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難為:本應嫁給兒子,卻被公公截胡,最後被親兒逼迫嫁給繼子

歷史上有名的美人挺多,但是許多美人的結局似乎都不太好,特別是與國家利益牽涉在一起的,大多悲劇。今天要說的這位美人,也是一位悲劇人物,她的經歷被記錄在詩經中,被人們唾罵了千年。

這位美人叫宣姜,姜姓,春秋時期齊國人。宣姜是齊國的公主,衛國宣公的夫人,後人稱其為宣姜。宣姜還有一個妹妹叫文姜,姐妹倆都是絕世美人,因她們身上所發生的事情極為荒謬、不符禮教,成為了世人眼中的“紅顏禍水”。

美人難為:本應嫁給兒子,卻被公公截胡,最後被親兒逼迫嫁給繼子

說到宣姜,就必須先說一說宣姜的第一任丈夫衛宣公。衛宣公名晉,為人淫縱不檢,其為公子時,便與其父莊公的小妾夷姜私通,還生下兒子取名伋子,寄養在民間。宣公即位時,元配邢氏無寵無子,只有夷姜生有一子,便封伋子為太子,讓右公子教導他。

伋子十六歲時,右公子聽聞齊僖公的兩個女兒宣姜和文姜都有著絕世之姿,因為宣姜年長一些,文姜年紀未到,於是右公子便為伋子求娶了齊僖公的長女宣姜為妻。原本這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的一段婚姻,哪知半卻殺出個“程咬金”。

美人難為:本應嫁給兒子,卻被公公截胡,最後被親兒逼迫嫁給繼子

原來伋子的父親衛宣公,看見這個將要作為自己兒媳婦的宣姜長得漂亮,生性好色的他,垂涎三尺,想將宣姜佔為已有。於是衛宣公便找了個藉口,在迎親之時派遣伋子出使他國,伋子不知其父的詭計,聽從了父王的命令出使去了。於是衛宣公自己將宣姜娶了過來,另外替伋子娶了其他女子。

衛宣公娶了宣姜後,極為寵愛,還命人築高臺宮殿在淇河之上,雕欄畫棟,極為華麗,並將這個宮殿命名為“新臺”。衛國人對宣公的這種行為極為看不起,便編了《詩經·國風·邶風·新臺》這首詩歌,以此諷刺挖苦衛宣公:

新臺有泚,河水瀰瀰。

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新臺有灑,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美人難為:本應嫁給兒子,卻被公公截胡,最後被親兒逼迫嫁給繼子

此詩大意是說,新臺高大又金碧輝煌,宣姜本以為能嫁個如意郎君,哪知卻嫁了個又老又醜的公公?衛國人這是替宣姜抱打不平,諷刺衛宣公違背天倫,在黃河邊上築造新臺,截娶兒媳。

面對這樣荒唐的事情,宣姜一個遠嫁他鄉的弱質女子,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只好聽從命運的安排,認命嫁給又老又醜的衛宣公。

美貌的宣姜很快贏得宣公寵愛,夷姜早就被宣公拋到一邊去了。隨後的三年,宣姜為衛宣公連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壽和次子朔,宣公派左公子去教導他們。

美人難為:本應嫁給兒子,卻被公公截胡,最後被親兒逼迫嫁給繼子

在那個時代,子憑母貴,母憑子貴的案例比比皆是。由於宣姜受寵愛,她的兩個兒子也頗得宣公的寵愛。受寵愛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功利心也隨之膨脹起來。宣姜有了兒子,又得寵愛,又宣公的王位也產生了覬覦之心。而宣公看著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子,也有了想將其王位傳給壽、朔兩兄弟的想法。

公子壽是個仁厚寬愛的人,與同父異母的太子哥哥伋子交好,每次父母對伋子不滿時,他就在中間周旋。太子伋子也是個溫潤如玉的公子,言行有德,幾無過失,所以宣公沒有在他面前顯露自己的真實意思,但是他私底下對左公子洩說,他日要扶公子壽為君主。

美人難為:本應嫁給兒子,卻被公公截胡,最後被親兒逼迫嫁給繼子

雖一母同生,但公子朔的性格卻與公子壽不同,他生性狡猾,詭計多端,又會甜言蜜語,更得宣姜的喜愛,他還偷偷養死士,對王位虎視眈眈。因此對伋子非常憎恨,對自己的親哥哥公子壽也很厭惡。但因為伋子身為太子,除去他更為迫切一些,於是公子朔經常在宣姜面前說伋子的壞話,而宣姜,原本是聘為伋子為妻的,現在卻嫁給了宣公,也覺得伋子礙眼,便於公子朔合謀要除去伋子,於是她經常在宣公面前惡言中傷伋子。

宣公因為自己奪了兒子的媳婦,心裡也厭惡這個兒子,早就想廢掉他了。又聽到宣姜和公子朔的讒言,大發脾氣,於是派太子伋子出使齊國,暗中卻命令盜賊在國界攔截殺死伋子。宣公給了太子白旄的旗子,告訴盜賊看見手持白旄的人就殺死。

美人難為:本應嫁給兒子,卻被公公截胡,最後被親兒逼迫嫁給繼子

公子壽知道了父母的陰謀,急忙來告訴伋子,讓他千萬不要前往齊國。但是伋子說父命不可違,還是啟程了。公子壽見伋子不聽他的勸告,便偷了他的白旄先行奔馳到邊界。邊界上的盜賊持白旄的人到了,就將他殺了。公子壽被殺死,伋子又趕到,對盜賊說自己才是太子,於是盜賊又將伋子也殺了。

宣公聽聞兩個兒子都死了,才悔之未及,但這個時候也沒有辦法挽回了,便立了公子朔為太子。宣公因傷子之痛,很快病倒,不到半個月就亡故,公子朔襲了位,稱為惠公。在這場奪位鬥爭中,公子朔才是最大的贏家。

美人難為:本應嫁給兒子,卻被公公截胡,最後被親兒逼迫嫁給繼子

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衛惠公聽從了自己舅舅齊襄公的建議,將自己母親宣姜嫁給了公子頑,即是宣姜的第二任丈夫。這公子頑也是衛宣公的兒子,也就是宣姜的繼子。繼母嫁給繼子,兒子將母親嫁給自己的兄弟,這事在中國哪個朝代都為人唾棄的。因此,百姓又作了一首《詩經·國風·鄘風·君子偕老》來諷刺宣姜: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雲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髮如雲,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揚且之皙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

蒙彼縐絺,是紲袢也。

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美人難為:本應嫁給兒子,卻被公公截胡,最後被親兒逼迫嫁給繼子

這首詩除了“子之不淑,雲如之何”是諷刺之語,其他全是讚美之詞。以服飾儀容之美乃是反襯宣姜人品行為之醜,與“君子偕老”一句遙相呼應,將宣姜的形象定格在“子之不淑”中,也是非常的狠了。

宣姜最初無奈嫁給宣公,她是無辜的人,是可憐的人,她之後與兒子共謀害太子,卻是她的品德有失的表現,但是她卻因此而被人罵了千年,是不是她的過錯呢?古代的女子大多對自己的命運都作不了主,宣公強娶,她是聽從父命,二嫁給繼子,是聽從子命,全都不以自己的意願為中心,所以,稱之為“不淑”,並非全是她的過錯,而是她身邊男人的過錯。但詩經偏偏記住了她,這才是她真正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