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繁华中的真诚回望——论随迁一代乡土情感的淡化与重塑


都市繁华中的真诚回望——论随迁一代乡土情感的淡化与重塑

繁华都市需要真诚回望乡村的那片土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加剧。许多人走出乡村来到城市,开始人生新征程,谋求人生新机遇。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城市,大量人口涌入,这些人在城市长期居住下来,并把孩子接来,随迁子女产生。这些随迁子女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几乎中断了和家乡的深层联系,对家乡的认知越来越少,对故乡的情感越来越淡。为此,重塑随迁一代的乡土情感显得特别重要。

都市繁华中的真诚回望——论随迁一代乡土情感的淡化与重塑

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许多乡村孩子来到了城市。

一、乡土情感及其内容

乡土情感是指一个人对于本乡本土的一种感情。这个人可生活在家乡,也可生活在异乡,或往返于家乡与异乡之间。对生活在异乡的人来说,这个乡土,就是家乡,和附着“家乡”上面的土地、乡亲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甚至是家乡人特有的审美观等。对于乡土的那份情感是复杂而多样的,它既有家乡的认同感、责任感,也有对故园的依恋感和归属感。正如柯灵说的“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说,乡土是人之根所在,而乡土情感则是成为一个有根之人必须具备的情感,这种情感让我们即使置身现代都市文明之中,依然能保持那份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与感激,依然能够拥有那种最触动人心的自然、朴实、纯粹、宁静,依然能在新时代中保持最本真的自我,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都市繁华中的真诚回望——论随迁一代乡土情感的淡化与重塑

在新时代中保持本真的自我,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二、随迁一代乡土情感淡化的原因

1.城镇化进程加快和都市文明的冲击。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加速了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生活在城市的乡村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都市文明的冲击下,正被肢解,虽说乡土文明具有天然的抵抗性,但乡土文明正面临断裂与失衡。大量随迁子女从小就离开乡村,有的就在城市出生,虽说户口依然在乡村,重要的节日依然会回乡村,但他们已经完全能接受都市的生活与思想方式。而事实上,他们要真正融入都市,并让都市完全接受,成为都市文明中的真正一员还有距离,但他们内心是完全愿意融进来的。再说,他们年纪还小,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完全能以新的思考方式来应付当前的世界。而在全球化、科技化、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化浪潮中,乡村情感在随迁一代身上淡化也是不争事实。特别在笔者生活的苏州地区,教室里随迁一代的比例不低,而单从外表来看,已看不出与城市人有明显区别了。

2.融入化措施的加速和认同度的提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一些措施,确保随迁一代在生活的地方接受义务教育并参加升学考试,越来越多随迁孩子进入了当地的幼儿园、小学及初高中,与城市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其中不乏优秀者。就我所任职的四星高中,依然能看到许多随迁学生,他们生活朴实,学习刻苦,担任学生干部,也是优秀生的有力竞争者,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城市孩子有着一样的待遇。他们正以出色的表现逐渐被这里的老师、同学以及这座城市本身认同,同时他们自身对于城市的认同感也逐步上升。有些学生在演讲中甚至称自己有二个家乡,而其中一个就是居住的城市。这些年来,随着政府出台一系列随迁子女融入城市政策,越来越多的随迁一代城市归属感增强,城市认同感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都市繁华中的真诚回望——论随迁一代乡土情感的淡化与重塑

随迁一代城市认同感有了很大的提升。

3.远离乡村生活和重新定位自我角色。

随迁一代远离了耕作的乡村生活,接受城市文明熏陶已是事实。孩子们大多在重大节日才回乡村,特别在“成绩大于天”的今天,即使寒暑假,家长们也是想方法让孩子多学习,不输起跑线,而孩子们也习惯了城市生活,不适应老家生活。我甚至在某个暑假的一天,看到这样的场景,母亲一边打孩子,一边要求他暑假回老家陪爷爷奶奶,可孩子却哭着说,他死也要死在这个地方。事实上,这孩子后来因在湖里游泳溺水而死,死在了城市。这确实是个悲伤的故事,但说明了因远离乡村而淡化了对故土的感情,同时也重新定位了自我角色,他更愿意生活在城市,虽然依然保留着乡村的某些习惯,如夏天在河水随意游泳。从乡村进入城市,他们再也不是留守儿童,他们已适应这里教学环境和城市生活,更愿意把自己看作城市真正意义上的一员,而城市人也开始接纳这些新成员。

三、如何重塑随迁一代的乡土情感

随迁一代不断融入城市生活,但城市生活必然消解乡土情感。而乡土情感是人类最深沉的情感之一,也是人们构建圆满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推动作用。为此,重塑随迁一代的乡土情感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那如何重塑随迁一代的乡土情感?

