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新三板+H股”光環 君實生物科創板IPO過會

首個“新三板+H股”的科創“考生”——君實生物過會。

3月30日晚間,上交所披露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7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同意君實生物發行上市(首發)。

在本次審議會議上,上市委會議提出問詢的問題主要涉及多個方面:1、要求公司說明是否存在上市之後利益分化而導致實際控制人無法控制公司的風險。2、公司執行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NING LI(李寧)、張卓兵等人持股比例較低或已減持不再持股。公司需結合上述人員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說明公司對保持經營團隊穩定所採取的措施是否充分;若上述經營團隊中的人員離職,對於後續研發、持續經營的可能影響,以及應對措施等。3、2019年1-9月,科院推廣會、區域學術會、大型學術會和贊助第三方會議共召開7810次,平均每天召開近30次會議,請公司說明召開上述會議的合理性。4、公司尚未盈利且最近一期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需按照相關規則要求,補充披露未來是否可實現盈利的前瞻性信息等。

招股書顯示,君實生物是一家創新驅動型生物製藥公司,具備完整的從創新藥物的發現、在全球範圍內的臨床研究和開發、大規模生產到商業化的全產業鏈能力。目前公司共有20項在研產品,13項是由公司自主研發的原創新藥,7項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其中核心產品特瑞普利(Toripalimab)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已於2018年12月17日獲NMPA有條件批准上市,是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PD-1單克隆抗體注射液,用於治療既往標準治療失敗後的局部進展或轉移性黑色素瘤;9項產品已獲得IND批准,其中,有條件獲批上市銷售的JS001正在開展適應症拓展的臨床試驗展且正於美國開展Ib期臨床試驗,UBP1211(修美樂生物類似藥)已提交NDA並獲受理等。

研發與創新能力一直被公司視為核心競爭力。2016年至2018年,君實生物研發費用投入分別為1.22億元、2.75億元、5.3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10.03%。

同期,由於公司自設立以來連續數年發生較大的研發費用支出,且首個產品於2019年2月起剛開始實現銷售,公司目前銷售收入尚不能覆蓋成本、費用,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大額累計虧損。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君實生物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1.35億元、-3.17億元、-7.23億元和-4.46億元。

本次公司選擇了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等。

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瞭解,君實生物於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並累計募資16.18億元。2018年12月24日,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募資淨額約29.44億港元,成為內地首個“新三板+H股”掛牌上市的企業。公司的科創板IPO申請於去年9月26日獲受理,上會前僅完成兩輪問詢,本次公司擬募資27億元,其中12億元用於創新藥的研發、7億元用於臨港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其餘8億元用於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e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