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百忍成金”?我不信

職場“百忍成金”?我不信

忍字心頭一把刀。

撰 文 | 曹欣蓓

責 編 | 曹欣蓓

小孩子才有資格任性,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往往有太多忍耐。

“萬死不辭”是社畜們發揮創意,重新定義的成語,用來形容自己的生活:從早上踏進公司到晚上下班,每天都要被氣死一萬次,但即使這樣,頑強的社畜依然不辭職。

房租又漲價了,但工資已經三年沒漲了。

忍。

工作中當了“背鍋俠”,為原本與自己無關的事道歉。

忍。

PPT修改了61遍,如今老闆想回到最初第一稿。

忍。

畢竟如今就業大環境偏緊,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不少企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對於上班族而言,保守穩健是最好的策略,在職場中能忍則忍。更何況,平日的吃穿用度每一項都是花銷,還有人揹負著房貸車貸,以及孩子暑期國外遊學的高昂費用。至於職場中的不高興?無他,唯忍而已。

但人類不是機器,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在職場中當一名“忍者神龜”,真的長期可行嗎?對上班族而言,長期隱忍會有哪些影響?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隱忍的源頭說起——社畜們選擇“萬死而不辭”,究竟靠的是什麼?

职场“百忍成金”?我不信

簡單而言,靠的是自控力。

“因為窮”“沒錢追愛豆”“為了生存”……這些現實中的種種無奈,導致了社畜們必須通過自控,權衡當前損益與未來損益,與內心的慾望做鬥爭。雖然工作繁重,但是可以維持生存,如果貪圖“當下一時爽,辭職當鹹魚”,餘額寶賬戶裡的錢很可能支撐不過半個月,未來的房租也無處著落。因此,在經過了反覆權衡後,社畜用強大的自控力,制止了遞交辭職信的衝動。

關於自我控制的問題,早在1759年,亞當·斯密就已提出,他將其解釋為“激情”和“公正的旁觀者”之間的掙扎或衝突,但是並沒有深入探討。隨著經濟學的不斷髮展,人們對於自我控制的認識也越發深刻。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教授長期深耕於此,在諾獎的頒獎詞中,組委會突出強調了理查德·塞勒教授在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方面的研究。現代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人們的自我控制並非想象中的那麼完美,而是有限的。

舉例而言,自我控制能幫助社畜們在私人時間不斷被侵佔,反覆被要求過勞不合理加班時,抵禦住當鹹魚的短期收益,避免所導致的付不起房租的長期損失。但這也會帶來情緒勞動,導致個體的疲憊感上升,不斷消耗自身能量。

研究者們通過以德國服務行業員工為樣本觀察後得出,當自我控制與情緒勞動所產生的的能量消耗相疊加,就會導致個體的自我損耗,從而引發缺勤、效率低下、人際衝突、職業倦怠、抑鬱等問題。頻繁加班引發的睡眠缺乏,工作中不斷被幹擾、來自同僚或他人的挑釁等,都會導致自我損耗的發生。

並且,行為經濟學發現,自我損耗也會影響個體的行為決策。在自我損耗的狀態下,人們更依靠直覺、經驗、感性等做出非理性決策。例如,當社畜們結束了疲憊的一天,終於回到家,雖然原本還有學習計劃,或是已經積累了很多未完成的家務,卻最終選擇了自暴自棄,在沙發上葛優躺,在網上購買一堆不必要的用品發洩情緒;或者明明在減肥的狀態下,卻心血來潮點了許多垃圾食品和甜品;又或者因為工作壓力大而導致戒菸失敗、過量飲酒等,都是自我損耗後的行為體現。

職場中確實需要忍耐,但忍耐並非萬能。

职场“百忍成金”?我不信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百忍不能成金,反而會帶來自我損耗,從而降低生活質量,且不同個體能接受的自我損耗程度都有所不同。

因此,對於員工而言,要儘量選擇符合自身耐受力的工作。對於管理者而言,在自我損耗的狀態下,由於個體會更趨於風險偏好和非理性,因此要避免做出倉促重大的決策。

並且,當職場人士反覆戒酒失敗,或是養成了暴飲暴食等壞習慣,與其反覆苛責怪罪自身,慚愧自控力不夠強大,進一步造成自我損耗,導致惡性循環,倒不如好好回顧最近是否工作壓力過大,自身是否有足夠的心理能量直面壓力。

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能量相對匱乏,要及時調整情緒,旅行就是一種很好的調節方式。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冥想能很好地處理情緒及緩解壓力,通過冥想,大腦能分泌更多的內啡肽,心情也會更放鬆,身體也會更加放鬆。

預 告

今年,我們正在嘗試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比如你看到的這篇推文和音頻,其實是我們要推出的系列音頻欄目《怪象記:經管學解釋生活現象》其中的一篇。

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將打破“理性人”的假設,以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理論,以音頻的形式為你解釋生活中的“非理性”怪象。

职场“百忍成金”?我不信

當然,音頻只是我們正在做的知識產品形式之一。更多形式的商業知識與內容,我們將在近期為你隆重介紹,敬請期待。

职场“百忍成金”?我不信
职场“百忍成金”?我不信职场“百忍成金”?我不信

END

职场“百忍成金”?我不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