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到底是誰說不清

俗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秀才”指讀書人,滿腹經綸,“兵”則指沒念過書的人,也許大字不識一個,但秀才就是幹不過兵,這是為什麼?

因為古代有“好男不當兵”,只有老粗才會去當兵。這句俗語說的是讀書人與武夫的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不同,難以親切友好的在一起交流溝通,硬要溝通可能還是一件比較費勁的事情。

一、俗語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俗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到底是誰說不清

但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情況,更有可能是你們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造成這些這樣的局面,就是溝通方式的不恰當,倘若大家一開始就把話說明白了,學會了聆聽,生活中的很多誤會可能就會避免發生。

當然,俗語中說的“秀才”和“兵”都只是人們的主觀標籤。溝通不暢時,還是要多從自身找原因,或許換個表達方式,換種表達立場,一切都迎刃而解。不過,面對實在無法調和的關係,那就別勉強了。畢竟,這世上存在那麼一些人,確實沒道理可講。

俗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到底是誰說不清

在溝通時候,會故意使用對方所無法理解的語言,同時也故意裝聽不懂對方的語言,讓對方在與你溝通時產生挫敗感,並激發他的火氣,因為發脾氣給人的感覺總是理虧,如果他不發作而隱忍,也必定會攪亂他的思維,不知不覺地已處於劣勢。

其次是溝通的話題沒有交集:你可以裝傻,“誤解”他的意思,”扭曲”他的意思,他說他的陽關道,你說你的獨木橋,這樣來往幾回合,他會認為你“不可理喻”,放棄與你交手。

俗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到底是誰說不清

還有就是故意“不講理”;因為“秀才”與“兵”,身份不同,知識水準不同,“兵”的“不講理”雖然沒道理,可是卻合乎你所設定的身份,“秀才”礙於包袱以及所使用的語言,只有接招的份,

不管什麼原因,結果往往是秀才落敗,兵獲得勝利!倒不是“秀才”無力取勝,而是“秀才”不耐其煩,所以乾脆放棄;不過”不講理”要有限度,否則也會把“秀才”逼成“兵”。

二、為什麼說不清呢

俗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到底是誰說不清

為什麼說不清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三種情況:一是對方聽不懂,畢竟話語體系不同;二是對方不認同,可能思維方式存在差異;三是對方耍無賴,壓根兒沒打算聽你講理,遇到最後一種情況,顯然是講啥都白搭。

其實“秀才”與“兵”代表了社會上文化層次不同的階層,我們有時對不同階層之間的有效溝通體現出極大的排斥與信任,認為差異如此巨大的二者根本不可能實現順暢溝通。

俗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到底是誰說不清

其實人與人之間缺乏尊重之心才是造成“有理說不清”局面的根本原因。遇到障礙時,我們要敞開胸懷,張開嘴巴,而不是閉上眼睛與耳朵。如果讓彼此都能夠說出心中所想,很多尷尬、誤解都會迎刃而解。

當秀才再次遇到兵,還要不要講理?自然不能講理了,因為兵只認誰的拳頭大,這是常識。所以,要是自己的拳頭比他硬,那就甩開膀子跟他幹。要是沒他硬,那就服輸。

俗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到底是誰說不清

這句話另外一層意思是,告誡我們遇事要多磨練,就是強調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光學書本上的知識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投入生活中去,不斷磨練自己的處事能力。

所以,我們讀書須得時刻保持一顆警醒的頭腦,隨時把書本知識關照到生活中,不要脫離生活常識。另外,要多動手去幹,學到新東西,立刻去生活中應用,讓實踐來檢驗真理!

作者認為這句話有很強的歧視性意思,肯定是“秀才”們說的,給人的感覺就是“兵”們自古就有“不講理”的先例。而實際上,就“講理”來說,“兵”們是講不過“秀才”們的,因為他們手中有筆,而筆可以寫出文字,文字可以流傳。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