司:庫卡中國。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KUKA中國

1990—2000年,奔著中國龐大的汽車製造市場而來的各路豪強,看到龐大的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1992年中國汽車產量100萬臺,2002年中國汽車年度產量達到200萬臺,增長了一倍。這種一倍的增速,並不是他們所在意,他們真正看到的是未來千萬級的產能,這將需要數十萬計的工業機器人。

放眼今天,200萬臺的汽車產量,還沒有吉利集團一年的產量高,但20年前這已經實屬不易。

中國汽車產量井噴,讓中國工業企業也看到工業機器人的需求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2001—2019中國汽車銷量

2001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不負眾望,呈現直線上漲的速度,產銷量在十年間上漲了9倍,在2010年達到了1800萬輛。

一個行業在10年間上漲九倍的。第一個是汽車,第二個是房地產。只是兩者截然不同的是,汽車產量翻倍的結果是價格下降,房地產房屋數量翻翻的結果是翻倍的漲價。

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品牌都開始在中國拉開架勢,搶奪市場的時候。這些外資廠商壓根沒有顧忌中國機器人企業的想法,因為那個時候確實沒有可以與這些品牌值得一提的中國機器人企業。

我們來看一個2002年度,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和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的分佈圖。日本,美國,歐洲是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市場。彼時的日本工業機器人萬人密度已經達到了334臺/萬人(此處萬人為1萬個勞動力)。日本工業機器人總裝機量達到35萬臺。什麼概念呢?200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裝機量不超過5000臺。這個數據不是在說差距有多大,而是在說明龐大的市場需要大量的機器人。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2002-2007年,全球主要國家機器人銷量

尋跡中國各個行業的發展,你就會發現,一切的開端,基本上都是國家隊出手,然後國家隊轉向市場化後開始發揚光大。

2000年,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與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扶持下,新松機器人成立了。這確實是共和國第一個可以擺上檯面的機器人企業,時至今日新松股票代碼仍使用“機器人”作為代號,讓一個行業為其做代號的好像也只有新松。

2000年—201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的道路的選擇:機器人系統集成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2001年—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

在新松的發展歷程中,就出現了中國最為核心的機器人市場發展道路的選擇。

  • 做機器人系統集成還是做工業機器人本體?

2000年,中國本土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就是一個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伺服系統,減速機,機器人控制系統三大件,要啥啥沒有!更可憐的是,連最基本的人才儲備都沒有,你想找一個會運動學算法的人才,都要直接去大學裡找歸國回來任職的老師,或者教授。很顯然這些人不可能成為工人,也無法滿足商業市場的超高強度研發需求。

因此,新松在完成了機器人本體的研發和樣機生產之後,頂著中國機器人國產化第一的名號,開始自力更生的商業化轉向——去幹汽車市場系統集成吧!這是一個最為貼近機器人,並且市場龐大的領域,所有的機器人廠商都在這個領域玩耍。

在此後的十年,新松成立中國最大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商之一,在汽車零部件,以及汽車主機廠的焊裝,切割,總裝等工藝段提供設備和自動化產線設計。

但這也為中國機器人市場,構建了第一個誤區:各種號稱做智能製造的企業都稱自己是機器人公司,然而事實上只有一部分系統集成業務而已。

與新松同臺競技的中國汽車系統集成最大的四家企業:大連奧拓,上海德梅柯,廣東瑞松,上海明匠都沒有get到行業發展的風口!明明一直在機器人市場磨盤滾打,卻錯失了“機器人”的概念。這確實是可悲!

這十年,機器人系統集成伴隨著中國汽車產業野蠻擴張,各家系統集成商都過的有滋有味,甚至營收規模都超過了2007年之後建立起來的機器人本體生產商。

  • 2007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開始崛起:那是一個奇貨可居的年代

2007年前後,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開始甦醒了。這既不是來自於上帝的點化,也不是來自於什麼高人的覺悟。純屬就是近10年的時間,中國大量的汽車廠有大部分的人摸清了工業機器人的基本情況。同時外資廠商在中國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行業從業者。

在大量海外歸來的有志之士的相互合計下,中國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就在毫無宣言的情況下,正式開始了。說白了還是為了賺錢,因為外資賣的太貴了。

舉一個無從考證了例子:2009年前後,一臺愛普生scara機器人的價格是9萬塊,這是賣給富士康的,富士康這種議價能力的大客戶,都是這個價格。你可以想象他有多貴。這個產品今天是什麼價格?是4萬塊。儘管大部分的會說貨幣貶值,以及受限於當年的原材料、產能等等成本更高,價格就應該比較貴。但我們仍要清楚:那是一個奇貨可居時代,必須要付出高昂價格才能買到的機器人。

我們都知道,毛利高,有強大需求,甚至賣斷貨,要貨需要提前一年預定的,肯定是能夠掙大錢的。

至此,中國工業機器人本土化進程被打開。嚴格意義上來說,有了本體,才真的有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鏈。

從產業鏈的角度而言,核心零部件——機器人本體——機器人系統集成,這是一個從上到下的鏈條。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機器人產業鏈

作為中間的承重柱:機器人本體。本體不斷髮展,銷量更多,國內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才有機會發展,下游的系統集成才有可能不斷的降低成本,實現更高的性價比,才能夠爭搶到更多的新市場。

中國本土工業機器人產業鏈的建立

2007年,埃夫特在奇瑞汽車裝備部的基礎上成立,並且開發了第一臺165kg的六軸機器人,主要目標是用於汽車焊裝線。

2010年,埃斯頓在梳理自身伺服系統未來競爭點的時候,找到了工業機器人的方向,開始主力拓展工業機器人研發,這也開啟了國內最先使用自有核心部件機器人的開端。

同期湧入還有新時達,廣州數控,華中數控。這幾家機器人廠商的製造之路,無一例外,開始在伺服系統,機器人控制系統,或者減速機方面,緩慢的推動國產化品牌的應用。

2013—2020:中國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產銷市場

大量的人討論中國的市場不夠開放,如果我們列出來全球機器人廠商的名單,你就會看到,幾乎所有的工業機器人都在中國拓展市場。並且都將中國作為主要市場,開疆拓土。中國市場的公平性,以及充分競爭的開放度,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夠做到的。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2018年中國市場各品牌機器人銷量(數據來自:mirdatabank)

2020年與2017年相比,我們不再討論機器人減速機是否能做得了,機器人控制系統是否能做得了。這些核心零部件確實有差距,但是在應用市場中,大量的工業機器人都是用了國產減速機,和國產的控制系統,並且運轉良好。

甚至國內控制系統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本土化企業,例如成都卡諾普,蘇州新代數控等等專門提供機器人系統的廠商。

2020年,我們更強調工業機器人的用途,以及工業機器人應該應用在哪些領域?機器人如何提高中國製造業的生產線效率?以及如何實現智能製造讓中國製造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 什麼是正統的中國工業機器人之路?

正統的工業機器人發展道路,是中國能夠擁有完整的:核心零部件——機器人本體——機器人系統集成的產業鏈。

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之爭:本體和系統集成誰才是正統?

工業機器人主要企業

身處這條產業鏈中的每一個企業都擁有正統的機器人血液。我們希望在2020年經濟環境艱難的時刻,更多的企業是落到實處去研發,生產機器人,而不是一個玩“機器人”概念。

結語:中國本土化工業機器人品牌都已經非常成熟。新松,埃斯頓,新時達,埃夫特都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在2020年之後的市場競爭中,國產與外資品牌的競爭,將不可避免。但這兩者也同時為中國製造業創造更多的可能。讓更多的領域使用機器人,實現自動化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