都市繁华中的真诚回望——论随迁一代乡土情感的淡化与重塑

乡土情感是人们构建圆满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

1.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现在许多随迁子女不肯回家乡,一方面原因还是老家条件不行。当下,国家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可吸引部分人回流,也可吸引随迁孩子回去看看,感受家乡新变化。但这种乡村建设千万不要模式化,一定要有本地特色。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传承乡土文化,建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乡村。山区茶乡,可以茶文化建设为重点来打造乡村;竹木之乡,可从发展竹木产业入手来打造生态乡村;农田水乡,可打造农耕文化的乡村......要结合自身特点,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乡村。这样可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使家乡发展的越快,建设的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乡村,也会让更多走出去的村民回乡村,更让那些对家乡已经陌生的孩子回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美丽,了解家乡文化,并深深热爱这片土地。

2. 深入乡土乡村,体验乡村情怀。

随迁一代来到城市,以及城市孩子对于乡土乡村的陌生,应该让他们对乡土乡村及其生活有了解,甚至要让他们了解乡土乡村的精神。费孝通先生说过“中国精神从本质上讲是乡土的”,了解乡土乡村,培育对乡土乡村的情感,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走进乡土乡村,真正体验乡村的情怀。假期或周末与家人一起回乡村,也可到附近的乡村,去欣赏乡村美景,去体验乡土乡村文化;学校组织乡村生活体验营,让学生深入乡村,尝试各种农活,做一回农人;把各种农业活动搬进校园,如池塘里种藕,园里种上蔬菜,校内各处空地种上果树,城市的校园也可以成为“农场”,成为接受乡村文化,领略乡土精神,体验乡村情怀,培育乡土情感的场所。我们一定要扩大学校教育内容与乡村生活经验之间的融合,让孩子们了解乡土乡村,成为具有乡土乡村情怀的人。

都市繁华中的真诚回望——论随迁一代乡土情感的淡化与重塑

回望乡村,成为一个具有乡土乡村情怀的人。

3.加强乡土教育,培育乡土情感。

乡土教育有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功能。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乡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并与城市文化在作用的方式和范围上相互补充、相互完善。老师有责任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乡土教育。语文老师,柯灵的《乡土情结》、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等,都是进行乡土教育,培育乡土情感的好文本。语文老师还可在演讲、写作与阅读中开展乡土方面的教学与训练,来进行乡土教育和乡土情感培养。当然开设关于乡土的校本课程以及进行乡土文化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同样是培育乡土情感的好方法。当然,历史老师、地理老师等则更有多种方法与手段来进行乡土教育,培育孩子们的乡土情感。总之,对包括随迁一代在内的孩子进行乡土教育,绝对是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学校有义务在这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4.重视乡土文学,激发乡土意识。

在课程学习中,特别语文课程中可适当增加乡土文学比重,对随迁学生比例较大的学校,可编写乡土文学作品的校本课程,语文老师更可推荐乡土文学作品,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边城》、 张炜的《古城》《九月寓言》、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一片叶子下生活》等。要知道,乡土文学作品的灵魂是其乡土意识,而乡土意识对人而言,不仅可培育其对家乡土地生命的热爱,更可激发其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甚至可解决人生归宿问题,即找到人生的精神家园。当然,相关部门还可利用其它形式来进行文化的引领,如可拍摄些表现乡土情感的影视作品,可组织人员创作些以展现乡土感情的表演艺术作品来校园巡演,可进行一些以讴歌家乡的诗歌朗诵或文学创作比赛等。我们不仅要用乡土文学作品,还可以以其它形式来呈现乡土文学作品,使随迁一代和城市孩子,甚至每个人都从中汲取营养。

都市繁华中的真诚回望——论随迁一代乡土情感的淡化与重塑

阅读乡土作品,培育孩子对家乡土地生命的热爱。

今天,随迁一代已习惯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成为城市的一份子。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疏离乡村,忘却家乡,这是让人担忧的。为此,在推进融合化措施的过程中,也要对随迁一代进行乡土情感的培养。而随迁一代自身也要在都市的繁华中真诚地回望那片乡土。一个具有乡土情感的生命体,才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才是一个完整而健全的生命体。时代需要这样生命体,也必须要有这样的生命体。

1.罗远玲.乡土情感:传统节庆现代转型的文化血脉[J]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2.吴龙川.乡村朴素情感的淡化与重塑[J].《职业圈》,2007年第13期

都市繁华中的真诚回望——论随迁一代乡土情感的淡化与重塑

亲切而可爱的乡村将永远在记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