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莊:回憶1991

不論你長多大,走多遠,那些關於家園的記憶,會像年輪一樣刻在你心裡,而後來的一切,都從彼處生髮。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才剛過中山堂的十字路口,同學小果就追了上來,自行車鈴響得欠揍,生怕人不側目。

千扶假裝一副“竟有如此意外邂逅”的樣子,轉頭迎上那張滿是少年志趣的臉:“這麼巧!你也回家!”

小果說:“巧什麼,放學我不回家去哪?跑那麼快,害我追半天。”

想到要跟這話嘮同行大半條淮海路,千扶就一陣心累:有話說還好,算是路短情長,沒話找話說,那真是度秒如年了。

千扶和小果都住在城的另一頭,千扶家住儀器廠宿舍,小果家住紡織廠宿舍,在那個被統稱為段莊的地方。千扶和小果家離得不遠,只隔一條街,但咫尺之地,兩人卻從沒有在那片兒偶遇過,也算相當地缺緣少份了。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淮海西路

1991年,段莊幾乎就是徐州城區的西盡頭了,淮海西路延長段要在幾年後才會開闢,一路車到這就不走了,二層小樓林立的城中村道路曲裡拐彎,女兒牆裡曬著衣服、香腸、蘿蔔乾以及各種居家過日子的零碎,頭頂是蛛網一般密佈的電線和一小片或藍或灰的天。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90年代的徐州紡織廠(現在的恆盛廣場及周邊)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徐州紡織廠食堂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80年代的徐紡俱樂部

那時的段莊有好幾個著名的企業,比如生產小孩酥的糖果冷食廠,老字號萬通釀造,地盤很大的紡織廠等等。八九十年代的紡織廠闊氣,宿舍樓一茬茬地生長,廠房和住宅連成片,下了班洗個澡,去食堂買飯,再溜達著回家,活脫脫就是年代劇裡的場景。那些年的大企業像個獨立王國,關起門來自有一套,幼兒園、學校、劇院、閉路電視、小吃街應有盡有,要是性別比例均衡的話,不跟廠外通婚也能過得挺好。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紡織廠的宿舍樓格局不一,有幾家合用一個廚衛的筒子樓,也有雙陽臺獨立衛生間的三室一廳,小果家住的是老房子,紡織廠早年間分給小果爺爺的。小果爺爺來自上海,是紡織廠引進的第一代技術人才,後來,老爺子退休回滬,房子就留給小果爸媽了。老房子樓梯臨著街,孤伶伶一棟樓,沒院牆沒大門沒安全感,平時自行車就停在路邊。新車怕偷,小果不放心,天天扛著車爬五樓,所幸他人高馬大,28的大架車子在他手裡輕得跟碳素做的一樣。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2015年,小果家拆遷的時候,紡織廠宿舍已經所剩無幾,那棟舊樓裡的住戶也所剩無幾,沿街的屋子租了出去,小果也早就搬得不知道去哪了。千扶拿著相機,對準牆上的牌子按下快門,順道想著當年那個瘦瘦高高,鼻子上長著雀斑的少年,不知道胖了沒有?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90年代初,段莊的街面上,幾乎都是住宅,樓挨著樓,也不乏平房夾雜其間,偶爾有個菜市場、早點鋪、報亭、修車配鑰匙的,甚少見像樣的商鋪。離得最近且比較有規模的要數友誼商場,東西算是挺全的了,如果你不是一個特別講究的時尚人士,從這兒裡裡外外挑一身穿上,也可以去體面地喝個茶,滿足一下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絕對是夠了。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在友誼商場旋轉樓梯的二樓半,千扶曾經對著櫃檯後晃花眼的衣服憧憬了小半個青春期,每次腦子裡都自動播放那句歌詞:“如果穿在我身上,那一定十分美麗。”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公交線造就了一方繁榮,從段莊經過的1路和18路車,使這個當年的城鄉結合部既遊離在市中心之外,又密切地維繫著和市中心的感情。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1路車紛紛停靠在淮海路西頭小小的廣場上,下客,調頭,上客,再出發。1998年“三場一路”改造以後,這個地方正式定名為“人民廣場”,但徐州人還是習慣地叫它“段莊廣場”,總要打個磕巴才能想起它的大名。當年路旁的知名飯店,集散其中的1路大通道,已在2020年的春天裡,幻化成了寫字樓、地鐵站和延伸到遠方,縱橫的四車道。

飯店不知何處去,段莊依舊笑春風。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雲龍湖在段莊的南面,很近。現在住在段莊的人會在晚飯後一路晃過去,或是圍著湖來一圈鏗鏗鏘鏘的健步走,不忌冬春,甚至風雨無阻。在1991年,只有夏夜,人們才有如此興趣。雲龍湖像下滿了餃子的鍋,餃子們笑著叫著追逐著,沸騰整個夏天。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1983年,徐州市礦務局礦工療養院是雲龍湖的著名地標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此後三十年,雲龍湖可以說是一顆彭城明珠,在徐州這個地界熠熠生輝。其實,此前三十年,這湖也是明珠,只是這珠子不修邊幅,隱藏頗深。在那些深藏的意象裡,有離岸那棵生在水裡的樹,有階前木棒槌衣的婦人,有石橋上顛簸而過的自行車,有孩子瘋跑帶起的一路煙塵。野曠天低,群山呵護。


90年代的段莊,帶著工業徐州的印記。沖天的煙囪冒著煙,卻並不覺得陰霾;街道曲折凌亂,卻並不讓人生厭;許是“回憶”和“家園”給這個從前並不出眾的地方加了雙層濾鏡。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今日段莊,金鷹人民廣場店已經成了西區商圈的新霸主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淮海西路延長段已開通了20多年,原來的段莊村被鱗次櫛比的寫字樓取代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段莊:回憶1991

段莊圓盤道附近,施工中的地鐵一號線


千扶記得多年前的自己,曾經在紡織廠後面的小攤上吃米線;在雨中的18路公交車站打著傘等媽媽下班;在考砸了期中考試以後,心裡幻想淮海西路永無盡頭;在微信上@千里之外的小果,跟他說:你家拆了。

那些加班到深夜的寒冷冬日裡,從路邊燒烤店討來的溫暖,與段莊有關。那些因為戀情受挫哭成狗的疼痛,與段莊有關。那些出嫁迎娶、送別分離,都與段莊有關。

這是一個有著深刻過去和明亮未來,又會讓人上癮的地方,你無意中來到了這裡,然後就長久地留在了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