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擁有全球最多的長壽企業?原來跟這些有關,值得借鑑!

日本,彈丸之地,卻擁有全球最多的長壽企業,代代傳承達百年以上的家族企業就達到近3萬家。這近3萬家百年家族企業能夠基業長青至今,至少經歷並克服了戰亂、饑荒、大地震、經濟危機等一系列時代苦難的考驗。日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百年企業?日本究竟是如何實現讓企業永續經營的?它有哪些方面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日本為何擁有全球最多的長壽企業?原來跟這些有關,值得借鑑!

日本長壽企業長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長壽企業比歐美做得更好,日本企業投資都講究戰略,注重長遠投資和利益回報,每每投資都考慮幾十年以後的市場定位和變化。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極致完美、嚴謹、執著、精益求精,當自認為技術還不夠完美時不會拿出手。

日本為何擁有全球最多的長壽企業?原來跟這些有關,值得借鑑!

01、重視本業,不忘初心

日本歷史最悠久的企業叫“金剛組公司”,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司,專門從事寺院建築業。其創立於公元578年,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439年的歷史!其實過程也並沒有順利,他們也曾經歷多次危機,多次差點倒掉。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金剛組負債累累,終於在2006年宣佈清盤。但好在經過各方努力,新公司最終保持了“金剛組”的名稱,並延續了公司原有的組織結構,傳統因此而被傳承下來。在經歷過泡沫經濟引發的危機後,金剛組的整體戰略發生了轉變,決定禁止“宗教建築”以外的一切工程。

如果當年的金剛組不是因為過度擴張,除了做寺廟建築,還承接其他一般建築,導致後來負債累累也不會最終清盤。不會做飯的運動員不是好裁縫師是用來調侃的不是用來挑戰的,專心做好每一碗麵不是更好嗎?

細水長流,連綿不絕,不追求眼前利益的經營理念,使日本的家族企業很少跨界經營。不像我們動不動就搞跨界,但是不是說我們跨界不好啊,只是說如果能用一百年的時間專注於某個領域從而為企業贏得社會信賴,那這種信賴將會成為這個企業最寶貴的財富,為企業的長久發展奠定基礎。

02、誠信經營,做人根本

國人之所以熱衷於去日本買買買很大的原因不僅在於便宜,而在於日本很少賣假貨!你能看到的日本市面上所賣的品牌基本沒有假貨,當然,日本商業中也偶有造假現象,比如將國外的產品冒充日本本國產品,還有之前被曝出將中國產的鰻魚冒充日本鰻魚事件。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第一,老闆公開謝罪;第二,銀行停止貸款上下游企業和合作夥伴停止商業關係,企業只能倒閉;第三,部分年齡較大的企業主會因為無力重新創業走上絕路,比如自殺。

所以日本企業在任何時候都只賺合法的不昧良心的錢。不然就是跟命過不去。

03、透徹的匠人精神

岡野信雄,日本神戶的小工匠,3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舊書修復。

在別人看來,這件事實在枯燥無味,而岡野信雄樂此不疲,最後做出了奇蹟:任何汙損嚴重、破爛不堪的舊書,只要經過他的手即光復如新,就像施了魔法。巴啦啦小魔仙,改變奇蹟的時刻到了!

在日本,類似岡野信雄這樣的工匠燦若繁星,竹藝、金屬網編、藍染、鐵器等,許多行業都存在一批對自己的工作有著近乎神經質般追求的匠人。他們對自己的出品幾近苛刻,對自己的手藝充滿驕傲甚至自負,對自己的工作從無厭倦並永遠追求盡善盡美。如果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這些日本工匠會將之看成是一種恥辱,與收穫多少金錢無關。如果我國商家也是這麼想的話,可能就沒有馬雲爸爸什麼事了。

所謂“工匠精神”的內核在於核心: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就是這種專注的工匠精神讓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家族企業能夠在歷史的長流上屹立不倒。

日本為何擁有全球最多的長壽企業?原來跟這些有關,值得借鑑!

04、獨特的企業制度

日本家族企業多具有“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的特點,超越血緣來選定繼承人。為了在內部形成競爭激勵機制,日本家族企業往往會通過招贅女婿、收養養子等做法,在不分割財產的“總有制”前提下,將沒有血緣關係的才幹之士立為一家之主。有才能的少年不如去日本闖蕩一番,說不定認個爹找個老婆就不一樣了。

這種企業制度的核心在於通過強化專業化的能人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由能人來開拓和創新產品和服務,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以及社會的認同程度。

05、保守的企業經營作風,穩定發展

不冒險經營,不冒險發展,把生、穩定放在首位,只賺能穩賺的小錢,也不賺有風險的大錢。這可能跟日本人的生性有關,比較沉穩,不盲目。

很顯然,這五者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才能起到保證企業長壽的作用。除去任何一兩個方面,也都遠不足以支持企業的長壽。

創業難、守業更難。市場是一隻無形的手,總是在左右和操控著企業的生死存亡。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就會洗一次牌,一些企業不見了,而另外一些企業又誕生了。如何讓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傳承,不是機器設備,不是資金,不是產房,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完善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